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百日維新始末

甲午戰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滅及《馬關條約》的簽訂,舉國震驚,它標誌著洋務運動救國的徹底失敗。在全國上下的群情激憤中,預示著將有一場新的風暴來臨。

《馬關條約》簽訂以後,立刻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全國人民奮起反對,痛罵李鴻章的賣國行為。此時,正是全國舉子在北京會試的時候,康有為、梁啟超兩人一起寫了份長達一萬四千字的《上皇帝書》,參加會試的各省一千多名舉人都簽了名,然後集合起來,到都察院門前請願,求都察院向皇上轉達他們的意見。

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公車上書」。這次「公車上書」,雖然皇帝沒有看到,但影響極大,康有為、梁啟超成了維新派的領袖。

「公車上書」的第二天,會試發榜,康有為考中了進士,清廷授予工部主事,但並沒有影響他的維新思想。不久,康有為又用進士名義,第三次給光緒帝上書,這一次,光緒看到了,他讀後非常讚賞康有為的主張。一個月後,康有為又寫了《上皇帝第四書》呈了上去。

康有為這些「上書」,光緒的教師翁同龢都讀過,覺得說得在理,並積極向光緒推薦。光緒讀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他的心被熾烈的火焰所燃燒,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光緒親政六年來,耳聞目睹的內政外交,皆是一本失敗的記錄,他從康有為的文章中,看到了振興大清王朝的一線希望,為保大清社稷,非實行新政不可,但這必須徵得慈禧的同意。光緒決心向慈禧攤牌了。

他來到樂壽堂,向慈禧跪地請安後,將公車上書的內容大致說了一遍,然後陳述了自己醞釀巳久的新政方案,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慈禧並未訓斥,也未阻撓。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1898年六月十一日),由軍機處頒布了詔定國事的聖訓,向中外宣示。光緒在聖諭中說: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主大小堂,皆經一再審定,籌之至熟,妥議施行。準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從喙嘵嘵,空言無補。試問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朕……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至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授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將此通諭知之。」

四月二十七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康有為,聽了不少有關改革方面的意見,其變法的要點就是「富國」、「養民」、「散民」之法,實行「議郎制」,開設十二局。一言以蔽之,就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光緒很高興,授康有為暫時為總理衙門章京(主持文書工作),任梁啟超為大學堂主事,維新派的骨幹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被任命為軍機章京,參與批閱奏摺、起草上諭的工作。同時,李鴻章、敬信給因籌辦新政不力而被撤出總署。

於是,維新變法大張旗鼓地開展了起來。因這一年是農曆戊戌年,故史稱「戊戌變法」。

變法剛開始時,慈禧並不反對,她對光緒說:「變法也是要緊的,但勿違祖制,勿損滿洲權勢,方准施行。」

但隨著變法的進行,觸動了一些守舊派的利益,於是反對之聲四起。御史文悌就在木箱中投入不少彈劾光緒帝「倒行逆施」的記錄文字。不久又索性上了一個奏摺,嚴參維新人物康有為等。光緒閱過奏章,怒不可遏,將其革職。皇帝的態度對守舊大臣是當頭一棒,他們覺得在皇上那裡是無法行通,便轉向慈禧那裡下工夫,他們私下串聯,唆使文悌到天津,向慈禧的心腹直隸總督榮祿訴苦。

榮祿也十分明白,一旦維新派羽翼豐滿,光緒掌握實權,自己的下場也將是一個未知數。他先通過文悌散布「皇上病重」的謠言,又串通李蓮英唆使太監到酒樓哄傳「皇上與維新派陰謀加害慈禧太后」的謠言等等,這些謠言很快傳到了慈禧耳中。

看到火候已到,頑固派代表人物榮祿,就開始頻頻出現在頤和園,向慈禧報告新政的流弊以及眾大臣的意見。慈禧太后聽完氣得臉色發青,半天不說話,心想:「看來這個皇帝是不能讓他當了。」

