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誤區 第四章 上師和弟子

世俗之事,一般人也能幫你解決,而成辦死生大事,方法只有上師能教給你。「金剛上師」代表的其實是上師與弟子之間的一種關係。

近日,有弟子問我如何與上師相處,如何跟上師學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參考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和華智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中關於依止上師的內容,結合自己平日的觀察,試著對上師和弟子的關係作了一個簡單而且不全面的闡述。對於文中疏漏不當之處,我在此向諸佛菩薩至誠懺悔,並期待讀者的斧正和諒解。

我要特別感謝向我提問的弟子,使我有機會反省自己忝為人師的言行。若這篇文章還有些許可取之處,能對大家的修行有所幫助,就是我莫大的欣慰了。

從皈依到現在,我們努力聞、思、修,生起和鞏固出離心、菩提心,並且試探著了解空性。

一切看上去都很順利,但有一個問題始終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如何處理與上師的關係。

我們似乎不可能在沒有明師指點的情況下,自己摸索出解脫的門道。從無始以來在輪迴中流轉至今依然困惑,就是一個證據,說明我們僅靠自己的盲目追求和探索是走不出輪迴的。佛陀對生命真諦的了悟像長夜裡一盞明燈,照亮無數行者的解脫之路。

兩千五百多年前他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時,我們不知在哪裡遊盪,總之是錯過了跟隨佛陀學習、思考、體證的機會。兩千五百年,我們由於傲慢、顛倒、固執、牽掛和恐懼,一再錯過機會,直到今天。儘管我們依然褊狹,依然不知珍惜,卻有人依然持佛陀的智慧明燈,在無盡的夜裡等待為我們照亮前路。如果我們還是錯過,他說他會停留,他會再來,直到我們不再錯過。這就是上師的慈悲。

上師是藏語「喇嘛」的意譯,指佛法上的老師,或稱師父。

從向外馳求轉向回歸自性,在這個轉變發生的那一刻,我們便開始準備與上師相逢了。

因為習慣於按自己的偏好解釋文字背後的含義,思維也總是跳不出「自我」的窠臼,如果沒有上師的協助,我們自行閱讀、思考或按圖索驥地修鍊,很難圓滿證悟本性。

能準確闡述經論意旨、啟發思考並應機給予點撥的上師,是我們學佛路上必不可少的道友。在此基礎上,上師本人若有證悟成就則能指導弟子更加迅速、直接而貼切地獲得修證體驗。

釋迦牟尼佛曾說:「過去諸佛沒有一位不是依靠上師而成佛的,賢劫千佛也都依靠上師獲得究竟證悟。」如果我們有佛菩薩的智慧洞見,就會看到今生今世與上師的相逢,是我們在輪迴中最圓滿、最溫馨的經歷。

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寫道:具德上師是弟子一切智慧功德的來源。世俗之事,一般人也能幫你解決,而成辦死生大事,方法只有上師能教給你。

要解脫輪迴的束縛,僅有心愿還不夠,我們得在上師的引導下學習取捨因果,以上師為對境迅速有效地積累福慧資糧。救拔眾生出輪迴苦海最有力的是上師的加持,智慧、慈悲、信心等功德增長最快的方法也是依靠上師。

解脫之路上沒有比上師更好的嚮導。

毫無疑問,我們都是真心想學佛、想解脫,否則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和不信任的年代裡,我們不會選擇修行這樣一條難行之道,也不會心甘情願接受上師的指導。問題是我們低估「我」的狡詐、頑強,以及為了自保而無所不用其極的能力。

「我」會隨時跳出來,破壞我們跟隨上師學習佛法的因緣。為什麼他如此不喜歡上師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按照藏族人的傳統,一個人拜見上師時會做什麼。通常他會獻上供養並頂禮,這不僅是出於禮貌和恭敬,其背後另有深刻的含義。

供養包括法供養、承事供養和財物供養,其中以修法的功德供養上師最為殊勝。

法王如意寶以前不止一次強調過,與他結緣最主要是通過修持善法結緣,法供養最令他歡喜。

佛法修行的結果就是斷除對「我」的執著。雖然真正的上師不會貪執錢財,但從弟子的角度來說,很多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執著莫過於錢財,見到上師而能把自己最執著的東西送出去,表示你願意放下對物質的貪執,接受上師的教導。這不僅是削弱我執的有效方法,也是積累資糧的方便之道。無論對上師做何種供養都能迅速積累起巨大的修行資糧。

