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品哲學大師的理想人生 立鴻鵠之志,做一個大人物

每一個人都應該立定一個志向,要做一個大人物。

——《哲學的精神》「青年的修養問題」

人的一生,成功與否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有沒有志向與目標。沒有志向與目標的人生,就沒有方向,猶如大海上沒有舵的帆船或是看不到燈塔的航船,總是會迷失方向,會讓人意志消沉,從而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即便是竭盡全力地想要做出點成績,也會因沒有目標而迷失。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裡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嘗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還是轉回到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只得雇一個比塞爾人帶路,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面。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早晨,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

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捲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里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斗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他告訴跟他合作的那個比塞爾人: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他照著去做了,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那片大漠,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與目標,因而,他們只能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一直轉圈。人生就是一段旅途,我們必須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前行方向,這一點至關重要。馮友蘭先生也有同感,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立定一個志向,要做一個大人物。」所謂的大人物,馮老給出了他自己的解釋:「並不是一定非做主席不可。無論做一個什麼角色都是沒關係的,只要所做的事,對於社會有益就成。」又或者再簡單一些,只要是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即可。馮友蘭先生的志向是便是哲學。不可否認,當他確實成為一個大人物,但立志之時,想來他只是想要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哲學領域中人而已,這便是立志所創造的成就。有了這樣的志向與目標,人生才會充滿前進的渴望與動力。一旦喪失目標,失去的可能不止是有意義的人生。

一位名叫斯爾曼的青年,因一條腿患慢性肌肉萎縮症,走路十分困難。可他竟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歲時,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20歲時,他登上了阿爾卑斯山;22歲時,他登上了乞力馬扎羅山;28歲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28歲這年的秋天,他卻突然在寓所里自殺了。世人心中充滿了疑惑,經過調查了解到,在他11歲時,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時不幸遭遇雪崩雙雙遇難。父母臨行前,留給了年幼的斯爾曼一份遺囑,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樣,一座接一座地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在遺囑中,父母列舉了一些高山的名單:喜馬拉雅山、乞力馬扎羅山、阿爾卑斯山……

年幼的斯爾曼把父母的遺囑作為人生奮鬥的目標,當這些目標全部實現時,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奈和絕望。於是,他留下了這樣的遺言:「這些年來,作為一個殘疾人,創下了那麼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記錄,那都是父母的遺囑給了我生命的信念。如今,當我攀登了那些高山之後,功成名就的我感到無事可做了,我沒有了新的目標……」

斯爾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標,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這便是志向與目標的力量,托爾斯泰曾說:「人生目標是指路明燈。沒有人生目標,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唯有樹立自己人生的志向,才能在茫然的人生中點燃不滅的燈塔,照亮前進的方向;也只有確立了人生的目標,才能使平淡的日子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充滿愉悅和幸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