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3.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從圓圓4歲起,我給她弄了一個小本,專門記她做的好事。小本不大,每頁只記一件事,所記事情都很簡單,基本只有幾個字,例如「收玩具好」,「扔垃圾」,「自己編故事」,「晚上獨自去廚房開燈拿牙籤」,「學會認鐘錶」等等,每頁都用紅筆畫一朵小紅花——這就是給她的獎勵。我們把小本叫做「記功簿」。我發現每次給圓圓「記功」時,她都非常高興,隔一段時間就會去數數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紅花。

這個方法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一是孩子受到表揚,很有榮耀感;二是小本中記的事對她有提醒作用,讓她以後不要忘了再做這些好事;三是凡寫在這個小本上的字,圓圓都能記住,她經常在數小紅花時順便讀一下自己的先進事迹,也認了不少字。

到她上小學後,學校老師經常獎小紅花,就是在一個小紙片上蓋一個小紅花印章,攢夠十個小紅花就可以換一個「大笑臉」。教室後面有個「光榮欄」,誰的名字下貼的「大笑臉」多,就說明誰做得好。圓圓在整個小學期間,一直榜上有名,且「大笑臉」數總是位居前一兩名。我們心裡肯定高興,但從不去渲染這件事,就感覺這是常態,沒什麼值得提說。這樣做,是擔心她在和同學們的比較中會有優越感,怕她學會刻意去追求「大笑臉」,從而失去行為的自然與和諧。

與此同時,家裡的「記功簿」還一直在增加內容,但沒有一次是記錄她考試成績好。我們一直認為小學期間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考試分數的過分關注,對排名斤斤計較,其實都是對學習興趣的消解。當孩子被大人引導著去關心分數、關心排名時,他就不會對學習本身有興趣了。學校方面對成績已有足夠的渲染,如果家長再推波助瀾,非但對孩子將來的學習沒有促進,反而起了反作用。

所以上小學期間記錄的內容無非還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幫媽媽洗碗,洗得乾淨」,「二胡拉得好」,「學會了切土豆」等。到學期末,也記一下她總共在本學期得了些什麼獎,這主要是作為備忘。此外還記一些她寫的「詩」,很幼稚但有童心在裡面。

她10歲上初一,住校,一周回一次家,開始不習慣,想家想得哭。她第二周回來說這周沒哭,我就趕快給她記下「住校第二周就不哭了」。這一時期的「功績」基本上都和她住校生活有關:「被子疊得整齊,受到老師表揚」,「自己洗衣服,洗得乾淨」等。這些是她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和成長。有一次她和我發生爭執,辯論中我們情緒都有些不快。但她不是偏激地維護自己的觀點,而是能一邊辯論一邊思考,一旦認識到媽媽說得有道理,就中止辯駁,然後和媽媽一起理清思維。這是她的成熟,也是一種美德。所以我也把這件事記到小本上,並獎一朵小紅花。這讓圓圓進一步明確,辯論是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為了駁倒對方。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已越來越有主見有個性了,她很快成熟起來,畫小紅花的獎勵顯得有些小兒科了。最主要的是圓圓個性、思想、學習等方面表現出穩定的良好狀態,我們更注重的是和她的交流溝通。所以她上初中二年級以後,小本基本上就再沒記什麼,很自然地停下來了。

現在圓圓上大學了,「記功簿」已成為我家的一件「文物」,成為她幸福成長的見證。我們感覺,設立「記功簿」是個較好的辦法,我們從沒用錢獎勵過圓圓,來自父母的獎勵就是這個小本中的一朵朵小紅花,它無法用金錢計算價值,卻無比珍貴,協助我們培養了孩子許多好品質。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許多家長的錯誤就在於總喜歡用物質的東西獎勵孩子,這說明他們並不了解孩子——對於今天並沒有物質短缺體驗的孩子,物質獎勵作用不大,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

我把這個方法對一些家長講了,有的人甚至說:這是因為你的孩子從小表現得好。我的孩子每天讓我頭痛死了,哪裡有什麼值得記錄的好事。

這種想法真是錯誤。

其實每個兒童的優點都一樣多,他們的特點往往就是他們的優點。這些優點是貯藏在兒童心中的種子,需要合適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栽培、適當的滋潤,才能萌發、生根、開花、結果。可惜的是不少家長太擅於發現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優點卻感覺遲鈍,整天對孩子充滿了批評和指令。孩子心中原本可以成長起來的優點的種子,總是受到冰雹和風霜的打擊,不能很好地成長,直至枯萎或死亡——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孩子到最後真的滿身缺點,很難找到優點了。

