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清軍入關統一中原

清朝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兩代六十年的努力奮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富強。而南面的明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已經趨於沒落。清軍入關,統一中原的時機已經成熟。

多爾袞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生於1612年。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才十五歲,皇太極即位後,封多爾袞為貝勒,因按年齡序列第九,故稱九貝勒或九王。

天聰二年(1628),多爾袞隨同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因作戰英勇,被皇太極封為墨爾根岱青,意為聰明王。天聰九年(1635)二月,皇太極封多爾袞為元帥,進攻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多爾袞不費一兵一卒,圓滿地解決了察哈爾向清朝的歸服問題,再立奇功,在滿洲貴族中贏得了極高的威信。崇德元年(1636)四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在瀋陽論功封兄弟子侄,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成為六大親王之一,名列代善和濟爾哈郎之後,其政治地位節節上升。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在瀋陽暴逝,宗室中很多人傾向於支持多爾袞爭奪皇位,多爾袞為了謀求清廷內部的統一顧全大局,採取折中方案,立皇太極的第三子、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即位,年號順治,意為「順利治國,統一華夏」之意,自己和濟爾哈郎共同攝政,負責實際政務。

多爾袞在宣誓輔政之後,就一步一步地將朝政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首席攝政王」。而年幼的順治帝根本不能主事,因此,清軍入關統一中原實際上是在多爾袞的領導下完成的。

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以及入關後的統一大業,是與范文程的襄助分不開的,范文程祖籍瀋陽,其祖父官至明朝兵部尚書。崇德初年,皇太極任命范文程為內秘書院大學士,進職二等甲喇章京,參與機密。范文程雖系漢人,但頭腦清醒,有大略,深得清朝統治者的信任。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四,當多爾袞即將率師伐明之際,范文程向他提出了以下統一中原的方略:(1)明朝腹背受敵,進軍關內的時機不能錯過。(2)中原地區應一舉平定。(3)農民軍將是角逐的對手。(4)進攻內地時,應注意軍紀。(5)據守關內據點,穩紮穩打。

范文程的這些建議,對當時執政的多爾袞影響極大,事實上多爾袞入關後的行動,均依照范文程的奏書擬議,未作大的修改。

一切準備妥當,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九,多爾袞率領大軍浩浩蕩蕩由瀋陽出發了。

公元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李自成率領一百萬起義將士,渡過黃河,兵分兩路進攻北京。兩路大軍勢如破竹,到了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勝利會師,駐守城外的三大明軍精銳全部投降,北京城一舉攻破,崇偵帝縊死煤山。

進入北京以後,李自成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嚴懲明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污吏。他派劉宗敏和李過,勒令那些權貴交出平時從百姓身上搜刮的財物,充當起義軍的軍餉,拒絕交付的統統處以重刑。有個明朝的大官僚吳襄,也被劉宗敏帶人抄了家產,並且逮捕起來進行追贓。這時,有人告訴李自成,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是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手下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把吳三桂招降了,豈不可以解除大順政權的一個極大威脅。

李自成覺得有道理,於是叫吳襄給他兒子吳三桂寫信,勸說他向起義軍投降。吳三桂收到吳襄的勸降信,處在猶豫之中,向起義軍投降吧,從心底是不願意的;不投降吧,起義軍勇猛善戰,兵力強大,自己不是對手。同時,北京城裡還有他的家屬和財產,也捨不得丟掉不管。由此,他決定帶兵到北京看看情況再議。

吳三桂帶兵到了灤州,離北京很近了,碰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找來一問,聽說他父親吳襄已經被起義軍抓了起來,家產被抄,心裡恨得咬牙切齒,後又聽說他最寵愛的愛妾陳圓圓被農民起義軍首領劉宗敏所佔,怒氣衝天,立刻下令軍隊全部退回山海關,並且要將士們一律換上白盔白甲,說要為君父報仇。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拒絕投降,就決定親自帶領二十多萬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也顧不得什麼民族氣節了,連忙寫了求援信,派人飛馬出關,請求清兵入關鎮壓起義軍。

清朝輔政的親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真是正中下懷,立即親自帶著十幾萬清兵向山海關進發。清軍來到山海關下,吳三桂迫不及待地帶著五百個親兵出關迎接多爾袞,他見了多爾袞,卑躬屈膝地哀求多爾袞幫他報仇,多爾袞心中另有圖謀,自然順水推舟地答應了。