過了幾天,光緒到頤和園去見慈禧,慈禧鐵著臉對他說:「你實行法政,我不管,可你要隨便裁用大臣,任用那些維新派小人不行。」

光緒帝說:「不變法不能救國,不把把守舊無能的大臣罷免,任用有為之士,就不能變法。請太后理解我的心情。」

慈禧冷笑說:「你倒該想想,你的皇位還要不要了!」

光緒一走,慈禧就同榮祿密計乘天津閱兵之機進行兵變,實行廢立,而表面上卻裝出一副「頤養天年」的樣子,假作脫離了朝政。

但這個密計被梁啟超的內黨得知並告知了維新派。光緒同康、梁等人反覆研究後,決定利用手握兵權的袁世凱除掉榮祿,從而打亂「天津閱兵」的計畫。

這袁世凱是個怎樣的人物呢?袁世凱祖籍河南項城,他少年雖有學,卻沒有取得什麼功名,平時喜歡使槍弄棒,與一幫浮浪子弟結交,惡少之名遠近皆知。學業上已沒有了指望,但他認為憑軍功可以飛黃騰達,是做人上人的捷徑,於是便投奔嗣父袁保中同寅弟兄吳長慶處。吳長慶時為山東提督,不久,袁世凱隨軍赴朝鮮,其時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海軍的創建者,大學士兼直隸總督,位高權重。袁世凱察言觀色,發現李鴻章不喜歡吳長慶,於是就在李鴻章面前說吳長慶的壞話。不久,李鴻章果然將兵權從吳長慶手中削去一半交給了袁世凱,結果吳長慶鬱憤而死。而後,年方二十六歲的袁世凱在李鴻章的保奏下升為三品道員。

中日甲午戰爭時,袁世凱見李鴻章年近七旬,利用價值已不大,於是故伎重演。他將自己在朝鮮辦理軍務、外交的情況以及同李鴻章的來往電報,彙編成一本小冊子,含沙射影地攻擊李鴻章,分送給王公大臣。他知道榮祿與李鴻章有芥蒂,就頻頻出入榮府,一有機會就說李鴻章的壞話,榮祿很快將他收為心腹。就是這個見利忘義、善於投機鑽營、反覆無常的勢利小人,卻被維新派看中了。

一天,光緒召見袁世凱,作了一番撫慰後,任命他為侍郎候補。袁世凱返回法華寺,興奮得連飲數杯,朦朧中聽見一陣響聲,袁世凱忙命護從去打探,只見三個背劍的陌生人前來造訪,口稱:「要見尉帥。」

護從阻止不住,三人大步登堂入室,袁世凱不禁嚇了一跳,來者中一位高個子見袁世凱神色不定,急忙拱手一揖道:「我乃軍機處章京譚嗣同,這兩位乃是我的朋友大刀王五、通臂猿胡七,下官此來別無他意,謹向尉帥高升致以恭賀之意!」

這時,袁世凱才鬆了口氣。譚嗣同是維新派代表人物,又是在皇上面前紅得發紫的人,袁世凱自然心中有數,至於王五、胡七乃京師大俠,盡人皆知。他連忙客套說:「鄙人才疏學淺,有幸升遷,還望大人關照。」

譚嗣同審視了一番袁世凱,試探著問:「你對皇上的印象如何?」

善於見風使舵的袁世凱馬上順水推舟地說:「鄙人曾在海外任職,同洋人打過不少交道,深知聖上非用康南海變法之術,中國絕無中興之望。我之所以參加強學會,也是為了能夠積極投身到變法中去。」

譚嗣同見狀,就索性告訴袁世凱天津閱兵是個陰謀,慈禧和榮祿要加害皇上。一邊說,一邊從懷中掏出一幅黃鍛密旨和一支小令箭,令袁接旨。袁世凱跪地雙手接過,迅速瀏覽了一下聖旨,原來皇上命令他回天津剷除榮祿,奪過兵權,帶兵赴京勤王。他極為驚駭,半晌無語,愣愣地跪在那裡,像一段呆木樁。

「尉帥請起!」

袁世凱這才如夢方醒,顫巍巍地站起身。譚嗣同接著又講了太后和榮祿的密謀,最後說:「現在皇上大難臨頭,只有你能救皇上。」

譚嗣同盯著袁世凱又說:「眼下皇上有難,正需臣子報效,你辦了這件大事,可升為直隸總督。如若不然尉帥可到頤和園去告發,這個功也不小,這全憑尉帥裁處了。」

袁世凱抖動著兩撇小鬍子,顯出無比激動的樣子,正色說:「大人將袁某看成什麼人了!請你轉告皇上,放心就是。皇上對我恩重如山,我袁某雖肝腦塗地,無以報效!榮祿逆賊,我殺他豈不和宰一條狗一樣容易嗎?」

譚嗣同仍不放心地說:「此事關係重大,萬萬不可大意。」「老弟放心,袁某明白,明日即回天津布置。」袁世凱一臉莊重誠懇的樣子。

譚嗣同走後,袁世凱權衡利弊,最後去見榮祿,將譚嗣同的密訪一字不漏地報告給了榮祿,還將密旨和小令箭一起交給榮祿。榮祿見了這些,大吃一連夜去見了慈禧。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光緒帝正在睡夢中,御前太監王商喚醒了他:「萬歲爺,太后老佛爺回宮了!」

光緒一聽,腦袋頓時「嗡」的一聲,神色為之一變。因為按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