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得意失意皆從容 不以一時之成敗妄下定論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我們不應以成敗論英雄。

——《理想人生》「論命運」

明朝的馮夢龍曾警告世人:「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其主旨在於看人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以一時的榮辱成敗取人。其實這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大學》中有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一個女孩從小喜愛唱歌,夢想長大以後成為一名歌手。但是,她是一個膽小的人,從來不敢到公共場合去演唱。她的父親曾經帶她去過一個酒吧,酒吧是父親的朋友開的,而且她演唱的時候是下午,酒吧里的人很少。

她鼓足勇氣開始唱了,是一首英國情歌,歌聲像流水一樣在酒吧的每一寸地方流淌開來。酒吧里的工作人員紛紛把目光聚集到她的身上,她突然膽怯了,慢慢跟不上伴奏音樂,唱到第三節時,她走調了。

工作人員輕輕地笑了,這一切都被她看在眼裡。她停止了歌唱,黯然地走下來。看到父親,她流淚了。

她後來再也不敢唱歌了。

女孩後來斷了當歌手的夢想,考入了一所師範大學,學的是歷史。

有一年,女孩所在的城市舉辦業餘歌手大獎賽,她的父親有些不甘心,鼓勵女兒參加比賽。可是,女孩仍然沒有樹立信心。她擔心會失敗。

父親問她:「你現在的夢想是什麼?」

「做一位優秀的歷史教師。」她告訴父親。

父親笑了:「既然你的夢想不再是歌手,那就去參加比賽吧,你唱好唱不好都與夢想沒有關係。別管別人怎麼看。」

女孩終於答應參加比賽了。

她取得了很好的名次,最後成了一位著名歌手。

女孩差點因為工作人員一個無意的嘲笑而錯過了人生最想實現的夢想,因為成敗在她的心中佔據了太重的位子,甚至遠遠超過她對於歌唱的喜愛,足見成敗在人們心中所佔的分量之重。對於自己,人們尚且以成敗作為是否繼續前行的標準,在面對別人時,以成敗論英雄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稀奇了。無怪乎馮友蘭先生在研讀歷史之時,以古人的經歷勸誡世人:「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我們不應以成敗論英雄。然而,真正能做到不以一時之成敗榮辱取人的人,實在少之又少,而孔子做到了。

傳說公冶長善辨鳥語。他生活貧困,經常沒有糧食吃。有一次,一隻鳥飛到他的房前,大聲對他鳴叫著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爾食肉,我食腸,當急取之勿彷徨。」公冶長聽了之後,馬上跑到南山,果然看見一隻被虎咬死的山羊,於是拿了回來。後來,羊的主人在公冶長家裡發現了羊角,就認為是他偷了羊,把他告到魯國國君那裡。公冶長將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但魯國國君不信他懂得鳥語,將他關進了監獄。而孔子知道他的秉性,為他向國君申辯、求情。魯國國君沒有理會。

過了幾天,公冶長在獄中,聽到上次那隻鳥又叫道:「公冶長!公冶長!齊人出師侵我疆。沂水上,嶧山旁,當亟御之勿彷徨。」他聽後,馬上將此事報告給了國君,國君仍然不相信他的話,但還是派人前去查看,結果真的發現了齊國的軍隊,於是發兵突襲,取得大勝。因此釋放了公冶長,並給了他很多賞賜,還想讓他做大官,公冶長堅辭不受,因為他覺得憑自己懂得鳥語獲得官位是一種恥辱。

孔子談到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曾被關押,卻是無辜的」,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公冶長曾經蒙冤,雖然後來得到平反昭雪,但也難免會遭受世俗的歧視和一些諷言惡語,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孔子卻能夠超脫世俗之偏見,不以一時之榮辱取人。

說此話時,孔子是已經贏得了普遍的社會聲譽和有著身份地位的人。他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在當時實屬難能可貴。社會已經發展了兩千多年,很多事情都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不以成敗論英雄」這一點上,人們還是無法如孔子般看得透徹也無法如馮老般公正、客觀。於是,現世的人們還在以「成王敗寇」評判歷史人物,當下的人們還在因一次偶然的成敗而或吹噓或嘲鄙。因著這種長久以來形成的偏執觀念,許多的人才就此錯失,許多的成功半途中斷。不妨放下「成王敗寇」的標準,還原世人本來的面目,或許看到的會是與想像中大相徑庭的真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