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生學中的生態學

中國古代的養生學與醫學、宗教及哲學是密切不能分離的,先哲們認為,上天創造了人類,天人一體,天人合一。人應當尊崇順尚天道,效法自然。在這個「天人合一」的總綱下,派生出養生學的若干個分支,每一個分支下又有一些流派,這就使傳統的養生學總令現代人眼花繚亂,不得要領。實際上只要從「天人合一」梳理下來,道理的不通處自此而通。

宗教文化出版社最新推出一本介紹養生之道的《儒釋道論養生》(李土生著),可算是為養生學的研究和愛好者做了一件功德之事。該書分五章,分別是《養生簡說》、《儒家生命學說與養生》、《佛家生命學說與養生》、《道家生命學說與養生》和《諸家養生學說的比較》。實際上這三大流派也好,其他的諸家派別也好,生命是自然的產物,生命由自然創造又受自然制約,這一點是沒有分歧的,其分歧之處則也是源於自然。「天人合一」大哲學的命題下,其他細節的組織就要依據各派的地緣狀態來決定,這就涉及到養生的生態學,作者李土生用「簡說」的形式簡單地剖析了地理氣候對養生的反作用。這確實是一個有意義的洞察,用生態學的視角來觀照養生學,還人以自然屬性,對於養生學的研究是一片非常開闊的地帶。

李土生認為,南方炎熱,稍動即出汗和引起煩躁和疲勞,南方人就學習龜、蛇動物的養生法,倡導「人的生命在於靜養」的觀念,因此南方人發明了靜養生並盛行靜功;北方寒冷,人的身體易因冷而僵硬,導致氣血不通,北方人就從虎、熊善動之動物中,發現與總結出「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並盛行動功;中原四季分明,自然派生出動靜結合的養生文化,明清以來盛行的太極拳便是動靜結合的功夫,也是動靜結合養生觀的外化。

古代醫療手段簡單,醫藥匱乏,養生防病就成為積極的醫療保障以及康復手段,食養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神農以降,便是葯食同源,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諸多的中藥是葯,又是食品,民間現在仍流行的一些食養方子仍可見食養之效。比如祛熱用冬瓜煲湯、海帶煲湯,感冒了煮薑湯,女性哺乳缺乳時用鯽魚煮湯或豬腳煲湯,這些食養的方法,便是從日常生活中積澱下來的養生經驗。歷史的長河中,又由養生文化派生出其他文化,然其根本,則是認同人的自然屬性的方面,對人的異化始終生髮消解作用,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源源流淌的原動力之一吧。實際上,現代人何曾又不需養生呢?益壽與健康,是人的生存質量的基礎,且不說醫療制度改革過程中的醫療保障缺失和疾病醫治成本和痛苦成本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