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誤區 第一章 皈依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

我是在一塊被佛法浸潤的土地上出生、長大的。和我一樣,在那塊土地上生活的絕大多數人,對佛法都有著堅定的信仰。我們不希求今生的安逸,也不希求來世的享受。佛法沒有減少我們的顛沛流離,甚至沒有讓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越、更有保障,因為眾生平等,皆具佛性。那麼,佛法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使我們縱然一無所有、四處為家,內心依舊富足、安詳?

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哪怕最貧窮的、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並能無懼地接受無常。

看看現代社會,人們一切的苦惱、掙扎都源自對無常的恐懼,忙忙碌碌無非為逃避無常。非常有意思,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

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真實狀況。首先他們認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際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他們很努力地嘗試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然後才能安心生活。可是,他們極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變化,生活中還有什麼呢?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謝,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無一不在變化之中。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

其次,人們認為變化會帶來痛苦,如果一切都恆常不變就不會有痛苦。其實無常不好也不壞,它既意味著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著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開心還是傷心,全看你的立場和態度,與無常並沒有必然關係。

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本以為牢不可破的觀念、思想會改變,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健康的身體會突然被疾病打垮,一帆風順的事業會轉眼間破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麼,這就是執著的由來。

由於我們想抓住、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會痛苦。造成痛苦的並非無常,而是執著。逃避無常不僅是徒勞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接受無常,開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從久遠以來,你一直習慣於逃避它。其實,無常像一個面貌醜陋、內心溫柔的怪人。如果你不熟悉他,會害怕看見他的臉;一旦你了解他,就能與他愉快相處。

人們在稱心如意的時候,往往忽略無常,儘管情況越變越好也是一種無常。只有在面臨傷痛、疾病、分離、打擊、情況變糟時,才突然感受到無常。這是生命在以一種猛烈的方式提醒我們:不要沉溺在安全的幻夢中,沒有永恆不變,沒有萬無一失。如果現在不開始關注精神修持的話,這一生也很快將在盲目的追逐和焦慮中空耗過去。

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在六七歲。我的外婆突然病倒了。家裡人都圍在她的床邊哭泣。我很愛她,想為她做點什麼,於是偷偷跑到村外一個拆毀的瑪尼堆那裡,圍繞廢墟不停地磕大頭,念觀音心咒。我發願把自己磕頭、念咒的功德迴向給外婆,希望她好起來。她去世前的幾天,我一直在外面磕頭,沒有守在她身邊。

外婆的死讓我無比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同時也讓我懂得佛法修行的價值。我沒有參加外婆的葬禮,只是一個人來到瑪尼堆磕頭,祈願這份小小的功德能對逝去的親人有所幫助。

無常是修行人的密友,它時刻提示我們保持警醒,並且給我們以鼓勵和希望。無常意味著凡事都有改變的可能。不管我們以前犯過多麼大的錯,也不管我們現在有多麼愚昧無知,只要我們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就可以清凈過去的罪業,逐漸不再迷惑。

也有人會反過來看問題,認為既然一切都是無常,都會消逝,那麼大家滿可以隨心所欲,不計後果,也不必精進追求什麼,反正到頭來都留不住。佛陀在指出無常的事實之後,又慈悲地開示了事物背後的另一個真相——因果的法則,使我們不至於迷失在無常之中。

相信因果不等於相信宿命,否則,我們不會那麼精進修行,懺悔罪障,也不會想到要以目前的凡夫身份去追求無上正等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因此不可能存在註定不變的命運。

我們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產生相應的後果,都會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帶來改變。有些行為的後果很快顯現,而有些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後才能看到它的結果,就像野草的種子播進土裡不久就會長出草來,而青稞播種後卻要等來年才開花結果。因果的法則無所不在、深奧複雜,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眾多因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佛陀說只有像他那樣徹底覺悟的人才能完全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一般人只能看見其中的某個片斷。

因為知道自己不管做什麼,哪怕是最微小、最隱秘的行為也有後果,將影響到自己和他人,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生起責任感,不再只顧眼前、為所欲為。我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係。慈悲心的培養是必要的,如果我們想最終免於痛苦,就不要傷害他人;如果我們想快樂,就創造條件讓他人快樂。

人們總是把因果和報應相提並論,我卻不喜歡「報應」這個詞,因為它讓人感覺冷漠、疏離,有一種懲罰的意味。我們不認為如果自己做對了,就會有人讚賞、保護我們,如果做錯了,就要受到處罰。事實上,從頭到尾我們都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我們遭遇的困難、痛苦只是過去行為的一個結果,沒有理由責怪他人,也沒有必要自責。你若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它,那麼正在經歷的痛苦不僅完結了一段舊的因果,而且還會成為一個新的善因,開啟一連串正面的反應。所以,痛苦並不總是壞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覺悟的契機,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去面對。

我們非常重視發心,因為行為的後果主要是由它背後的動機,也就是發心,決定的。

在熱愛精神修持、追求解脫的藏地,人們哪怕做一件很小的事,發心都很大,都是為了所有眾生的解脫。許多人在網上看過扎西持林修建瑪尼堆的視頻,裡面不論男女老幼、出家人、在家人,不論是背、是抬、是堆放瑪尼石,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由於發心大,即使只是搬一塊小小的石頭,也會成為未來解脫之因,所以大家才會感到那麼幸福滿足。

當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要把所有眾生的安樂都考慮進來時,你就能夠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難,因為你的心胸足夠寬闊。

因果不可避免、真實不虛,如果一個行為的果報今生沒有成熟,而你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阻止它成熟的話,它一定會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時間成熟。

死亡只是目前這個生命的結束,而這段生命所承載的因果仍將繼續下去,新的生命在繼承舊因果的同時又將造作新的因果。因果好似海面的波浪,頭尾相連,延綿不斷,生命也因此不斷地輪轉。連接前世、今生、來世的,不是一個具體的「靈魂」,而是未斷的因果。儘管今生和來世的兩個生命,從身體到思想都是相互獨立的,但每一個今生都是來世的基礎。由於我們行為的後果有著性質和程度的差別,轉世便有了不同的屬性,即六道輪迴。轉生到哪一道完全由你需要感受的業報決定。

蓮花生大士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前的行為。」

關於輪迴,許多高僧大德都有非常精闢的闡述,輪迴的事例也在不少文獻中能找到。我的一位弟子曾親自見證了她女兒的轉世。很感謝她把事情的經過詳細記錄下來,並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這段經歷(參見菩提洲網站「我所見證的輪迴」一文),希望以此喚醒人們對輪迴的正確認識。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對「死」諱莫如深,凡是與死有關的話題都不受歡迎,包括輪迴。

每當我提到輪迴,都會有人反問:「我沒有看見轉世,怎麼相信它存在?」「如果我真的經歷過轉世,為什麼會不記得?」其實,你並不總是一定要親見親聞才相信事物存在的。比如,你從未見過自己的祖先,但你從不懷疑他們在這個地球上存在過。科學家告訴你,宇宙中除了我們的銀河系之外,還有無數類似的星雲,有的遙遠得連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也觀察不到,而你相信它們的存在。

至於記憶,昨天,甚至剛剛做過的事、說過的話,你都可能忘記,不記得前世的事又有什麼奇怪的呢?你並沒有認真思考過輪迴是否存在,當你說「我不相信有輪迴」時,你的意思其實是「我不想相信有輪迴」,因為輪迴、轉世這些概念對你來說太陌生,讓你感到束手無策,你甚至連試圖了解它的興趣和勇氣都沒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