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魏源與《海國圖志》

鴉片戰爭的炮聲震醒了東方古老的睡獅,開啟了中國自商周三千多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終於睜開眼睛發現了天朝之外更加強大的世界。魏源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被人們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出生於一地主官僚家庭,十歲時家鄉遭災,家庭從此破落。由於家境貧寒,魏源讀不起書,只好到私塾里借書,由於他刻苦勤奮,十五歲便考中舉人。他熱心研究中國現實問題,喜歡議論時政,成為鴉片戰爭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從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起,魏源就開始注意了解和研究西方世界。1840年九月的一天,佔領定海的英軍,為了籌划進攻中國內地的作戰計畫,派出人員刺探軍情。一名叫安突德的炮兵軍官偷偷地到定海附近測繪地圖,被當地的百姓抓獲,送交給寧波知府衙門。

魏源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立即趕到寧波,親自審訊安突德。安突德向魏源交待了英軍的作戰意圖和武器情況,同時也詳談了一些英國的歷史、地理、經濟和政治等情況。事後,魏源根據安突德的交代材料,寫成了《英吉利小記》,向中國人介紹了英國的歷史、地理等基本情況供人參考。

1841年八月的一天黃昏,魏源在鎮江城邊的碼頭上,迎來了因中英戰事被道光皇帝革職罷官、即將發配到新疆伊犁的林則徐,兩位憂國憂民、力主抗英的愛國志士相見,不由百感交集,慨嘆不已。在魏源的住處,林則徐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布包,指著布包內的一大捆書報說:

「這是我在廣東時組織人員從澳門的書籍和報刊上收集翻譯的外國資料。如今我發配新疆伊犁,路途遙遠,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我想把這些東西交給你,如果你能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編寫一部介紹海外各國情況的書,改變國人對世界的無知狀態,這便實現了我的夙願。」

魏源從林則徐手中接過沉甸甸的布包,激動地說:「這也是我嚮往已久的夙願,我將儘快把它寫出來,不負你的囑託。」林則徐走了以後,魏源更加廣泛地收集天下有關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資料,決心在林則徐《四洲志》的基礎上,編寫一部集大成式的世界史地著作。1842年八月,聽到中國因鴉片戰爭的失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後,魏源非常氣憤,加快了寫作的步伐,夜以繼日地工作,到1843年初,終於完成了這部著作,書的名字叫《海國圖志》,這是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了解和認識西方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寶貴典籍。

《海國圖志》初稿為五十卷本。魏源在書的序言中提出了「以夷攻夷」和「師夷長技以制夷」兩大反侵略綱領。「以夷攻夷」就是聯合其他的國家,打擊外國侵略者;「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要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練兵方法來戰勝外國侵略者。

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參加抗英鬥爭的親身經歷,魏源認為,這些西方侵略者超出中國的長處有三個:一是有行駛如飛的戰艦;二是有打得遠、殺傷力強的大炮;三是有嚴謹的練兵方法。因此,中國要想避免鴉片戰爭那樣的失敗,必須要有製造武器的火器局,從法國和美國請來技師傳授技術,選送中國工匠學習製造,以加強國防。

《海國圖志》還是中國關於世界地理的空前詳細、準確的著作,書中以巨大的篇幅,詳細介紹了各國歷史和地理概況,收錄了各種地圖七十七幅,分地球全圖、各大洲圖和各國地圖,對地球全貌、經緯度、五大洲、四大洋都有詳盡介紹。

魏源從反侵略的立場出發,主張在軍事技術上師敵之長,補己之短,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這「第一步」的含義,與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間中國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有著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落後」向「先進」的學習,中國知識分子終於認識到「天朝」的不足了;而康熙時期的學習則是一種「平等」的技巧學習,是學習一種「異技」而非「長技」。如此學習自然不會引起當時多數知識分子的注意,而魏源的充滿「憂患」意識的學習漸漸使中國知識分子警醒了。

這從魏源自己改革思想的變化也可看出來。面對清王朝的腐敗,魏源主張變法,要求革新。他強調「小變則小革,大變則大革,小革則小治,大革則大治」。但鴉片戰爭以前,他要「變」要「革」的,還只是停留在漕運、粟鹽、屯墾、河道水利等方面的「興利除弊」。鴉片戰爭後,從《海國圖志》看,他的變革思想有了發展,不但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強調「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收集了仿造西洋船炮器械的圖說、資料,而且提倡創辦民用工業,提出了「沿海商民,有自願仿設廠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自售者,聽之」的建議,甚至羨慕起美國的聯邦制度,把「不設君位,惟立官長、貴族等辦理國務」的瑞士,頌揚為「西土之桃花源」。

點評

魏源這部關於世界各國地理、歷史概況和社會現狀的巨著《海國圖志》,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邁出了向西方文明學習的第一步,對後來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海國圖志》還漂洋過海,傳到日本,被日本維新志士翻譯成各種版本,對日本明治維新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魏源的改革思想,雖然有發展市場經濟的微弱呼聲,也有稱讚西方民主共和政體的某些詞句,但腳步卻沒有跨出皇朝專制的門檻,幻想清王朝能改弦更張,通過學習西方某些富國強兵之道,重振國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