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鴉片戰爭始末

清朝後期,中國的專制皇權制度已經陷入沒落時期,這種腐朽的社會制度嚴重地阻礙了歷史前進的腳步。而這時西方世界由於出現了新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制度,迅速地壯大了起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他們開始尋求對外擴張,並很快地把目光投向了清朝統治下的中國。

起初,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著中外貿易的發展,使英國的工業品在中國很難傾銷,幾乎沒有什麼市場。而中國的茶、絲等土特產在國外卻備受青睞,出口量逐年遞增。在中英貿易中,中國長期處於出口大於進口的有利地位,白銀內流,這種發展趨勢,使西方列強很惱火。當一般商品在中國打不開市場時,英商很快就又找到了新的商品,那就是鴉片。

鴉片,俗稱大麻,是用罌粟汁液熬制而成的一種麻醉劑,是吸食的毒品。鴉片不僅具有高出成本很多倍的高額利潤,而且長期吸食,還有成癮的後果,能夠讓人數眾多的中國依賴鴉片,那無疑是為自己開拓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利潤就會長期滾滾而來。於是英商就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美、俄等西方列強見了,也紛紛加入到這種一本萬利的「貿易」中。

鴉片走私到中國,給中國社會、清政府和廣大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禍患,中國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社會生產力急劇下降。鴉片一到中國首先被很多清朝文武官員接受,由於吸食成癮,這些官員再無心思處理政務、軍務,結果使吏治更加黑暗腐朽,軍隊戰鬥力一度削弱。為了滿足吸食鴉片的耗費,官員們又拚命在百姓中間索取錢財,百姓的生活更加貧困。同時,由於鴉片的大量輸入,國內的白銀開始大量外流。鴉片流入,由來已久,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二百箱,乾隆時增至一千箱,嘉慶時增至四千箱,到道光時,鴉片走私更是囂張得突破三萬箱,流失白銀三千萬兩,這使清政府本來就很緊張的財政更加拮据。

罪惡的鴉片貿易給中國造成了如此嚴重的災難,使中國人民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激化起來,強烈要求禁煙的呼聲日益高漲。

對於鴉片毒品,早在雍正時期,雍正就開始禁煙,乾隆也下過禁煙令,嘉慶也屢下令禁煙,但都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到道光時,鴉片已經泛濫成災,禁煙的要求已經成為舉國的共識。道光皇帝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鴉片一天不禁,人民便一天不能安寧,統治階級的政權便有傾覆的危險。在這緊要關頭,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鴉片走私活動最猖獗的廣東禁煙。

林則徐,福建侯官縣人,出生於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家庭。傳說在林則徐降生的時候,新任的福建巡撫徐嗣曾,正好乘坐一頂大轎,在侍衛隨從的簇擁下,從他家門口經過,林則徐的父親認為這是個好兆頭,便給兒子取名則徐,希望他長大後能像徐嗣曾那樣讀書做大官,光宗耀祖。

林則徐四歲入私塾,七歲開始習作,他聰明早慧,十三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二十七歲中進士,他歷官十四省,任過監察御史、布政使、河道總督、巡撫、總督和欽差等官職。

1839年三月,林則徐到達廣州後,嚴查煙販,整頓水師,懲辦不法官吏,曉諭外商呈繳鴉片。當時,英國商人根本無視中國政府的主權,廣東當地群眾群情憤怒,很多群眾來到英國使館前,要求公使義律交出逃到這裡的大鴉片販子顛地,石頭和瓦塊成了中國老百姓的武器,紛紛投向英國使館院內,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終於迫使英美煙商繳出鴉片一百一十多萬公斤,從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虎門海灘燃起熊熊大火,所有鴉片當眾銷毀,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它表現了我國的民族尊嚴和浩然正氣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虎門銷煙」以後,林則徐下令恢複了中英貿易,但堅決禁止鴉片輸入。他對外國商人實行了「奉法者來之,違法者去之」的方針,任何國家的商船,只要不夾帶鴉片,都允許進口。

而義律則利用各種機會擴大事態。他下令英國商船一律不準進口做買賣,並要求英國政府派兵,準備武力解決。1839年七月,在九龍的尖沙咀發生了英國水手行兇傷人事件,村民林維喜被重傷致死。林則徐要求英方交出兇手,義律無理拒絕,並於九月率英艦闖進九龍藉機挑起戰事,炮擊九龍山口,中國方面予以還擊,打退英艦進攻,此為九龍之戰。十月,義律又率英艦闖人珠江口,在穿鼻洋阻攔英國商船,並與中國水師接戰,這就是穿鼻之戰。此後,英軍在十天之內六次進犯中國軍隊的駐地,均被擊退。

