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7.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電視上看到一個討論要不要打孩子的節目。當「主打派」和「反打派」進行辯論時,我覺得,這個話題放到這裡討論,本身就是個應該羞恥的事情——如同一百年前討論要不要一夫一妻制,女人要不要纏小腳一樣——既然能成為一個觀點相佐的辯論話題,說明當下社會仍泛濫著對「打孩子」惡俗的麻木和容忍。

人類文明傳承到今天,農業不會退回到刀耕火種,軍事不會退回到弓箭斧頭,醫學不會退回到巫神法事,只有家庭教育動輒退回到野蠻粗暴。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於他們父母教育觀的不同,他們的教育生態環境就有著從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異。

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人們都說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以為孩子們整天被蜜糖腌制著,實際上我國兒童教育中家庭暴力現象非常嚴重。2007年中國政法大學兩位教授對「家庭體罰子女現象」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2/3兒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歷過家長的體罰,而體罰形式中父母動手打人的佔到88%。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個人的真性情。許多人,他們在單位、在朋友中表現得謙和並富於教養,唯獨在他們最親愛的孩子面前,不自覺地流露出粗野。

有一對夫妻,都是我的老鄉,倆人都在北京知名企業工作,是真正的「白領」。我們兩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小。他們一直不能接受的是,他們的兒子為什麼那麼不成器。我們在一起時,他們總是嘆息自己孩子成績差,自律性差,脾氣暴躁,羨慕我有個好女兒,說他們命不好。我知道他們經常很輕率地打罵孩子,總是勸他們不要那樣對待孩子,並告訴他們孩子稱不稱心,不是抓彩票碰運氣得來的,孩子是教育出來的。他們卻總是很不以為然,認為我站著說話不腰痛。

有一次和女老鄉聊起孩子們小時候的事,她說她的兒子從小不聽話,很小的時候,到商場亂要東西,不給買就躺地上哭,不起來。她忿忿不平地說:「光因為這事,不知打過他多少次!」既然是「不知打過多少次」,說明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孩子雖然因為這一個問題吃了很多苦頭,可一直沒得到一個正確的觀念,沒形成理性,在屈服和反抗間始終沒找到出路,孩子被搞糊塗了。

兒童身上屢屢不能夠解決的問題,背後一定有家長教育方式的問題。打罵是家長們最常用且運用得最得心應手的一種方式,可它也是最沒效,最具破壞性的一種。

每個孩子都有「不聽話」的時候。我相信每個孩子的「不聽話」,都不需要用打罵來解決。

孩子進商店亂要東西的事我也遇到過。記得圓圓在三、四歲時,有一次她和我到超市,她要買一種加了很多色素的飲料。可能是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喝這個,而這是我堅決反對的。我很肯定地告訴她這個不能買,不衛生,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以喝這個。她當時為此很生氣,不肯離開那個地方,最後乾脆躺地下哭鬧。

我不生氣,就像平時看她玩沙子一樣,若無其事地等著她。在等的過程中我還看看別的商品,和營業員說句話。她發現我不生氣,不在意她的脾氣,哭鬧得更厲害。

地面很涼,也臟,她的衣服全弄髒了,路過的人都在看她。我沉著氣就是不著急,待她哭不動了,我蹲下身,用商量的口氣問她,咱們走吧?她見我來關照她,又開始哭鬧,我就又沒事人似的站起來,在她跟前溜達等待。

這樣幾個回合後,她沒勁了,我又蹲下微笑著問她,好了嗎,可以走了嗎?她意識到再鬧也就這樣了,乖乖地站起來。我拉著她的小手,就像事情發生前一樣,高高興興地走了。

我連一句批評的話都沒說,也沒再給她講道理,因為道理剛才已經講過了。圓圓此後再沒提起過要喝那種飲料。而且,凡是我態度肯定地說不買的東西,她就不再堅持,非常聽話。

對付小孩子其實多麼簡單,孩子哪裡用得著去打罵呢。每次小衝突都是他的一個學習機會,家長耐心而真誠地去解決一個小衝突,也就解決了此後一系列的問題。

打罵是教育中最壞的辦法,我從不相信那些聲稱「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人真的有這樣一種信念上的誠實。這種野蠻的教育方式其實完全沒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是讓父母出口惡氣。

