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人思己,博洽多聞見真知 學而知不足,心才會豐盈

人在學問途上要知不足……學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讀書。

——《理想人生》「《宗璞小說散文選》佚序」

「滿招損,謙受益」是聖古先賢留給後人的一句可以千年不變的箴言。在漫漫人生長途中,一個人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學習呢?那就是必須每時每刻都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只有虛懷若谷,一個人的內心才能不斷吸納知識,才能不斷進步。

馮友蘭先生便是一個始終秉持著謙虛的精神面對學術的人。面對廣博的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他從未為自己所了解的東西而滿足,反而是一種永不知足的心,讓他不斷地走向更為廣闊的哲學世界。於是,他成為了了解中國哲學不可跨越的人物,他成為世界範圍內不容忽視的哲學家。正如他自己所說:「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在學問途上要知不足。在學問途上,聰明有餘的人,認為一切得來容易,易於滿足於現狀。靠學力的人則能知不足,不停留於現狀。學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讀書。」這便是他學術成功的動力。

然而,世間總有一些無知的趾高氣揚者,他們自以為「天下無敵」,到頭來卻也不過是只一捅即破的「紙老虎」而已。

一個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在那裡,他學歷最高。

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兩旁,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漁竿,伸伸懶腰,「噌、噌、噌」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珠瞪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飄?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

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噌、噌、噌」從水上飄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啊!

過了一會兒,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噌、噌、噌」飄過水麵上廁所去了。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雲集的地方?

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上廁所非得繞10分鐘的路,而回單位又太遠,怎麼辦?

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里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博士把學歷看得高過一切,他甚至以為學歷高的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才在兩位學歷比自己低的人面前鬧了笑話。其實,他哪裡知道,學歷並不代表一切,只有學習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這種能力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謙虛。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就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

江西有個名士,常常說自己學識淵博,天下無人能及。後來,聽說楊萬里很有名,很不服氣,便寫了一封信,說要親自到楊萬里的家鄉——吉水來拜見他。楊萬里早就聽說此人驕傲得不得了,就給他回了一封信,說:「我很歡迎您的到來,冒昧地向您提個請求,聽說你們家鄉的配鹽幽菽非常有名,很想親口嘗嘗,請您來時順便捎帶一點。」

名士拆信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什麼是配鹽幽菽呀?從未聽說過。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個結果,他又不好意思去問人,只好在街上亂找,但仍然一無所獲。後來,他只好空著手來到吉水。見到楊萬里後,他寒暄了兩句就問:「您說的配鹽幽菽我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實在抱歉!」

楊萬里聽了哈哈大笑:「你們那裡家家戶戶都有啊!」說著,他隨手從書架上取下一本《韻略》,翻開其中的一頁。名士一看,上面清楚地寫著「豉,配鹽幽菽也」一行字。他這才明白,原來配鹽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名士看了非常慚愧,他這才明白自己平日讀書太少了。從此以後,他再也不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了。

世間之人,誰都沒有驕傲的資本,即使博學如馮老也一樣。只有保持知不足的「空杯」心態,才能從別人那裡學到知識和智慧;必須時刻保持虛懷若谷的狀態,才能將虛空的心越填越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