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的湖北菜

近年湖北菜在北京興旺起來,名聲最大的要算九頭鳥。九頭鳥用一罐土雞煨制的瓦罐雞湯悲壯開路,從航天橋起步,漸漸開了許多連鎖店,我去得多的是海淀劇院邊上的分店,後來拆遷,就找不著了。九頭鳥現在一分為二,九頭鳥和九頭鷹。航天橋一帶,還有湘鄂春和湘鄂情,湘鄂春也去吃得多,它的素菜尤做得好。紅蕃茄是一家連鎖店,共開了五家,亞運村和平安大道的分店都吃過,它的口味是江漢風味,河鮮和蒸菜為主,用蠶豆醬壓腥,用番茄醬提味,它的水鄉魚凍、香妃魚糕和沙鍋洄魚令人喜歡。麗澤橋邊上有一家大江峽魚村,它的一些小菜別具特色,粉蒸茼蒿、藜蒿臘肉、辣粉肥腸和鮮蠶豆瓣炒韭菜,都是江漢平原的事物。科技部後面有個洪湖餐館,也去得多,店面不大,主要是與央視的朋友到那裡喝酒,喜歡它的黃咕丁魚煮豆腐。

上述主要是江漢風味,荊楚魚糕、魚丸、腊味合蒸、系列粉蒸、排骨藕湯、瓦罐雞湯、沙鍋魚、清蒸武昌魚、藜蒿臘肉等,是主打菜,咸鮮、清蒸與紅燒,兼顧了南北口味,特別講究原湯原汁,魚類與禽類做得最好。江漢平原是一個米糧倉,舊時稱「湖廣熟,天下足」,便是指江漢平原豐收,大家都可以不餓。但湖北菜也不完全一樣,有些細部的劃分,東南部丘陵地帶的口味,與江漢又有些微小的差別。潘家園華威橋邊的楚鄉人家就是東南部的風味,講究泥爐土缽燉雞鴨,有一道蒸野菜糊味道尤佳。它還有一道大菜頗值一提,羊肉湯燉魚丸,魚羊為鮮,用老玉米吊味。羊肉湯燉的魚丸,鮮醇彈滑,尤需熱吃,曾經與天涯網上的朋友去吃過數次。有一次是陪《常州晚報》的記者陸文一干人等,他們來京接一位私闖北京的女大學生,該生中斷學業到北京打工寫作,是一個超級文學青年,也是天涯網旅遊版主老貓幫助找到的。所以,那餐酒喝得意味深長,非是一般吃喝了。

如果以星級論,則要數白石橋北京圖書館對面的湖北大廈為高,它為省府經營,只在那裡吃過兩次。一次是《青年心理諮詢》的欣兒來京組稿,留下印象的是荷葉包排骨,因為談文,就不記得菜了。一次是去參加籌備湖北烹飪協會北方分會的會議,雲集了大部分北京湖北飯店的老總,所以湖北大廈拿出了他們剛獲金牌的蟹黃魚肚。該菜屬水鮮,綿柔鮮香,如一瓣蓮花托起新鮮的花蕊,潔白之上一點金黃,秀色可餐,那是一次標準的「省宴」。記憶深的還有豆腐獅子頭、紅燒小鱖魚。獅子頭是淮揚菜系的名菜,將肉料改為豆腐,滾乾貝絲,是用了獅子頭的形式,做了一道豆腐菜,清鮮淡雅,是典型的武漢改良主義風格。紅燒小鱖魚不能省略,常說「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然吃鱖魚,是以巴掌大的小鱖魚為佳,又是要產自湖北陽新縣富池口的鱖魚為上品,那裡是富水通往長江的地方,湘軍在此重創太平天國軍,是半壁山鐵索沉江一役。

湖北菜因未入八大名菜之列,聲名不顯,故長時間被忽略,它在南淡北咸、東甜西辣大十字交叉的味覺中部,咸鮮酸苦辣甜味道俱全,以蒸菜煨湯為特色。荊州原是楚國中心,三國大戰場,吳楚文化交匯,近代又有漢口的商岸開埠,所以是一個保留古典鄉土風味的開放菜系,很長時間被武漢早點的盛名蓋住,所謂「楚韻荊餚」,如今是覓得北京這塊風水寶地了。湖北菜吸取了湘菜、淮揚菜、徽菜和贛菜的長處,現也要與湘菜、淮揚菜、徽菜和新近崛起的贛菜菜系角逐京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