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七章 給劉德華一個機會

2005年電影節辦劉德華特輯,坦白說爭議性絕不少於前年的焦點導演劉鎮偉。幸好有《焦點演員:劉德華》一書可以兵來將擋,因為內里的文章的確足以堵塞閑人的嘴巴,且為本地演技論述尋覓新天地,走出本色演技及方法演技的兩極衚衕,去尋索第三條路的可能性。

劉德華的可能及不可能性。《專訪劉德華》固然是不可多得的訪談錄,尤其看到劉德華早有準備的打開天窗說亮話,其中絕不迴避銀色生涯里的敏感時刻,談及與杜琪峰關係的一句(「現在才跟你相識就好了,就不會有從前那麼憎你的階段」),就更加令人看得痛快。朗天的《與香港電影同呼吸的劉德華》當然乃水準保證,沿自《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的社會解讀方法,益發駕輕就熟,也為研究系統再譜寫新一章。李照興的《旺角美學——當劉德華變成形容詞》更加提醒大家:即使論述文章,其實都應追求行文風格。在「為兄弟赴湯蹈火,為情人烈火戰車」中,我看到行文與論述主題得到巧妙呼應的用心(當然也會好奇地問為何上句不是「為兄弟旺角卡門」)。不過最令人驚喜的,仍推張偉雄的《留住華采——追蹤劉德華的演出選擇》。

是的,張偉雄劈頭點明「我們對劉德華不公平」是鐵一般的事實,厭倦他的說不出所以然來,而擁抱他的又不見得有說服力強的論證——膠著的狀態成就了以努力勤奮去肯定他演技的尷尬處境。但新界的牛也努力,為何我們不頒獎給它?其中的潛台詞正好反映出分析電影演員演技的盲點,事實上即使在通行各電影學系的指定教科書Film Art:An Introdu中,作者David Bordwell及Kristin Thompson,也不過把演技歸類在場面調動下作輕輕帶過。當中固然反映出一些根深蒂固的積習,如電影演技一直被戲劇演技看低一等,因為印象中電影總有鏡頭調動乃至剪接等方法,去掩飾前者的不足。而且眼前的問題也正如張偉雄所指出:把一切慵懶地編配入偶像演出、正格小生甚或本色演員等標籤後,輕易混過打發了事本來就不是作研究的應有態度。

張偉華在文中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以梅耶荷德(Meierkholid)的戲劇理論,去解讀劉德華的演出。環繞「生物力學」而發的動靜對照形態表演方式,不一定最適合用在劉德華身上,但卻顯然為本地演員的演技論述打開了另一扇窗。更重要是其中不乏與其他表演技法對話的可能,例如「生物力學」的表演法,與美國流行強調的「接受」與「發放」的表演理念有何不同;又如文中提及劉德華和周星馳在《賭俠》及《整蠱專家》中不斷建構及解構角色的試煉,其實與中國傳統的相聲技法又或是日本漫才中「突進」和「惚」的對拆法有何差異?以上均是從《焦點演員:劉德華》引申出來的豐富可能性,我得說一句:今次電影節為劉德華作了一漂亮的平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