正文 第六十六章 假面的告白——王晶《少年王晶闖江湖》

相對其他影視界蓬勃的文化圈而言,香港出版的影人自傳,比例上絕對可以稀少來形容。我想大抵因為香港的電影工作者十居其九乃實用主義者為先,電影的重要性肯定大幅拋離書寫,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書寫於工作的序列安排上,一定排到後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劉若英及林青霞侃侃而談,努力去建構匹配個人演藝形象的文字身份,前者從來就是才女型的演員,後者也早已息影,自可從容下筆,而且台灣的文藝氣息一向較香港厚重,影人出書自可不一定以傳記出發,從而突出作者的角色,而非僅因為身處影視圈種種傳聞軼事的披露,淪為一種功能性的出版書寫計畫。此所以香港產出的不是劉若英的《我的不完美》,也不是林青霞的《窗外窗內》,而是吳君如的《吳君如減肥血淚史》。

是的,香港的出版社從來大善於精打細算,影人身份雖屬名人,但一旦影人書寫在商業上沒有一定市場保證,結果也只會打入冷宮,無法出生天。今天不少針對圈中重鎮級人物的研討著作,一方面不少依賴香港國際電影節(劉德華、黃秋生、杜琪峰等)及香港電影資料館(徐克)的專業出版策劃才得以面世,而且影人仍主要是以受訪者而非作者身份主動發聲;另一方面則日益仗仰內地與日俱興的蓬勃出版事業,所以如許鞍華的傳記式追蹤,也得以流布廣傳。

事實上,內地於今時今日的環境空間,的確是催生香港影人書寫的大搖籃。《南方都市報》積極開拓香港電影人的寫作空間,如彭浩翔及楊千等人都北移嘗試寫作,均燃起另一種氣氛。由微博的零碎感觸到文章的整理分享,大氣候的轉變令到香港影人明白到提筆行文,已經成為新年代存活(在益趨融合的電影文化下)的必備伎倆。

我想起內地刊行的梁家輝《我對你說》,是把他在《文匯報》的專欄集結成文,但卻在內地出版,而且看來也不會有港版。或許正因為此,反過來可容他有更廣闊的書寫空間。書中甚少出賣個人的專業經歷,簡言之是不會巨細無遺把電影上的一舉一動加以報道述情,其中當然也有對電影細節的分享,不過出發點是旨在點出專業的區別之處(如指出柯克·道格拉斯在《危機》中,飾演攝影師一刻,細緻到在捕捉大爆炸時不忘用手調整攝影機的光圈,可見完全入戲之妙云云),而非以此來突出個人行內見聞及成就,那又是另一種明星書寫的方向了。友人陳寧在《六月下雨七月炎熱》中,提及法國影后凱瑟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刊行的私密手札《在自己的影子里》,因為僅抒發日常的瑣碎心情,出現不符法國讀者期望而遭受劣評的下場。我想讀者對明星寫作的想像就是如此,似乎他們除了自身的專業便一無可覷,這才是最扼殺他人創作力的地方。

《少年王晶闖江湖》則是百分百的香港製作,先由《明報周刊》作長期連載,然後再結集成書,以自傳形式建構,但同時又會隨時晃蕩飄遠,點評作者上心在意的人和事。在香港出版的影人書寫史上,正如上言較為少見。當然,也因為屬香港出版,所以商業計算乃至市場觸覺均極其明確,此所以自剖「屎尿屁導演」的由來,以及與丘淑貞的風風雨雨,自乃為不可缺少的焦點寫作題目,可是在一切機關算盡的背後,王晶的書寫正如香港電影的特質般——總是真假混糅,令你上一刻投入其中,下一刻又被迫抽離而退,各式的甜酸苦辣均如五味架紛呈,令你遊離出入其中而得另一種樂趣。

王晶的市場觸覺從來不用任何人提醒,反映於文字書寫上也一以貫之。他深明人在江湖的道理,在今天仍然於市場打滾的拼搏日子中,任何涉及人和事的篇章,自然均要小心處理。在平衡市場商業計算壓力及江湖書寫兩端之間,我認為王晶的方程式就是二律背反,不斷建構正反並存的對立形象,從而牽引大家追讀下去,而同時又避免作出簡易二分的論斷。

