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晚清中興四大臣

在晚清中國專制王朝走向沒落的時期,崛起四位中興大臣,他們憑藉才能剿滅農民起義,開啟洋務運動,企圖力挽中華幾千年封建專制體制綱常名教的覆滅。

曾國藩,生於1811年,原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五歲開始在家塾隨父親讀書,後在長沙府應試中舉,名列第七。1834年,畢業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年底進北京參加會試,一連兩次均落 第。1838年,再進北京參加會試,終於中 第三十八名進士,然後入翰林院,成為主和派重要人物,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並被穆彰阿改名國藩。

1840年,曾國藩以庶常館散館授檢討而步入仕途。在以後的十多年中,他潛心研究宋明理學,從韓愈、周敦頤、朱熹到陸象山、王陽明的思想,他都一一探究過,成為「封建社會最後一位道學家」。這一時期,他雖不曾飛黃騰達,也還一帆風順,只十幾年工夫就升任為禮部侍郎兼兵部侍郎。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起來後,在家守孝的曾國藩披袍掛甲,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強大柱石。1853年,他接到督辦團練的上諭,赴長沙就職。到職後曾國藩以羅澤南等人的「湘勇」為基本力量,成立一個大團,鎮壓湖南境內各地的農民暴動。他採取亂世重典的方針,殺人如草芥,被時人稱為「曾剃頭」。他在督辦團練、鎮壓起義的同時,開始實行他早在1851年就萌生的計畫,即訓練一支有別於滿清綠營軍隊和地方團練的新式武裝,這就是湘軍。

鑒於當時官軍的腐敗無能,他訂出訓練士卒的嚴密方法:首先是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對招募士兵,他主張要在山區和偏僻地區招募,認為「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氣者為上,其油頭滑舌,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對招募軍官,則主要招聘紳士、文士充任,並有具體標準:一要才堪治民,二要不怕死,三要不計名利,四要耐受辛苦。

其次他將「兵為國有」變為「兵為將有」,仿效明代戚家軍的辦法,以營為單位,下設四哨,每哨又轄四隊,層層管轄,這樣的軍隊編製,平時便於訓練,戰時便於布防;在治軍方面,他又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營制」、「營規」,並把封建的綱常名教編寫成通俗的民歌,對士兵進行教育,控制軍隊的靈魂。湘軍的組織和訓練,為後來一切軍閥所效仿。

1854年二月,湘軍練成,曾國藩親率湘軍征討太平軍。在出發的時候,他發布《討粵匪檄》的公告說:「太平天國運動的行為,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視,不思一為之所乎?」

從這裡可以看出曾國藩作為封建社會衛道士的嘴臉。太平軍對付這個兇惡的敵人,不敢掉以輕心,向湘軍發動全面進攻,將駐有湘軍主力的長沙圍困,曾國藩衝出包圍。1854年四月二十八日,曾國藩率部進入白沙州,即命水師進攻靖港,結果遭到慘敗,曾國藩又急命陸軍全線出擊,不想陸軍見水師失利,軍心大亂,潰不成軍,曾國藩羞憤、沮喪得無地自容,幾次當著屬下的面投水自殺,被左右護衛拉住。回到省城長沙後,在一片嘲諷和攻擊聲中,曾國藩又氣又憤,聲言將在某晚自殺以謝湘人,並寫下了遺囑,甚至讓他的弟弟曾國荃去購置棺材。後來由於太平軍將進攻目標轉向了武昌,才給曾國藩以喘息的機會,重整軍隊,取得了在湖南的優勢。

曾國藩力量的逐漸壯大,不僅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戒心,就連地方督撫也產生了妒忌,一些人處處給他出難題。自恃有功而未得實權的曾國藩對清廷也不滿起來。1857年三月,曾國藩借反表之名,奏請終身守制,意在以退為進。不想咸豐帝一筆朱文,准其請求。後來迫於太平軍的勢力,清廷終於給了曾國藩實權,召其出山。

1860年,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並任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重新開始鎮壓太平軍。十二月,太平軍李秀成進逼祁門湘軍老營,在此坐鎮的曾國藩知自己兵力單薄,難堪一擊,又寫好遺書準備自盡,而李秀成卻繞路他行,使曾國藩又一次生還。1861年九月,湘軍攻陷安慶,軍事上出現轉折。十一月,慈禧任命曾國藩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已經取得了反太平天國戰爭的軍政全權,同時,也使湘系勢力不僅駐占長江中下游,而且延伸到西南內地。從此,曾國藩的湘系集團,一躍成為地主階級當權勢力中最大的實力派。