關於財物供養,一些人可能會有誤解,認為誰供養的錢財多誰的功德就大,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即使勉強拿出一點錢財供養上師,也不會有多少功德。其實,供養上師主要看弟子的發心。如果你是為了做給別人看,那麼供養上師很多財物,也不一定就有大功德。

當然法王如意寶也曾經說過:「供養財物的多少雖不重要,卻不失為判斷弟子信心大小的一個依據。」沒有信心,虛榮心再強也不會輕易拿出錢財去供養上師三寶。

如果你對上師有堅定的信心,發願也清凈,供養財物不論多少都同樣有大功德。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老乞丐常常看見國王、王子和其他人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去供養。但她一天乞討下來僅要到一枚銅板,她拿著這一枚銅板去買油,卻發現那連點一盞燈的油錢都不夠。油商出於憐憫,給了她一些油,她歡喜地來到寺廟點了燈,並且發願說:「除了這盞燈,我沒有什麼好供養的。但通過此供養,希望我將來能獲得智慧,願我能幫助眾生驅散心中的黑暗,引導他們開悟。」

當天晚上,其他燈的油都燒光了,只有這位乞丐供養的燈一直燒到天亮,不但燈油沒減少,而且燈芯仍舊是新的。那天正好輪到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值班照應燈火,他見天色已亮,想把燈熄滅,留到晚上佛陀講經時再點,可任憑他想盡辦法也不能熄滅那盞燈。

佛陀知道後,過來對目犍連說:「這盞燈你是熄滅不了的,即使你把世上所有海洋、河流、湖泊里的水都澆在這盞燈上,它也不會熄滅,因為它是由清凈的發心供養而來,是為一切眾生究竟解脫而點燃的。」

這時,那位乞丐走到佛陀面前,佛陀授記她將來必定證悟無上正等正覺,號燈光佛。

可見,以清淨髮心在具德上師前哪怕做微不足道的供養,也有無量功德。經論中還說,凡是賞心悅意的事物,如路邊潺潺的溪流、山野的花,都可以觀想供養給上師,功德同樣不可思議。

承事供養是指為上師做事或侍奉上師。

因上師的所作所為無不在饒益眾生,無不住於正法中,我們通過自己的身語行為為上師創造便利,雖不是直接修法,卻也是間接地利益了眾生、護持了正法。並且,這種隨喜的功德將匯入上師的功德海中,由聖者上師宏大的願力而生出的一切善業資糧,我們也將同樣獲得。所以,無論為上師做什麼都是在積累修行的資糧。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圓滿之前,不可能完全證悟空性。即使已證悟了空性,在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前,仍需精勤積累兩種資糧,使修道日益增上。

每當我有機會為上師法王如意寶做點事情,都會高興不已。昨天破曉時分,在夢中,日夜思念的上師來到我修行的山洞外,我驚喜交加地奔出去。法王笑嘻嘻在洞口的一塊藏毯上席地坐下,我擔心後面的岩石會碰到法王的頭和背部,忙又跑回洞里拿了一塊大羊毛毯想為法王做一個靠墊。心裡實在太高興又太緊張,我怎麼也沒法把那毯子擺弄成靠墊,一直到醒來,我都處於喜悅的忙亂中。

人們也常把供養分為身口意三門供養,指在行動、言語、思想上修持佛法,以此作為對上師的法供養,以及在行動、言語上對上師作承事供養,以意念隨喜上師的功德。不論哪種形式的供養都能幫助我們增進信心,減少我執。

五體投地的頂禮,一方面表示你決心放下傲慢和成見,把自己擺在最低的位置,坦然接受一切,不再擔心摔跤和失去,另一方面也能積累巨大的福德資糧。

佛經中說:佛陀三十二種寶相之一的無見頂相,便是因恭敬頂禮具德上師而來。

拜見上師時供養和頂禮都有明確的象徵意義,表示我們準備好放下我執,這是與上師相處時應有的心態,也是自我不喜歡上師的原因。在上師面前,沒有自我的立足之地。

現實生活中,人們通常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態面對上師?首先,在見到上師之前,已經有了很深的成見。上師應該仙風道骨,儀錶堂堂,成熟又單純,威嚴而慈祥;上師應該有求必應,在我們沮喪的時候給予安慰,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上師應該適時顯露神通,以博弟子的歡心,使他們不至於因為修行枯燥無趣而退了道心……我們就是帶著這麼多的「應該」去見上師的。如果實際情況與預想的不同,我們便感到失望,甚至開始懷疑上師是否真有德行。

一些人見到上師後會猶豫,不知是否需要深化與他的關係。在與某位上師建立正式的師徒關係之前,的確需要仔細觀察。上師是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