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7.古詩滋養的孩子

從圓圓四、五歲時,我開始正式教她讀古詩。我們最早用的讀本是一套配有插圖的《幼兒讀古詩》,共六本,大約有一百多首詩,那些詩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經常和她一起朗讀這些古詩,等讀熟了再一起背。這方面並沒有做計畫,做得比較隨意,但因為持續不斷地做,到她6歲上小學前,這些詩基本上都會背了。

圓圓認字後,我總是把要背的詩抄到一個小本上,經常在乘公交車或飯後睡前的時間和圓圓一起讀幾句背幾句,不知不覺一個小本就用完了。每背完一個小本,我們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中國文字原本就蘊含著藝術美,周作人先生說,中國漢字具有遊戲性、裝飾性與音樂性的特點。而中國古典詩歌更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以其特有的節奏感、韻律感、美觀性等特質,從古到今始終散發著迷人而高貴的氣質。我在教圓圓讀詩的過程中,逐漸堅定了一個認識,即兒童應該大量背誦詩歌,尤其是古詩。

我見過某民辦教育機構出了一張據說能讓孩子們快速背會上百首古詩的光碟,它把古詩配上快速變換的動畫和動感十足的音樂,以現在歌壇流行的快節奏的「說唱法」念出來。事實是所有的詩都變成了配樂「快板兒」,不管什麼內容都用一個味道念出來。這張光碟被賣到好多小學裡,受到一些老師和家長們的歡迎。但是,這樣的「教學」里,孩子們到哪去體味古典詩歌的意境美、思想美和文字美?它只能給孩子們帶來一個背誦數字,帶不來閱讀享受。我懷疑這樣背誦來的東西也不會記憶得深刻,難以在記憶中紮根,從長遠來看,實際上是浪費時間。

近年看過一些資料,有的人反對在孩子小時候教他們讀古詩。認為孩子不理解,只是鸚鵡學舌地記住一些音節,所以提議在孩子小時候應該教他讀兒歌,不要背古詩。我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觀點。

「少講多讀」並沒有影響圓圓對詩歌的理解,我經常發現自己以為簡要的解釋,有時也是多餘。記得圓圓5歲時第一次讀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時,她覺得李白好瀟洒,覺得這首詩特別好玩。我們剛剛讀完,她就對這首詩進行了「改編」——把「李白」改成「圓圓」,把「長安」改成「煙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來。無須解釋一個字,我知道她已經理解這首詩了。

我站在遠處看海 海是藍色的

我站在近處看海 海是綠色的

我用手捧起海水 咦,大海的顏色跑哪兒去了?

●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

在孩子兩三歲前,讀詩不用解釋,只要把讀詩當作唱歌,體會其中的韻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歲,懂些事情時,再加進「講解」。但這講解一定要簡單,簡要地說一下這首詩的意思,同時把影響到理解的一些詞解釋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圓圓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時,由於詩本身明白如話,只解釋一下什麼是「曲項」就可以了。

少解釋不等於不「解讀」。我和圓圓對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經常會反覆品味,比如看到「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會關注它的對仗工整,體會每個用字的精緻;看到「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就想像那樣一種生活場景是多麼樸實有趣。這就是讀詩的享受。但對於每一首詩,我和圓圓更多地是把時間花在一次次的讀和一次次的背誦上。

我們從學習中體會到,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前人對這一點已總結得很精闢了。

這種學習方法看起來簡單刻板,實際上很有道理。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矇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後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裡,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老師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

孩子學古詩從幼兒時開始較好,但也許你的孩子已上中學。這也沒關係,讀詩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學習是件終身的事情,不存在絕對的「錯過時機」。也許你還會顧慮孩子的功課太緊張,沒時間。這需要我們動些腦筋,讓孩子少上一些課外補習班,多利用時間的邊角料,時間總能找到。

另外,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裡,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為主的古典詩歌,我覺得它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

孩子之所以能對學習古詩有長久的興趣,也在於家長從來不把背古詩當作一項單方面加給她的任務,而是當作共同的愛好,一起來慢慢享受。我們一起想像「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景緻;又一起享受「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溫暖。圓圓背誦古詩的過程一直也是我背誦的過程,我盡量和她一起背,尤其在她小時候,凡要求她背的詩,必定也是我會背的。在教她的過程中我也複習和背誦了好多古詩詞。

有一個最簡單的考察辦法,就是向一些參加過學習班的孩子打聽一下他們的學習感覺,或讓自己的孩子試聽一段時間。孩子們喜不喜歡,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圓圓剛開始背長詩時有一些為難,我們就採取了化整為零的辦法,每次背一小截。當時她住校,每周回來往小本上抄幾句,然後拿到學校去背,不斷地把新背的和前面背過的連起來,一首長詩就一點點地解決了。

事實上詩歌越背越容易,這方面也同樣存在熟能生巧。

讀得多背得多了,不僅字面意思圓圓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漸學會領略詩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圓圓上小學時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讀杜甫的《登高》,當我們讀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她沉默片刻,輕嘆一口氣,忍不住地說:「寫得真好呀!」我從未解釋過這句詩,事實上我也無從去「解釋」,但她讀懂了,她被這語言美深深打動了。

整個中小學期間,圓圓在學習古典詩詞方面顯得比同學們輕鬆多了,一方面是課本上學到的詩詞她基本上都已提前背過,另一個方面就是她具有了更好的背誦能力。她初中時回家跟我說,語文課學《琵琶行》,要求大家背誦,不少同學覺得太難背了,還有同學責怪白居易,說他幹嗎把詩寫那麼長,這不是為難人嗎!

在保護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方面,我覺得還要注意的是,帶領孩子學習古典詩歌的動機一定要單純,至少要讓孩子感覺到單純。

一些家長在孩子背會一些詩後,總是要求孩子給客人表演背詩;還有的家長不斷地計較孩子背會多少首,彷彿背誦是為了一個數字;也有家長直接告訴孩子,多背些詩對寫作文好……

詩歌是一塊精美蛋糕,我們把它送口中,只是為了品嘗它的香甜,不是為了某天向別人炫耀我吃過蛋糕,也不是為將來某一天可能餓肚子而儲存更多熱量。在享受之外沒有其它功利心——背誦是為了更好地把那些詩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更好地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想像美,而不是為了「會背詩」,在詩歌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目的——這才是應有的目的。

所以不要讓孩子給別人表演背詩,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他背會了多少詩,這樣才能讓孩子對詩歌抱有單純的心境,也才能產生真正的好感。

只有喜愛,才能談得上接受。如果一個人在讀詩中從沒有為詩中的情打動,從沒為語言的美震撼,從沒為智慧而深思,縱使他會背一萬首詩,也還是個不會讀詩的人。

開始時圓圓背一首詩比較費時間,到後來,一首絕句只需花幾分鐘讀兩三遍,看看註解,合上書就背下來了。即便是背長詩,基於以前背誦的功底,她背誦的時候也比較容易。

這樣想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有道理;須知有這麼一句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

她在小學時,就自己嘗試著去寫詩。有一次我們一起到海邊玩,快到海邊時,遠遠望去海水很藍;當我們走到沙灘上,發現海水是綠色的,因為那天有些海藻;她光腳丫跑進水裡,發現腳丫白白的,水根本沒有顏色。她就用手捧起水來,對我說了她看到的海水顏色的變化。我說,你發現詩了。回家後,她在我的指導下,寫出這些文字:

這是她七歲時寫的詩。過了不久,我給她換了一塊新枕巾,藍色的。她說像大海的顏色。我開玩笑說,枕著它可能會夢見大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