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運動不來的青春

在港產片的青春系譜中,我發現運動類型一向是低度開發的區域,即使有人曾作開荒牛嘗試,往往亦會鎩羽而歸。1994年錢永強的《青春火花》,擺明車馬以日本曾風靡香港一時的同名作品為藍本,當然原裝電視劇內容太複雜,一切化繁為簡即以電影版(1970)為對照依歸。

不過有趣的是,即使港版保留了一定的日版元素,由主角人物的名字(由李若彤出演蘇由美、樊亦敏出演庄瑪莉),以致對奇幻絕招的建構(日版的必殺技當然是人所皆知的「鬼影變幻球」,港版則竟然放在配角張睿玲及徐濠縈兩人合作的「移形換影」上),大抵都有脈絡可尋;可是針對運動而發的隱伏主題,絕大部分均略而不談。

舉例言之,日版中蘇由美與庄瑪莉的對立,其實代表了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衝突,而前者的得勝正好作為隱喻,道出社會整體上對先公後私的隱含期盼。港版把兩人的對立,處理成情義之間的矛盾——兩人身份上的差異,不過是正、副隊長之別,而李若彤重情輕紀律而沒有領導才能,樊亦敏重義講原則而失掉民心。電影迅即便把兩人的差異消弭,以李若彤自願「禪讓」及樊亦敏破格接受不及水準的新人入隊,作為彼此捨短取長互補求變的說明。矛盾對立的焦點更易,正好反映出創作人背後的市場考慮——捨棄日版原來較具社會性及民族性的象徵意義,化為輕省的人情倫理演繹作結,當中已清楚看到創作人的淺化意圖。

更重要的,乃即使淺化之後,幕後團隊顯然仍覺得情義對立的主題太沉重,不符合青春片追求容易入口的類型要求,於是不斷設計插科打諢的青春嬉鬧情節(樂此不疲由一眾超齡「青春」女星,去演繹女生宿舍風情),以及把艱苦的訓練場面偷天換日(日版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庄瑪莉蒙上雙眼捆綁手腳,去練習憑聽覺接球的超能反應;反之港版則以與男子對決沙灘排球,代表刻苦鍛煉云云)。我想說的是:當運動次類型中的一切激情要素,幾被悉數掏空又或是改頭換面至惹人發笑的地步,那麼我們當真可判斷青春運動片在香港無由生根嗎?

我當然還記得葉輝煌在《操行零分》(1986)中,較為認真的努力嘗試。岑建勛及陳冠中監製、馮禮慈編劇,且由當時新冒起的凡風樂隊負責所有原作音樂,這樣的牌面值得稍有期待絕不為過。它當然同樣免不了港產片對青春片規行矩步的胡鬧定見詮釋思維,然而生活化的實感,至少不會對電影的戲劇性有太大的傷害。

不過我最為欣賞的,卻是電影中對運動本體的尊重——電影本事是三名不良青年,不約而同都是單車高手,於是感化官(梁少熊飾)投其所好,銳意誘導他們組隊參加單車隊際賽,從而去推動眾人重返正途。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創作人刻意借感化官之口,去解釋隊際單車公路賽的規則;設計主角阿力(何啟南飾)與感化官的單車決戰場面,以配合擊潰不良青年好勝心的劇情發展;最後的公路賽更現場實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攝製,與今天的港產片規模比較,絲毫不會予人馬虎成軍的感覺。整體上,與當年石琪所云的「頭腦簡單、節奏單調」相去甚遠。

然而電影當年的票房同以慘淡收場,因此我想指出的,不是本地創作人對青春與運動元素結合完全無法拿捏,而是大家所身處的文化土壤,是香港人從來不相信運動可以改變什麼,但通過運動催化人成長蛻變,恰好正是青春運動片亘古不易的堅實主題——換言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情自然免不了,直至有人如《麥兜故事》(2001)般,懂得把黎根一筆反其意而用,以正言側說的方式去旁敲運動酸澀的果實,我們才得以用負負得正的方式,以頭腦去代替手腳享受運動的反諷快感,聊以自慰一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