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個 最經典的老電影

戒嗔再次見到馮施主是在去年秋天,那天下午戒嗔正在院子里掃地,忽然寺里進來了許多香客。這種情況以前是極其少見的,通常來說,上午來寺廟參觀和拜佛的人會多一些,下午雖然也會有人來,但是大部分人都在三四點鐘便下山了。因為戒嗔住的小山雖然並不高,但下山需要步行,不習慣走山路的施主們走到山腳下,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而像這些香客一樣,在臨近黃昏的時候到來的確實不多。

施主們有男有女,和通常的旅行團有老有少不同的是,這些施主差不多都是三四十歲的年紀,其中還有位施主有點異常,他提著一個很長的袋子,裡面像是放著一根很粗的棍子。

戒嗔最初以為這些人一定是外地參佛的香客,因為本地的香客多數是兩三人相約而來,不太可能組織這種差不多有二十人左右的團隊,而且團隊中有的人還背著一個挺大的包。但戒嗔後來發現,原來來的人中有好幾位就是在淼鎮工作。

戒嗔向幾位本地的施主探聽,他們說,其實他們都是當年小鎮上中學的學生,如今畢業已經二十年了,雖然大部分都在外地工作,但是大家還是約了時間一起到小鎮里聚聚。

戒嗔望著一臉興奮的施主們出神。戒嗔理解這種情緒,這是一種久別重逢的喜悅,就在這時丁施主忽然從人群中跑出來,走到戒嗔的面前叫戒嗔的名字。

戒嗔仔細看看丁施主,他樣子胖胖的,感覺是不認識的。不過戒嗔一向對自己的記性不是太有信心,因為戒嗔不怎麼能記住人,之前有來過寺里好幾次的施主和戒嗔聊天,戒嗔卻不記得他們是誰。

戒傲師弟曾經建議過,如果遇到不太能記得名字的施主,一定要裝得若無其事,然後在交談中回想對方的名字,萬一還想不起來,就聊一些諸如天氣、吃飯之類的話題,切忌像戒嗔這樣一臉茫然地看著人家,對方會覺得很尷尬。

可惜戒嗔的反應是偏遲鈍的,所以通常那些被戒嗔忘記名字的施主們一臉幽怨以後,戒嗔才想起來戒傲師弟的建議,而這時候已然來不及了。

不過那天丁施主倒是沒有太尷尬,他笑眯眯地說:「戒嗔不認識我了吧?我是丁施主,十年沒見,我的體重也不過漲了四十多斤,你就不認識我了?」

恍然間,戒嗔認出了丁施主。兩個人認識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戒嗔年紀還比較小,丁施主則在小鎮里的企業上班,他來寺廟次數比較多,所以戒嗔和他也算熟悉。只是十年過去了,丁施主的相貌變化很大,戒嗔記得以前他的臉瘦廋的,是典型的瓜子臉,現在也是瓜子臉,不過已經由葵瓜子進化成南瓜子了。戒嗔努力地回想,曾經的記憶一點點浮現出來,丁施主的五官也漸漸和印象中的吻合了,當然這些當年在臉上布局緊密的五官,現在布局鬆散了很多。

丁施主說:「這次同學聚會,也只是一天的時間,大家白天在小鎮里逛了以前的學校,還去了一些兒時遊玩的地方,吃了風味土菜,至於晚上的安排,則是打算住在寺里的客房裡,另外還計畫放一場上學時最愛看的老電影。」

聽了丁施主的介紹,戒嗔忽然意識到,剛才看到的長長的包裡面應該不是棍子,而是幕布之類的東西。而那幾位施主背著的大包,裡面可能是筆記本電腦和投影儀。

丁施主後來證實戒嗔的猜測不錯,戒嗔好奇的是什麼電影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讓施主們不怕麻煩,背著設備上山。

丁施主說,那是一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很有名的電影——《少林寺》,當年放映的時候,班上的同學都瘋狂地喜歡它,光丁施主自己就看了三遍。

丁施主還說,現如今電影越拍越多,但是好看的卻很少很少。現在看電影,早就沒有了當年看《少林寺》的感覺了,所以在今晚,大家要一起回味一下真正的經典,而且他們特意選定天明寺來做播放場所,也是希望在寺廟的環境下播放更能體會電影的意境。

丁施主所說的電影《少林寺》,戒嗔也是知道的,只是那部電影流行的時候,戒嗔還沒出生,後來雖然在聊天時聽到別人提到,但是沒有真正看過。但是丁施主和他的老同學們卻是非常地期待,而且還興奮地聊著那個時期的電影。

夜幕降臨的時候,丁施主支起了幕布開始放電影。戒嗔很好奇,擠在人群里。這次的機會挺難得的,因為師父們不太支持大家看內容涉及打打殺殺的影片,像今天這樣明目張胆看武俠類電影的機會實屬難得,當然對於仇殺類的劇情,戒嗔也是抱著反思和不認同的態度的。

電影放映了一會兒,戒嗔卻發現其實它沒有自己之前想像的那麼好。不但電影的拍攝質量比當今的電影差了一大截,電影演員的表演也略顯做作,至於電影的劇情也不算有特色。

戒嗔一度以為,或許是戒嗔無法理解那個年代人的品位吧!只是過了一會兒,戒嗔發現曾經對電影期待萬分的施主們也開始顯得不耐煩了,等電影放到三分之一的時候,便有施主陸續回屋休息,等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就連之前把電影吹得天花亂墜的丁施主也開始打起哈欠來。

事實上,在這件事情的過程中,有一點戒嗔可以肯定,在時光走過二十多年以後,當年讓施主們瘋狂的電影,其實已經不再符合如今人的審美標準了,而當初施主們確實真心真意喜歡它。

有時候戒嗔在想,如果有機會,可以將拍攝於現代的電影拿到二十年前播放,那麼這些口碑並不佳的電影,或許可以獲得滿堂彩。

所以戒嗔認為,在歲月的旅途中,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周圍的環境和生活都是在一點點進步的。但是我們的快樂感卻好像從來沒有隨著生活的改善而增加過,那是因為我們的慾望時時刻刻隨著自己能力與環境的改變而增多。

如果回想曾經的時光,也許我們會發現,今天讓我們不滿意的生活,事實上是當年求之不得的。

懂得客觀地評價自己的生活狀態,或許可以成為我們快樂的源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