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承上啟下的改革型皇帝雍正

康熙帝駕崩後,四十五歲的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年號「雍正」,就是雍親王得位正,為君正的意思。然而有趣的是,自從雍正繼位,到現在近三百年間,史學界乃至民間對胤禛得位是否正當的問題,從來沒有停止過議論和爭論,似乎成了一個永遠的疑案。

關於雍正的繼位,有三種說法:遺詔繼位說、改詔篡位說和無詔奪位說。

1.遺詔繼位說持此說者提出了三種根據:

(1)雍正受到父皇康熙的信任,曾派他到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臨終前有意讓雍親王繼承皇位。

(2)有康熙遺詔為證。《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康熙病重,召皇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等七位阿哥和尚書隆科多到御榻前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3)有《康熙遺詔》為證。《康熙遺詔》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遺詔上寫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2.改詔篡位說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

(1)胤禛雖在康熙眼中印象不錯,讓他代為天壇祭天,但不能證明康熙有意、有遺詔讓他繼位。

(2)康熙在臨終當天的遺詔是假的,因為這麼重要的決定,既然將繼位大事告訴七位阿哥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向當事人——繼位者胤禛宣諭?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宣遺詔之事是無中生有,是雍正繼位後編造的。

(3)《清聖袓仁皇帝實錄》又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四子胤禛曾三次聞召到康熙床邊問安,但這三次召見,康熙都沒告訴他繼承皇位,這豈不是怪事?於是有的學者認為,這反倒證明康熙並沒有遺詔向七位皇子宣布由胤禛繼位這件事。

(4)康熙崩逝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個人單獨向胤禛宣布皇四子繼位的遺詔?而宣布康熙遺詔時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場?這也使有的學者認為,康熙遺詔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後,京城九門關閉六天,諸王非傳令不得進人大內,這又使人產生「雍正政變」的疑問。

(6)《康熙遺詔》自然在康熙去世前已經定稿並經康熙審定,按理應在康熙十三日死後立即當眾宣布,為什麼十六日才公布?顯然這段記載有偽造的嫌疑。

(7)經過清史專家研究,《康熙遺詔》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一月二十一日的諭詔加以修改而成的。

(8)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以及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似有「殺人滅口」之嫌。

在上述改詔繼位諸說中,主要是篡位說,認為雍正篡奪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禵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繼位者是十四子允禵,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

(2)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的說法。說是康熙臨終前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此傳聞,不是史實,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於四子」的遺詔,那麼:

其一,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其二,當時作為稱呼的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根本無法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詔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認為,康熙遺詔傳立「胤禎」(皇十四子原名),因「胤禛」與「胤禎」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後將《玉牒》的名字更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這就是「玉牒易名」說。學術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致。有一種改法又認為,皇四子叫胤禛,皇十四子叫胤禎,雍正做了皇帝,便命十四弟改名允禵,以示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允禵繼位說,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位前康熙沒立「儲位」,因而不能說雍正繼位是「篡位」。

3.無詔奪位說

基於雍正奉遺詔繼位,有許多矛盾解釋不清楚,其說難以自圓,而雍正改詔篡位,真正有力的證據也顯得不足,於是有人認為雍正是無詔奪位。雍正登位,是因為他在皇位爭奪中取得了勝利,這場皇位爭奪鬥爭,或明或暗,或隱或現,前前後後四十多年,結果,皇太子黨失敗,皇八子黨也失敗,皇四阿哥黨勝利。

雍正繼位,是正取?還是逆取?歷史沒有留下記載,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正史再不會對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記載,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繼承的遺詔,也不會留下一鱗半爪暗示皇位繼承的文獻。

不過,從康熙去世雍正繼位開始,就出現了皇位出自篡奪的異聞傳說,為此雍正還親自撰寫了一本書——《大義覺迷錄》,對各種流言進行駁斥,想為自己洗刷不白。

風遺塵整理校對。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逼母」、「殺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十大罪,進行自辯,頒行天下。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越描越黑,留下了許多生動而曲折的歷史故事。

那麼,雍正的上述罪名是否成立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1.雍正是否毒死父皇?

有一種說法:康熙是喝了胤禛送的人蔘湯被毒死的。這話以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似乎不大可能。

2.雍正是否逼死生母?

《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了三個兒子:胤禛、允祚(五歲死)、允禵。據傳,雍正繼位後,將允禵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禵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當時人們將雍正生母之死同他囚禁胞弟聯繫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

3.雍正是否屠殺兄弟?

雍正帝繼皇位之日,就面臨著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當時年滿二十歲的皇子共有十五人,雍正的大哥允禔、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祐、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礻我)、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禵、十五弟允禑、十六弟允祿和十七弟允禮。

大阿哥允禔,康熙時就因在太子廢立中得罪父皇,被奪封爵,幽於府第。康熙帝派貝勒延壽等輪番監守,並嚴諭,疏忽者,當族誅。對雍正來說,允禔早就是一隻死老虎,不足為慮。雍正十二年(1734)死。

二阿哥允礽,是被康熙帝廢了的太子,禁閉在咸安宮。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縣鄭家莊蓋房駐兵,將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死。

三阿哥允祉,是一個不熱衷皇位、一門心思編書的人。雍正繼位後,以「允祉與太子素親睦」為由,將允祉發配到遵化為康熙守陵。允祉心裡不高興,私下發了些牢騷,雍正知道後,又將其爵位剝奪,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死。

五弟允祺,沒有結黨,也沒有爭儲,雍正即位後,仍借故削其封爵。雍正十年(1732)死。

七弟允祐,雍正八年(1730)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一位。雍正繼位後,視允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允禩心裡也明白,常憂憂不樂。對此,雍正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允禩為親王,允禩的福晉對去祝賀的人說:「有什麼值得祝賀的?我擔心的是不要被殺了頭。」這話傳到雍正的耳朵里,便將允禩的福晉趕回了娘家。不久,雍正又借故命令允禩在太廟前跪了一晝夜,隨後又削去了他的王爵,高牆圍禁起來,並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一詞,意思是「豬」。允禩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九弟允禟,同允禩結黨,為雍正所不容,被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捕囚禁,並改允禟名為「塞思黑」,意為「狗」,不久給允禟定二十八條罪狀,押往保定,命直隸總督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監獄備受折磨,最後,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礻我),也因黨附允禩,為雍正所恨,奪爵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才開釋,後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很受重用,但沒有結黨謀位。雍正剛繼位時,封允祹為履郡王。不久又借故將其降為比貝勒還低的貝子,且不給實爵,不久,又再降為國公,乾隆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