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對暴風雨,自在逍遙遊 平淡的真諦:飢時吃困時眠

聖人的生活,原也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不過他比一般人對於日常生活用品了解為充分。

——《理想人生》「儒家哲學之精神」

忙碌的現代生活中,總免不了有如此的情況:到了吃飯的時間,一點飢餓感都沒有,但又覺得不吃不行,不得已強迫自己硬塞些東西落肚,方能心安理得;到了睡覺的時間,儘管一點睡意都沒有,但觀念上覺得該睡,就告誡自己一定要睡,翻來覆去,更加無法入眠。吃飯和睡覺,本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然而,單從這些事情上,也能看得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一天,有源禪師來拜訪大珠慧海禪師,請教修道用功的方法。

他問慧海禪師:「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嗎?」

禪師回答:「用功!」

有源又問:「怎樣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有些不解地問道:「如果這樣就是用功,那豈不是所有人都和禪師一樣用功了?」

禪師說:「當然不一樣!」

有源又問:「怎麼不一樣?不都是吃飯、睡覺嗎?」

禪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我和他們當然不一樣。」

吃飯、睡覺,是所有人都必須過的日常生活,即便是聖人也不例外,但差別也正在此。馮友蘭先生說:「聖人的生活,原也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不過他比一般人對於日常生活用品了解為充分。了解有不同,意義也有了分別,因而他的生活超越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這裡所謂的「超越」,便是指聖人能做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他們實現了這個對現代人而言遙不可及的夢想。

其實,人生不過如此。只需用心做好眼下應做之事,人生就會像「雲在青天水在瓶」般自然,同時也就能從中悟出平淡生活中的智慧。

一天,有幾個學僧來向趙州禪師請教禪。

第一位學僧說道:「弟子初入禪林,請師父開示!」

趙州禪師反問他道:「你吃粥了沒有?」

學僧回答道:「吃了!」

趙州禪師開示道:「去食堂洗缽盂去!」第一位學僧聽到這些似有開悟。

第二位學僧也說道:「弟子初入禪林,請求師父開示!」

趙州禪師反問他道:「你來多久了?」

學僧回答:「今天剛到!」

趙州禪師又問:「你吃過茶沒有?」

學僧回答道:「吃過了!」

趙州禪師指示他說:「到客堂報到去!」

第三位學僧已在趙州禪師的觀音禪院參學十幾年,所以他也上前問道:「弟子前來參學,十年有餘,不曾蒙受老師開示,今日想辭別下山,到別處去參學!」

趙州禪師聽後,故作驚訝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從你來此禪院,你每天拿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頂禮,我低頭,哪裡有一處沒有教導你?」學僧聽後,用心思考。

趙州禪師道:「會就會了,假若用心分別,思維則離道遠矣。」

學僧開悟,但問道:「如何能保住呢?」

趙州禪師道:「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看似平凡無奇的一切,都需用心去感受,而且唯有心境平和之人,才能從中體味到生命的真諦,才能如聖人般把生活過得從容自得、雲淡風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