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看什麼是哲學家吧,好玩得沒話說

哲學的責任

出生於俄國的美國哲學家莫里斯·拉斐爾·科恩(1880—1947),在美國哲學界和教育界都很有聲譽,曾任紐約學院和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

一次,他在上完哲學導論課後,一名女學生向他抱怨:「科恩教授,聽完您的課,我覺得您在我深信不疑的每一件事上都戳了一個孔,可又沒有提供替代品來填補,我真有點無所適從了。」

「小姐,」科恩嚴肅地說,「你該記得,大力神赫爾克里斯干過許多差事,他清洗了奧吉亞斯王3000年未打掃的牛廄,難道非得再用什麼把它填滿嗎?」

點燈找人

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第歐根尼(約公元前404—前323)常常在大白天也點著燈走路。每當人們詫異地問他時,他便回答說:「我正在找人。」這是在諷刺當時社會上沒有一個真正配得上「人」這一稱呼的有德行的人。

亞歷山大大帝拜訪了這位哲學家,並且對他說:「你有什麼希望儘管講,我可以滿足你的一切要求。」第歐根尼爬進自己所住的酒桶,一邊曬太陽,一邊說:「只希望你讓到一邊,因為你遮住了照到我身上的陽光。」

智救故鄉

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前525)隨亞歷山大遠征波斯,軍隊佔領萊普沙克斯時,他急於拯救他的故鄉,使它免遭焚毀。

一天,他為此進謁國王。亞歷山大早就知道了他的來意,未等他開口便說:「我對天發誓,決不同意你的請求。」

「陛下,我請求您下令毀掉萊普沙克斯!」哲學家大聲回答說。

萊普沙克斯終因他的智慧幸免於難。

機會均等

古希臘時期造就了許許多多智者和名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雄辯家和演說家。

狄摩西斯(公元前384—前322)就是一顆燦爛辰星,和他匹敵的另一個雅典人是福西昂將軍。他倆不僅才氣相當,而且所持論點總是相左。因此,他們的遭遇總能給人帶來智慧的享受。

一次,兩人爭得不可開交,狄摩西斯批評福西昂說:「無論何時,只要當雅典人怒火中燒時就會殺掉你。」

福西昂則說:「一旦他們頭腦冷靜時,就絕不會對你客氣。」

更大的榮耀

戴奧真尼斯是古希臘有名的諷刺哲學家。有一天,他來到柏拉圖家中。他從不穿鞋,兩腳很臟,就這樣在柏拉圖的地毯上來回走動,並說:「我在踐踏柏拉圖引以為榮耀的東西。」

柏拉圖說:「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榮耀。」

一個人打賭

德國哲學家A.叔本華(1788—1860)某年住在法蘭克福旅館的出租套房裡。緊靠旅館有一家小飯館,他常去那裡吃飯,那也是英國士兵常去的地方。

一個飯店侍從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

每次飯前,叔本華總要把一枚金幣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飯後又把金幣收回自己的口袋裡。

有一天,這位侍從忍不住問這位哲學家在幹什麼。

叔本華解釋說:他每天在心裡與那些軍官打賭,只要他們哪天除了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還能談點別的話題,他就把金幣放進教堂的募集箱去。

不同之處

有人問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麼不同?」

「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哲學家回答說。

無所不在

庇西特拉圖是希臘有名的哲學家。

人們問他:「真理在哪裡?」

庇西特拉圖說:「這還要說嗎?真理無所不在。」

一言不發

有個人在交際場合中一言不發,哲學家狄奧佛拉斯塔對他說:「如果你是一個傻瓜,那你的表現是最聰明的;如果你是一個聰明人,那你的表現便是最愚蠢的了。」

死而復生

一個邊遠省份的讀者給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1694—1778)寫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長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爾泰回了信,感謝他的深情厚意。

從那以後,每隔十來天,此人就給伏爾泰寫封信。伏爾泰回信越來越短,終於有一天,這位哲學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僅一行字的信:「讀者閣下,我已經死了。」