1862年,曾國藩兵分十路,向太平天國發動大規模進攻。曾國藩所指揮的各路湘軍,在瘋狂鎮壓太平軍的同時,對所佔領之地,大肆屠殺、姦淫、擄掠,蘇、浙兩省成為凄慘的人間地獄。據統計,蘇、浙兩省死於屠刀之下者達二百八十七萬多人。蘇杭天下足的富甲之地,在湘軍的鐵蹄踐踏下,已是白骨遍地,荒無人煙。1864年七月,湘軍攻破天京後,更是慘絕人寰,洗劫一空。曾國藩本人稱「三月之間,斃賊共十萬餘人,秦淮長河,屍首如林」。而天京失陷時,太平軍全部人數不過一萬多人,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衝出重圍。可見,慘遭殺戮的多是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

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為了私吞財富,掩耳盜鈴,下令放火滅跡,天京大火直燒了七天七夜,繁華的都城一下子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曾國藩在報告中誣稱,大火為太平軍所為,把宮殿府宅都燒掉了,「三日火光不熄」,天京城內未發現太平軍財庫。為了防止事情泄露,曾國藩不讓被捕的太平軍忠王李秀成押送到京,就地便殺害了。

攻陷天京後,曾國藩被封一等侯爵,賞太子太保銜,他的權力、地位和功名達到了頂峰。

曾國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的歷史遺訓,知道自己此時權柄過重,朝廷上下很多人對他都不放心。為了減少清廷的疑忌,以免招致殺身滅門之禍,於是,在湘軍軍心渙散的時候,主動向清廷提出,將湘軍逐步遣散,並命其弟曾國荃稱病辭職回湘,以緩和矛盾,向世人展示自己清廉,沒有野心。

這時,太平軍余部與在淮河兩岸活動的另一支反清武裝捻軍會合在一起,重新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武裝鬥爭。1864年十一月,清廷命曾國藩率部前往安徽、湖北交界地區剿殺捻軍,曾國藩百般託詞,終未去。後來捻軍在山東全殲僧格林沁部隊,引起清王朝統治集團的極大恐慌。僧格林沁是清朝有名的將軍,他的部隊大部分是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清廷意識到,捻軍已成為太平天國之後新的大敵,於是又於1865年五月命令曾國藩赴山東作戰,將兩江總督職交由李鴻章暫行署理。此時,湘軍已大部分被裁撤掉,曾國藩只能依靠李鴻章的淮軍去作戰,而淮軍又不受曾國藩的領導,即使交由曾國藩指揮的部分淮軍,亦暗中受李鴻章掣肘。曾國藩屢屢失敗,在責難聲中,請求離任,清廷又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

回任後,1868年五月,曾國藩由南京出發檢查糧餉、武器的準備情況,開始注重軍事工業,成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早期人物。早在1861年九月,曾國藩還促成了江南製造總局的成立,這是清末最大的一項軍事工業。曾國藩等人還設立學校學習外國語言,學習機械製造技術,翻譯了大量外國工程技術書籍。曾國藩在辦洋務中認到人才的重要,與李鴻章聯名上奏,請求清廷派選學生出國留學深造。這些舉措,都是值得肯定的。

1870年,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不久,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天津教案。天津法國天主教育嬰堂收養的嬰兒,因流行病傳染而死亡三四十名,屍體潰爛,慘不忍睹,引起群眾公憤。此時,天津一帶又哄傳幼童被迷拐事件,也與天主教堂有關。於是,天津民眾於六月二十日聚集在育嬰堂前,要求入內檢查。正當民眾代表在徵得該育嬰堂負責修女同意後,準備入內檢查時,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得報,親自趕到育嬰堂,不問情由,就把民眾代表轟出堂外。

次日,豐大業持槍前往會見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勒令派兵鎮壓,談判未果,即行開槍恫嚇。出衙門後,豐大業在路上公然向天津知縣劉傑開槍,擊傷劉的隨從高升,這激起了民眾極大的義憤,當場將豐大業打死,隨後憤怒的群眾放火焚燒育嬰堂,搗毀法、美、英等國教堂及領事署,並打死外國教士、商人及官員多名。

事後,法國立即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壓力和軍事威脅,並聯合美、英、俄、德、比、西諸國,一起向清廷提出抗議,各國軍艦集結於天津海口示威,強令清政府鎮壓爰國群眾,懲辦地方官員,並揚言:「十數日內再無切實辦法,定將天津化為焦土。」

於是清政府一面派崇厚為欽差大臣赴法國「謝罪」,另一面又命令曾國藩火速去天津查辦。曾國藩生怕得罪洋人,一味避戰求和,定下的查辦方針是「但和局之速成,不顧情罪之當否」,即只求儘快達成妥協,保住「和局」,顧不了什麼是非曲直。結果,天津知府和知縣被革職、充軍,並逮捕了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