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境,高低盡現 自然、功利乃天賜,道德、天地靠修行

人生的境界大體上可分為四類:(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

——《理想人生》「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人生,是身為哲學家的馮友蘭先生致力研究的一個課題,他對每個關於人生的都傾注了極大的熱忱。他不反對何為人生、人生的目標、理想人生都做了具體的解答,也對不同人的人生做出了解讀。

在他看來,每個人對生活有著不同的信仰,因而生活的意義自然也就不同。即便是信仰相同之人,也會因個人覺悟的不同,而使人產生巨大的差異。就人生的境界而言,馮友蘭先生認為有四類: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最低層次的,這個境界中的人做事總是依照社會習慣或者是依照本性而為,他們完全跟著天地的運轉而運轉。馮友蘭先生先生說,此時的人類「既無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種意義」,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會去過多地思考此外的事情。他們不知何為苦、何為樂,就宛如剛出生的嬰兒般,雖整日笑嘻嘻,也感覺不到快樂。他們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不想要改變什麼,只是跟風跟水地生活,完全不去考慮生活的意義,或者很少去考慮。甚至就連「生」與「死」,他們也都不了解。

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人生比自然境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們明白自己行為的目的和意義,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中的人所以會努力奮進。他們的心中有「我」,且只有「我」:不論做什麼事,都是為著自己的功利與利益打算。他們大多貪生怕死,有時也可能為社會創造了財富。旁邊的人也許因他過上了很好的生活,但是他的出發點是自私的,也就是功利的。他們的動機是想換取更高的收益,其最終的歸宿還是「我」。

這兩種境界都是普通人所很容易獲取的,馮友蘭先生先生稱之為「自然的創造」。之後的道德與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輕易所能達到的了。

道德境界,即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他們的心中除了「我」之外,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因而他們的著眼點是在公而不在私。程伊川所說:「義與利之別,即公與私之別。」也就是求個人之利者為利,求社會之利者為義。古今賢人及英雄便是已達到道德境界的。也許他的行為並沒有給現實帶來實際的好處,但他自己始終是合乎道德的。

最後一種境界是天地境界,達到這一境界的人,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宇宙。個人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因而人不僅是社會的一員,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所以,對他們而言,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死,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

四種境界間的差異顯而易見,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與自我折磨,賢能之人則在道德境界中為社會、為民生謀福利,而聖人則在天地境界中「贊天地之化育」。境界不同,人們見識與享受的世界也不同。

馮友蘭先生還舉了一個例子來對此加以說明:同樣是大學教授,因為了解不同,亦有不同的境界:屬於自然境界的,他們留學回來以後,有人請他教課,他便莫名其妙地當起教授來,什麼叫做教育,他毫不理會。有些教授則屬於功利境界,他們所以跑去當教授,是為著提高聲望,以便將來做官可以銓敘交稿的職位。另外有些教授則屬於道德境界,因為他們具有「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懷抱。有些教授則系天地境界,他們執教的目的是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

雖同為教授,身處的境界卻截然不同。像馮友蘭先生這樣的學者,早已脫離了自然與功利的境界,至於其是否已經達到天地之境,我們無法給他出確切的評判,但已達到道德境界卻是不容置疑的。別人的人生境界,我們無權亦無力評價,但自己的人生究竟在哪個境界,唯有自己最清楚不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