有句名言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家長們哪怕沒有時間在實物上設一個記錄本,至少要在心裡設一個這樣的「記功簿」。心裡有沒有這樣一個本子,你的目光和言語會流露出來,孩子完全能感受到。你給他記錄的「功績」越多,你就給了他越多的快樂與自信,這會讓他變得越來越好。

有的家長在孩子的優缺點問題上,好的方面會表揚,壞的方面也會及時指出。這從道理上講是沒錯的,但如果操作方式不當,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下面是我遇到的一個例子,比較典型。

這件事還得從圓圓說起。圓圓初中時,我有一次給她講我們小時候的事,提到在我的老家,人們挖苦那些自以為做出成就的人時,就會說「給你到尿盆兒底上記一功」。圓圓覺得這句話很好玩,想像那情景非常有趣,我們就商量說「記功簿」已基本上停了,以後把功勞就記尿盆底上吧。我找張紙,圓圓在上面大大地畫個尿盆圖案,又寫上「記功簿」三個字;我在上面寫了她最近做的幾件「好事」。這件事與其說是為了激勵,不如說是我們的一場娛樂。因為圓圓一直不缺少鼓勵,她也比較成熟了。所以在這「尿盆」上並沒好好給她「記功」,後來又記了兩條,總共也就五、六條,以後就懶得再記了。

這張紙在牆上貼了好長時間,被我的一位好友看到了,她當時正為自己女兒的管理問題煩惱著。我順勢給她講了設記功簿的好處。她覺得這方法很新鮮,很好,說也要回家弄張紙貼牆上,激勵她十歲的女兒。後來有一天我到她家,看到她果然做了,但在操作上卻有一些問題。

這張紙被分成左右兩欄,一邊寫優點,一邊寫缺點。家長是用心良苦的,既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又要讓孩子記住自己的缺點。但這樣做顯然不合適。

因為設立「記功簿」是為了達到催化作用,使孩子從偶爾的良好表現中獲得自信和快樂,使這偶然行為最後成為孩子的一種穩定行為。同理,把孩子缺點也白紙黑字地寫出來貼到牆上,不斷地提示,也可以使這些行為穩定下來——本來想拋棄的壞東西,在這種刺激下很容易讓孩子給自己定性,以為那些壞習慣是自己必然的行為。最後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

教育全在細節中,真是失之毫釐,謬之千里啊。

兒童的反思意識和控制能力都還沒有形成,他們更容易受到暗示和興趣的支配。成人以為把孩子的缺點寫出來,張貼在眼前,孩子就會經常自我提醒,理性地糾正自己的錯誤。這種想法是太不了解兒童的特點了。而且,凡是來她家的人都會看到這張紙,這麼多缺點掛在牆上,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所以我提醒這位朋友,何必把孩子不想示人的一面釘到牆上。紙上只寫優點不寫缺點,只記「功」不記「過」,效果會更好。

她擔心地問我,孩子有很多壞毛病想讓她改,那怎麼辦,難道這樣寫下來給她提個醒不好嗎?我說,當然可以提醒,但要換種說法,要把孩子所有的「過」變成「功」來說,即首先從家長的意識中就要「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比如孩子不好好練琴,總要家長提醒才去練,你不可以記下「練琴不自覺」,而要看到孩子至少天天去練了,就記下「能堅持每天練琴」;接下來她還是偷懶,不想練夠一個小時,你不可以記下「沒彈夠一小時」,而要記下「雖然只練了四十分鐘,但彈得很有進步」;她發現彈四十分鐘你也接受了,接下來一段時間就每天只彈四十分鐘。你於是先迴避時間問題,記下「練琴很認真,水平在慢慢提高」——就是說,從孩子的不是中,總能找到值得表揚的地方,總給孩子良性暗示和正面刺激。這樣下來,孩子慢慢地就會獲得成就感,把為時間而練琴,改成為技能而練。當她不再和家長對抗,心裡真正想要練好一首曲子時,她是不在乎多彈一會兒少彈一會兒的;而且認真練半個小時的成績會好於磨洋工一個小時。

我的好友還是有些擔心,問我,孩子的缺點就不要指出來嗎?不指出來,她的缺點總也改不了,可能會越來越嚴重,那怎麼辦呢?

我說,一些家長之所以經常批評教育孩子,就是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