後來又有一次,這家的男老鄉無意中說起最近把讀初中的兒子打一頓,因為兒子把剛買的一千多元的進口山地車丟了,車子才騎了一個月。

唉,這也是打孩子的理由嗎?這時我想到,我剛花7000元買的攝像機,鏡頭被圓圓不小心摔壞,換一個就花去2000元,而我一句都沒說她。甚至都沒說一句「以後注意點」這類提醒的話。摔壞的一瞬間,孩子看出來我有多難過,她自己也很難過,這就夠了。難道因為我沒給她一個告誡和提醒,她以後就不知道要小心嗎。家長少說廢話,孩子才會認真對待你有用的話。

孩子闖禍都是無意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原諒孩子無心或無奈下所犯的錯誤呢?而且,孩子闖了禍他自己心裡就很痛苦,有內疚感。家長的打罵只是讓他沒有自尊,覺得大人更愛的是那損失的錢和物,他感受到大人不體諒他,心裡生髮出逆反情緒,同時也失去內疚感——經常這樣來「教育」孩子,他怎麼可能不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對什麼都滿不在乎呢?

我開玩笑地問這位老鄉,你上次丟了手機,那手機好像挺貴的吧,回家後老婆打你沒?他知道我是針對他打兒子的事說的,笑了,說:怎麼能把我和兒子放到一起說事,他是孩子,我是大人啊。打他是讓他記事,是為他好——家庭教育中這種強盜邏輯很多,打孩子說成是「為孩子好」,撒惡氣說成是「教育孩子」。打了人還要把這說成是「愛」,讓被打的人來領情——天下有這麼不講理的嗎?

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家長當然都不是聖人,會經常因孩子的問題有情緒起伏。但我們一定不能任性,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高興時把孩子寵上天,不高興就打罵孩子。家長要確立一個信念: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時候,因為任何原因,都不打罵孩子。要記住,凡通過打罵能解決的問題,通過態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

打罵孩子也可以形成一種習慣,一旦形成了,也不好改。

一位小學生的家長來找我諮詢。她經常打孩子。她對我說,每次打完孩子都非常後悔,但自己脾氣不好,一遇到孩子惹她生氣,就控制不了。我在做了一些相關疏導後,說了幾句比較刺激她的話:你可以非常誠實地在內心想一下:單位領導惹你生氣時,你會去罵他嗎?你的兄弟姐妹或同事讓你不高興時,你會動手去打嗎?其實,人在做出一個行為時,往往瞬間就能把結果判斷出來。家長如果說在孩子面前忍不住脾氣,因為你心裡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頓,既能解氣,他又不會把你怎樣。你在孩子面前是權威,是主人,你不用擔心打人的後果,所以你就總是「忍不住」。

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種人際關係,在這樣一種關係中所體會到的東西,或好或壞,都會給兒童留下終身印象和一生影響。我猜測上面這位家長在童年時代多半也遭受了不少家庭暴力。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挨打受罵,雖然他本人就是家庭暴力教育的受害者,可他長大後多半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同樣顧及不到孩子的感受。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不會愛,缺少愛的能力。常聽到人們說:我脾氣不好,遺傳了父母的脾氣。彷彿這「脾氣」是娘胎裡帶來的。事實上「脾氣」不是來自血脈的生物遺傳,是來自生活體驗的心理傳遞。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聲叱責,這是人們相互關係中修養很差的基本特徵。凡是出現大聲叱責的地方,就有粗魯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用大聲叱責(家庭中還有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感覺別人最細膩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周圍的美,他非常冷漠無情,毫無憐憫心,在他的行為中有時會出現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現——殘忍。」

我的一位女同學,她工作、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很出色,卻經常在家裡打罵孩子。有一次我們聊天,她談到她父親時,曆數其父的不是。她父親在她小時經常打她。她覺得父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