1839年十二月,道光帝在接到穿鼻之戰的奏報後,命令停止中英貿易,1840年一月,林則徐奉旨宣布斷絕中英貿易。

而英國資產階級挑起侵略戰爭蓄謀已久,禁煙問題成了他們發動戰爭的導火線。早在1832年,英國船隻「阿美士德」號就來到中國測量沿海港灣的船道,調查沿海港口的情況,並繪製成圖。同時,對中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進行刺探。1835年,該船船長鬍夏米向英國政府提出了武裝侵略中國的建議,並提供了具體的作戰方案。

於是虎門銷煙事件一傳到英國,英國內閣便於1839年十月一日召開會議,作出了「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去」的決定。1840年二月,英國政府任命曾在好望角艦隊擔任總司令的海軍上將喬治·懿律和商務監督查理·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四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了發動侵華戰爭的決議案,六月,一支由四十八艘艦船、五百四十門大炮和四千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艦隊,從印度侵入中國廣東海面。一場由英國資產階級挑起的,「旨在維護鴉片貿易而發動的對華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從1840年六月下旬開始到1842年八月下旬結束,歷史上稱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40年六月下旬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至1841年一月義律發布《穿鼻條約》為止,歷時七個月。其過程是:

英軍到達中國海面後,對廣州進行了封鎖,廣州軍民在林則徐的帶領下,對入侵英軍已嚴加防備,懿律見無隙可乘,調轉船頭,率兵北竄。七月,英軍進犯福建廈門,新任閩浙總督鄧廷楨已有防備,英軍也未能得逞。英艦又繼續北駛,進犯浙江,攻陷防禦薄弱的定海。接著又部分兵艦北上,於八月到達天津白河口,懿律在這裡遞交了英政府給清廷的照會,英國在照會中提出賠款、割地、自由貿易等要求,並聲稱,如不答應,將「相戰不息」。

定海的失陷使清廷大為震動,道光帝十分恐慌,決定對英軍實行籠絡政策,寄希望於和談,並派直隸總督琦善前往天津白河口,與英軍談判交涉。琦善在交涉中屈膝求和,他表示:林則徐等人在廣東查禁鴉片「操之過急」,實屬「辦理不善」,一定要「重治其罪」,希望英軍退回廣東具體談判,保證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英國侵略者在得到琦善的保證後,於九月中旬折回南方。道光帝於九月十七日任命「退敵有功」的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繼續辦理中英交涉。同時,以「辦理不善」的罪名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查辦。抵抗派因此受到沉重打擊,妥協派開始佔上風。

琦善到達廣州後,對義律提出的各項無理要求無不一一允諾,只是對割讓香港一事,不敢做主,表示要「代為奏聖恩」。1841年一月,英軍發動突然進攻,強佔大沙角炮台,炮台守將陳連升等進行了頑強抵抗。在戰爭中,陳連升以身殉國。然而,琦善卻下令撤退各炮台的守兵。一月二十日,義律單方公布了《穿鼻草約》,草約包括清政府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兩等條款。一月二十六日,英軍強行佔領香港。

第二階段,從1841年一月清政府又宣戰開始至五月《廣州和約》訂立為止,歷時四個月,其過程是:

一月二十七日,大沙角炮台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帝大為惱火,感到定海尚未交出,英軍又在廣東挑釁,立即下詔對英宣戰。他將琦善革職問罪,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揚芳為參贊大臣,調集軍隊一萬七千人開赴廣東,重新開戰。

義律獲悉清政府調兵遣將的消息後,先發制人,於二月下旬搶先對虎門炮台發起了進攻,六十二歲的水師提督關天培親自上炮台,率軍英勇抵抗。在戰鬥中,他多處受傷,血染衣甲,依然緊守陣地,誓死不撤。而這時還在廣東前線負責軍隊的琦善,竟拒絕派兵增援。關天培終因孤立無援,彈盡糧絕,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

四月,奕山等人才帶領軍隊來到廣州。五月下旬,在沒有切實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對英船發動了一次夜襲,結果潰敗逃回廣州。英軍趁機反撲,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輕易佔領了城郊的泥城、四方的炮台,包圍了廣州城,並炮襲城內。於是奕山等人高懸起白旗,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求和。

五月二十七日,奕山與英軍訂立了屈辱的《廣州和約》。和約規定:清軍在六天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