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大師妙語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馮友蘭的座右銘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

人之所以為人者,即人之有人心。

——《理想人生》「孟子哲學」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嚴格地說,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個人都是一個體,每個人的境界,都是一個個體底境界。沒有兩個個體,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

——《理想人生》「境界」

人所實際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其境界高者,其所實際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實際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小。公共世界,無限的大,其間的事物,亦是無量無邊的多。但一個所能實際享受底,是他所能感覺或了解底一部分底世界。

——《理想人生》「境界」

人在宇宙間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個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個人不能控制,那就順其自然,而只做個人所應該做的事。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問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理想人生》「論命運」

唯立志為聖賢,則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聖賢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為聖賢需要特別的在事功文學方面的天才,那是錯誤的。孔子和孟子的成為聖賢,和他們的才幹沒有關係。王陽明並不因為他能帶兵而成賢人。

——《理想人生》「論命運」

因為它是廓然大公底,所以亦無所偏倚,無所偏倚謂之中。因為它無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當喜即喜、當怒即怒、當哀即哀、當樂即樂。

——《理想人生》「致中和」

知道事物變化的常理,人的思想就明智,明智的人就得以避免偏見;沒有偏見,人的思想才能全面;思想全面才能胸懷廣闊;胸懷廣闊的人得見真理;得見真理的人將持續不敗,終身也不會跌倒。

——《中國哲學簡史》「自然的不變規律」

所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在他的社會地位里所應該做的生活。照舊時說法:就是為臣要盡忠,為子要盡孝。照現代的說法:就是每個人要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他應該做的事。聖人也不過做到了這一點。

——《理想人生》「儒家哲學之精神」

要站在一切不同之上而有超越之觀感,切不可站在自己的觀點之上而權衡其他的一切。假如一個人沒有超越感,則必以為自己是絕對的,而別人的見解和自己不合之處,便以為是錯誤的。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一個社會之能以成立,全靠其中底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須先能互信。

——《理想人生》「存誠敬」

在事業方面,(成功)並非一人之力所能達成:一、需要有許多人幫忙合作;二、需要與別人競爭。

——《理想人生》「人生成功之因素」

《周易》乾卦的《文言》說:「修辭立其誠。」我們說話、寫文章都要表達自己真實的見解,這叫「立其誠」。

——《三松堂自序》「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誠的一意義是不欺。不欺有兩方面,一是不欺人,一是不自欺。我們常說:「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都是不誠。所謂「不妄語」,即是不欺人;所謂「腳踏實地」,即是不自欺。

——《理想人生》「存誠敬」

誠與信有密切底關係。我們常說誠信。信與誠都有實的性質,我們說信實,又說誠實。所謂實者,即是沒有虛假,即是無妄。若對於信與誠作分別,說信則注重不欺人,說誠則注重不自欺。不欺都是實,所以信曰信實,誠曰誠實。

——《理想人生》「存誠敬」

道德上之所謂「和」,正如知識上所謂「通」。科學上一個道理,若所能釋之現象愈多,則愈真;社會上政治上一種制度,若所能滿足之欲愈多,則愈好。

——《理想人生》「中和與通」

各種要求的滿足,在恰好處是中,不到恰好處,或超過恰好處,是過或不及。

——《理想人生》「致中和」

一個人的生理底、生理底要求,是多方面底。這各方面底要求,都要於相當程度內得到滿足,然後一個人才能保持一個健全底身體、健全底人格。有許多生理底或心理底疾病,都是由於人的某方面底生理底或心理底要求,太被壓抑所致。這是我們所都知道底。

——《理想人生》「致中和」

人們每天都需要吃飯喝水,因此,吃飯喝水成為人類的日常活動。它們如此重要,又如此尋常,成為人人不能離開的事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人際關係和道德也同樣是不能須臾離開的。

——《中國哲學簡史》「庸」與「常」

別人批評自己,自己不應因為被批評而難過,而憤恨,至多報以批評就可以了,或者「一笑了之」。此等「一笑了之」,就是幽默感。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我引用荀子的說法,認為哲學家們各有所「見」,也各有所「蔽」,他們的「見」和「蔽」是聯繫在一起的。他們有「見」,也往往為其「見」所「蔽」。

——《三松堂自序》「20年代」

凡是能使某種事最成功底辦法,都是人人可行底辦法,因為是人人可行底辦法,所以是平常底辦法。照所謂聰明人看起來,這些辦法,都是迂曲拙笨底。他們都好求直捷巧妙底辦法。但是所謂直捷巧妙底辦法,大概多是「行險徼幸」底辦法。其辦法雖似巧而卻不能成事。用不能成事底辦法辦事,必致弄巧反拙。而似乎是拙笨底平常辦法,雖似拙而卻能成事。

——《馮友蘭談哲學》「道中庸」

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識。」意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如果僅局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死讀書的人就是書獃子。語言文字是幫助了解書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拐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

——《哲學的精神》「我的讀書經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