此所以書中可看到王晶下筆不留人的一面,對李力持毫不容情的點名批評,乃至對李翰祥的打壓也力言抗爭,從來沒有迴避。與此同時,他對自己的弱點同樣不忌諱地展示,由無能力勝任導演之職至要請老父臨場壓陣,乃至在家庭以外與其他情人的交往起伏,凡此種種均企圖去營造一種立體印象,正如電影中的世界相若——有的是五味紛呈,卻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在其中。

而這正是我認為他深諳是非書寫真諦的地方,一切都是人生片段,讀者著緊的是片段背後的故事,故事令人捧讀入迷,而通過不同片段的剪輯,自然就可以掌握一篇一篇所成就及代表的想像世界。對明星對電影,讀者從來著迷的都是想像而非真像——人在江湖自有是非,更重要的含義是我們都愛是非,尤其是對他人的是非更加嗜血成狂。

此所以你可以看到王晶無論如何貌似大膽下筆,基本上仍是以與人為善作為下筆的主導思想,但一旦對前輩對明星一概不分僅言讚頌,讀者自然也容易看出玄機,而厭棄宣傳唱酬的戲作。王晶的聰明之處,在書寫狄龍的一篇清晰可見。他先從是非出發,直陳狄龍大哥在片場中的臭脾氣,對如他之流的新導演之欺凌,隨時改劇本且要導演遷就,但反過來在前者憑《英雄本色》反彈之後,直接走來與王晶私語有望冰釋前嫌,結果大家自然想像得來。王晶當然是反襯的能手,既滿足讀者對是非的熱愛,同時也曲線為狄龍建構強化一貫的磊落光明的俠義形象,一石二鳥人人開心。即使套用在他書中的個人形象上,也平行處理顧家盡責的好男人,以及對情人有情有義的江湖子女兩端,二律背反的運用已到了靈活自如的境界了。

不過我得再三強調,一切均屬假面告白的書寫策略,背後並非指王晶筆下所言有虛假捏造的成分,而是提筆之後就是作者,而自傳的基準正是操控在作者希望看到一個怎樣的自己,此所以在假面背後,還可以有千百個不同的王晶,只不過今次他為我們先準備了眼前所見的幾個臉譜而已。

相對而言,王晶今次展示個人生活體味的空間極為有限,促使我不禁質疑他的市場觸覺。是的,王晶的金漆招牌,於今天不應仍受是非書寫的範疇拘束——對「屎尿屁導演」的反擊,其實也不在於口舌之爭,他人的批評固然有偏頗之處,但重要的讀者期望看到王晶深度的一面——不是故作高深的意思,而是他如何建構及逐步掌握專業之路,相信這也是讀者關注的焦點所在。正如上文提及梁家輝的《我對你說》中,我印象最深就是他的閱讀經驗。梁家輝由與外國人暢談《紅樓夢》,到力言追逐手塚治虫300多本中文版全集失敗後的沮喪(因出版社不守諾言完成任務),均可徹頭徹尾反映出愛書人的本性。而且我更欣賞他對個人閱讀盲點的反思,例如在《青年島耕作》中,提到對島耕作每逢危機便靠女人相助化險為夷的人物不感興趣,但又按捺不住一本接一本買下去的衝動,由是質疑自己會否墮入心理學的窠臼:其實自己內心是傾向某種事物,只不過因嫉妒而不願接受且加以批評罷了——而他個人也不例外云云。因學養而添加文化氣息,正是影人書寫令人喜出望外的地方,而我確信王晶一定可以在這方面為讀者帶來驚喜。

事實上,影人書寫從來都有廣闊的天空。迄今為止,我所看過之最精彩的藝人文字創作,肯定是瑪蓮娜·迪特里茜的《瑪蓮娜·迪特里茜之ABC》(Marlene Dietrich ABC)。文如其人,內里以字典寫作的模式,(那還是20世紀60年代的早期而已!)充分反映出她的睿智及識見,和她銀幕上的智慧及老練形象不謀而合。她甚至在增補版的前言再來幽自己一默:「我正在寫新版的前言,來告訴大家它出現的源由。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供求』,也即是我專業生涯中的座右銘——無論是銀幕又或是舞台上。」

我想正好可借她的分享來借鑒——市場供求從來與展示個性不一定衝突,尤其在影視名人身上。此所以王晶導演,請你大膽地向前走!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