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真相 手機里有個海洋

優遊

臨上飛機時,我匆匆撥通一個同事的電話,有件事忘記交代了。

忽然舒伯特的小夜曲從那端響起。怪哉,現在已開始流行用古典音樂做彩鈴了嗎?

這熟悉的彩鈴聲像潮水一樣,帶著模糊不清的回憶,剎那間席捲了我心中的沙灘。

「手機里有個海洋」,有個男孩子如是說。

那一年我剛大學畢業,負責跑「古典音樂」,高雅而冷門。主編安排我去採訪秦銘——本市負有盛名的長號演奏家。與他對答真是艱難,他的聲音真文雅,卻透著與世疏離的冷漠,態度也溫和,卻始終與我不在一個思維路徑。比如我問,「四歲起開始學長號,辛不辛苦」,他便皺眉,「那麼小的事情誰還記得,你應該去問我媽媽」;又問他「音樂是什麼」(其實我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抒情式的回答),他再次作沉思狀:「音樂是作曲家創作的旋律,通過樂器的共振,再在空氣中傳播得出的聲音……」

於是我鼻子氣歪,看秦銘那認真樣兒應不是存心戲弄我。他21歲,正好我也21歲,同齡人說話怎恁地牛頭不對馬嘴?是他超前還是我落伍?回去獃想半天,不行,交不了差,得打持久戰。我便給他發簡訊:「大師,你可以考慮回答得通俗一些,其實我是樂盲。」只有發簡訊時我會這麼輕鬆說話,打電話這麼說,有些尷尬吧。發簡訊還有一樁好處,便是只管發送,不必話筒對著話筒揣摩對方心情。

我做好了遭他白眼的準備。沒想到很快收到他回的簡訊:「抱歉,我習慣了這麼說話,不是針對你。」我好奇,大大咧咧大不敬地問:「因為你是天才,所以不把世人放在眼裡?」這一次,他坦然答:「沒錯,我認為人分為天才與普通人,天才只與天才對話……」

顯然我們倆都是拇指一族,手指按得飛快,面對面沒能完成的採訪,倒是從手機簡訊里找到了精彩的答案。是的,他「狂妄」極了,可你怎能禁止藝術家狂妄不羈?骨子裡我也是個孤高傲世的人,因此更懂得棋逢對手時就要「惺惺相惜」。

文章發表後,他給我發來一條簡訊:「嗯,所有寫我的文章里,我最喜歡你寫的這篇,因為你寫得最像我,而不像許多媒體按照老路子寫我,寫我如何艱苦奮鬥勵志成才。下午我請你喝茶……」

「謝謝誇獎。」摁下發送鍵,我摸摸臉,燙!

自然而然,我們發送的內容就不止於採訪本身了,我會跟這個深居簡出的才子講述西山的風景、廊橋的殘雪,抱怨這個城市的規劃者不懂得何為最珍貴的景觀。他會在演出的間歇,安靜地快樂地看我的簡訊,咧著嘴笑;在別的大師撫琴拉弓之時,笑嘻嘻地點評給我聽。我聽不見異地異國的音樂,可通過他的簡訊,我感受到了動人的旋律。

秦銘為我特製了鈴聲,舒伯特的小夜曲。我們的簡訊費用暴漲。漸漸地,我覺得不太對頭,因為我幾天不看到他的簡訊就好像少了什麼似的。男友也已嘮叨過多次,「每次你洗完澡就會衝出來看簡訊,怕我偷看啊」,那邊秦銘說,「小女朋友總吵吵著看我的簡訊……」

結束,或者開端?手持諾基亞,我問自己。世間偉大的戀情往往發端於朦朧,超越了身份的懸殊,追求心靈的共振共鳴。記者之於長號演奏家?文學之於音樂?一股神秘幽雅的力量牽引著我,令我沒來由心事重重。

某一天很晚了,大約是接近午夜一點,我給他發條簡訊:「有件事我想跟你談談。」任誰都要說這是曖昧時分,我暗暗期待,「發送暫緩?」然而手機上顯示,發送成功。沒過多久,他在那邊溫柔地低旋地回:「什麼事?」我不語,我不能言語。又過了五分鐘,卻彷彿半個世紀,顯示屏藍光亮起,他從那邊鄭重發來簡訊,每個字都像美妙絕倫的音符:「我想,你對我的感覺與我對你的,是一樣的,其實……我也喜歡你。」

我微笑,同時在黑夜裡流下淚來,我要說的,他已經說了,就毋庸重複了。輕輕關掉手機,謝謝,這已足夠。

沒有什麼後來。

如果你一定要問,讓我來告訴你——後來,我換上了小靈通,手機也保留,不過不再輕易給人發簡訊。再後來,同事們閑聊起「簡訊戀愛」是個什麼樣的感覺時,我總是坐在一邊老氣橫秋地笑。各位,它比電話里的情話要空靈,比寫在紙上的情書要快捷,比網路里縹緲的戀愛要實在,它是手機時代獨有的浪漫語言,又集合了電話的即時通訊、信箋的含蓄雋永與網路的性情相投。

但切記,它不可變現,變現了會傷及他人,更何況,誰能擔保它變現之後,不比電話里的情話更嗦,比情書更冗長,比網戀更虛無?

於我,簡訊里的戀愛是一場美麗的邂逅,給我夢想卻不打破既定的生活,就把它儲存在那裡吧!偶爾拿出來在陽光里默默地回想一番,青春也有過傳奇呢!然後傻傻地笑。

這已足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