不料幾天後,回信又到,信封上寫著:「謹呈在九泉之下的、偉大的伏爾泰先生。」

伏爾泰趕忙回信:「望眼欲穿,請您快來。」

並非都來聽佈道

施萊爾馬赫(1768—1834),德國哲學家和神學家,他的神職工作做得尤其出色。

有人稱頌他的佈道具有少有的廣泛性,他的教義宣講能吸引社會各個階層的廣大聽眾,不僅有大學生,還有婦女和各級官員。

對此,施萊爾馬赫解釋說:「我的聽眾確實由學生、婦女和官員組成,學生們來是為了聽我講道,女人們來是為了看學生,而官員們來則是為了看女人。」

挖苦尼采

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尼采(1844—1900)對女性特別仇視,他一生不接觸女人,曾經這樣說過:「男子應受戰爭的訓練,女子則應受再創造戰士的訓練。」又說:「你到女人那裡去嗎?可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英國哲學家羅素(1872—1970)對尼採的哲學極為不滿,挖苦他說:「十個女人,有九個女人會使他把鞭子丟掉的,正因為他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要避開女人啊!」

豈可在乎

1717年,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獄11個月之久。出獄後,吃夠了苦頭的哲學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謝他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攝政王深知伏爾泰的影響,也急於同他化干戈為玉帛。於是兩人都講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抱歉的話。

最後伏爾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說:「陛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麼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今後,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啦。」

錯誤的讚揚

性格放蕩不羈並一貫譏諷當時大人物的伏爾泰,有一天將一名同輩作家讚揚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當即指出:「聽到您這樣慷慨地讚揚這位先生,我真遺憾。要知道,就是這位先生在背後經常說您的不是。」

「這樣看來,我們兩個人都說錯了。」伏爾泰說道。

報復記者

羅素曾於1920年來過中國。到中國後生了一場大病。病後,他拒絕任何記者的採訪,一家對此很不滿意的日本報刊謊登了羅素已去世的消息。後經交涉,他們仍不願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國的路上,羅素取道日本,這家報社又設法採訪他。

作為報復,羅素讓他的秘書給每個記者分發印好的字條,紙上寫著:「由於羅素先生已死,他無法接受採訪。」

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羅素的一位年輕朋友來看他。走進門後,只見羅素正雙眼凝視著房屋外邊的花園,陷入了沉思。

這位朋友問他:「您在苦思冥想什麼?」

「每當我和一位大科學家談話,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經沒有希望。每當我和我的花園談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滿了陽光。」

獨身的解釋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終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兩個朋友。

一個朋友問他:「你不為你的獨身主義後悔嗎?」

斯賓塞愉快地答道:「人們應該滿意自己作出的決定。我對自己的決定感到滿意。我常常這樣寬慰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某個地方有個女人,因為沒有做我的妻子而獲得了幸福。」

難成親戚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家裡來了個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慣匪。法院正在對他進行偵訊起訴,看來非判死刑不可,他請培根救他一命。

他的理由是:荷克(hog,意為「豬」)和培根(bacoh,意為「熏肉」)有親屬關係!

培根笑著回答說:「朋友,你若不被弔死,我們是沒法成為親戚的;因為豬要死後才能變成熏肉!」

相形見小

有一次,伊麗莎白女王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於女王生活在宅深牆高的宮廷大院里,平時也多來往於達官顯貴們奢侈華貴的住宅,當她看到簡樸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時,不禁驚嘆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邊,仔細端詳了自己的房舍後,聳聳肩說:「陛下,我的住宅其實並不錯,只是因為陛下抬舉我,光臨寒舍,才使它顯得小了。」

剽竊罪

約翰·海沃德爵士於1599年出版了著名的傳記小說《亨利四世》。然而這幾乎給他招來了殺身之禍。因為當時的伊麗莎白女王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