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馮友蘭年表

1895年12月4日(農曆乙未年十月十八)

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的一個書香之家。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詩禮人家」。

1902年(七歲)

上學,先讀《詩經》,次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覆吟誦。

1904年(九歲)

合家遷往南昌,讀完了《書經》、《易經》和《左傳》。

1907年(十二歲)

馮家專門聘請了教師負責馮友蘭的教育,較正規地開設了古文、算術、寫字、作文等功課。閑暇時還常閱讀一些父親所藏的新書籍、新刊物,開始初步接觸一些世界知識。

1908年(十三歲)

父親馮台異因病猝逝,跟隨母親遷回老家唐河,並繼續延聘教師授學。此間開始閱讀諸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帶有民主主義色彩的書籍。

1910年(十五歲)

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開封中州公學。

1912年(十七歲)

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中國公學的大學預科班,其中有位教師還將一本耶芳斯的《邏輯學綱要》當作英文讀本,從此對形式邏輯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由此而引起了對哲學的興趣。

1915年(二十歲)

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哲學訓練。

1918年(二十三歲)

從北大畢業,回到開封,在一所中等專科學校執教。不久,五四運動爆發,馮友蘭積極響應,並同幾位好友創辦一名為《心聲》的刊物。

1919年(二十四歲)

赴美留學,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師事新實在論者孟大格和實用主義大師杜威。寫了《柏格森的哲學方法》和《心力》兩篇文章,向國內思想界介紹柏格森的哲學思想。

1923年(二十八歲)

在杜威等的指導下,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始任開封中州大學哲學教授,兼任文學院院長,並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

1924年(二十九歲)

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

1925年(三十歲)

到廣州廣東大學任教授。

1926年(三十一歲)

離開廣東大學到燕京大學任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同時還給美國人辦的一所華語學校講授《莊子》。

1928年(三十三歲)

離開燕大到清華大學任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併兼任哲學系主任。後來還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秘書長和文學院院長。在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的十年(1927—1937年),是馮友蘭先生集中精力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時期。

1931年(三十六歲)

《中國哲學史》上卷出版問世。

1934年(三十九歲)

《中國哲學史》下卷出版問世。應邀出席在布拉格召開的「第八次國際哲學會議」,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哲學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報告。會後,又通過申請獲准訪問蘇聯。

1935年(四十歲)

十月底十一月初,被國民黨政府警方視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審訊。迫於全國的民主勢力,在被關押、審查數天後,遂被釋放。

1937年(四十二歲)

《新理學》問世;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同時,更加勤奮地鑽研學問,埋首著述,潛心整理中國傳統文化。

1940年(四十五歲)

《新世訓》、《新事論》出版問世。

1942年(四十七歲)

《新原人》出版問世。

1945年(五十歲)

《新原道》出版問世。

1946年(五十一歲)

《新知言》出版問世;西南聯大因抗戰勝利而解散,清華大學遷回北京;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赴美任為期一年的客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並將講稿整理成《中國哲學簡史》一書,由紐約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1947年(五十二歲)

解放戰爭節節勝利,馮友蘭先生生怕新中國成立後中美斷交,毅然決然地返回了祖國。

1948年(五十三歲)

當選為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並被選為院士會議評議會委員。

1949年(五十四歲)

辭去本兼各職,專任教授。

1952年(五十七歲)

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調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併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組長,還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常務委員。

1968年(七十三歲)

離開牛棚,勉強恢複自由。

1972年(七十七歲)

尼克松訪華,馮家被定為外賓訪問的開放戶,過上比較正常的生活。

1981年(八十六歲)

口述完成《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聯書店出版。

1983年(八十八歲)

《我的讀書經驗》刊於《書林》1983年第1期,夏威夷會議發言稿《宋明道學通論》刊於《哲學研究》1983年第2期,《論〈美的歷程〉——致李澤厚》刊於《中國哲學》第9輯,《我過去的工作和未來的展望——在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儀式上的發言》刊於《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3期;寫成《〈三松堂學術文集〉自序》、《〈中國哲學史〉新序》;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中國哲學簡史》塞爾維亞文譯本在貝爾格萊德出版。

1984年(八十九歲)

《春秋公羊學與中國封建社會》刊於《社會科學研究》84年第二期,《「過秦」與「恢漢」》刊於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學習與思考》1984年第4期;《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1983年修訂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學術文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1985年(九十歲)

《孔丘,孔子,如何研究孔子》刊於《團結報》,《中國古典哲學的意義——在孔子紀念會上的發言》刊於《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年第2期,《一個哲學家的反思——馮友蘭先生近況》刊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1984年修訂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華孔子研究所成立,任名譽所長。

1986年(九十一歲)

《關於中西文化問題的一點意見》刊於《瞭望》海外版1986年第六、七期合刊,《通論道學》刊於《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中國古典哲學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刊於《群言》1986年十一期;《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老年歷史研究會孔子研究所聘請先生為該所名譽所長,山西省孔子學術研究會聘馮友蘭先生為學術顧問,中國哲學史學會聘請馮友蘭先生為該會第三屆理事會學術顧問。

1987年(九十二歲)

寫成《馮友蘭英文著作集》序言(英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三松堂散文集〉自序》;《〈中國哲學史新編〉回顧及其他》刊於三聯書店出版之《文化:中國與世界》第三輯;金岳霖學術基金會成立,馮友蘭先生任顧問。

1988年(九十三歲)

《儒學發展的新階段——道學》刊於《文史知識》1988年第6期;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89年(九十四歲)

《對孔子所講的「仁」的進一步理解和體會》刊於《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洛學與傳統文化》由求實出版社出版。

1990年(九十五歲)

寫成《紀念新文化運動》、《毛澤東詩詞所表現的境界》、《為蔡仲德教授命字「環中」說》;11月26日20時45分,先生心臟停止跳動,這位現代中國的一代大哲安然地離開了這個紛擾多變的世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