李自成大軍從南面開到山海關附近。二十多萬起義軍,依山靠海,擺開浩浩蕩蕩的陣勢,一眼望不到邊。多爾袞從山海關城頭望見起義軍陣容齊整,料想不容易對付,於是就讓吳三桂打先鋒,叫清軍埋伏起來,自己和幾名清將遠遠地躲在後面的山頭觀戰。

戰鬥開始了,李自成披掛整齊,騎著馬登上西山指揮作戰。吳三桂帶兵一出城,起義軍左右兩翼進行合圍包抄,把吳三桂的部隊團團圍住,明兵東竄西逃,總也沖不出重圍,起義軍個個英勇血戰,喊殺聲震天動地。正在雙方激戰的時候,不料海邊一陣狂風,把地面上的塵沙颳起,霎時間,天昏地暗,對面看不見人。

多爾袞看準這個時機,命令埋伏的幾萬清兵一齊出動,向起義軍發起突然襲擊,起義軍毫無防備,也弄不清是哪兒來了這麼多敵人,心裡一慌,陣勢也就亂了。一時間,萬馬奔騰,飛箭如雨,農民軍戰敗潰逃,混亂中,馬匹自相踐踏致死的人不計其數,屍體遍地,血流成河。

直到風定下來,李自成才在西山上發現清兵已經入關,想下令軍隊穩住陣勢,指揮抵抗,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只好傳令後撤。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隊伍乘勢里外夾擊,起義軍遭到慘重失敗。李自成帶領將士邊戰邊退,吳三桂和清軍則在後面緊緊追趕,起義軍退回到北京,兵力已大大削弱,而實力強大的清兵,已成銳不可當之勢。李自成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便率領起義軍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

多爾袞於是帶領清兵順利地進了北京城,吳三桂因打擊農民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平西王。1644年十月,多爾袞以皇太極遺言「若得北京,當即遷都,以圖進取」和范文程穩紮穩打的戰略,把順治帝從瀋陽接到北京,把北京作為了清朝的首都,從此開始在關內建立了它的統治。

第二年,清朝分兵兩路攻打西安。一路由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率領,一路由多鐸和孔有德率領。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在潼關抗擊清軍,經過激烈戰鬥,終於抵擋不住,被迫放棄西安,向襄陽轉移。過了幾個月,農民軍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突然襲擊,李自成戰敗犧牲,時年三十九歲。

李自成退出北京後,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國號大西,帶領隊伍繼續抗清。到1647年,清軍長驅直入,進入四川,張獻忠在川北西充鳳凰山的一場戰鬥中中箭身亡。就這樣,明末兩支主要的農民起義軍都先後失敗了。

崇禎帝在煤山自縊的消息傳到明朝陪都南京,南京的大臣們慌忙立了福王朱由崧做皇帝,在南京建立了一個政權,史稱南明,朱由崧稱為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是個迷戀酒色、不思進取的昏庸皇帝。鳳陽總督馬士英和一批魏忠賢的餘黨利用弘光帝的無能,操縱了南明政權,這些人根本沒有想調集兵力抵抗清兵,只過著荒淫的生活。南明政權的兵部尚書史可法,本來不贊成讓朱由崧做皇帝,但為了避免引起內部衝突,才勉強同意。弘光帝即位以後,史可法主動要求到前方去抗擊清兵。

在史可法抗清時,長江北岸有四支明軍,叫四鎮。四鎮的將領都是些驕橫跋扈的人。他們割據地盤,互相爭奪勢力,放縱士兵殘殺百姓。史可法在南方將士中威信很高,他到了揚州,那些將領不得不聽他的指揮,他坐鎮揚州指揮,做了督師。大家都稱呼他史督師,史可法做了督師之後,以身作則,跟士兵同甘共苦,受到將士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沒多久,清軍在豫親王多鐸帶領下,大舉南下,史可法指揮將士頑強抵抗,打了一些勝仗。然而,此時南明政權內部起了內訌,駐守武昌的明軍將領左良玉為了跟馬士英爭權,起兵南京。馬士英於是以弘光帝的名義要史可法帶兵去南京保護他。史可法明知清軍壓境,不能離開,但為了平息內爭,不得不帶兵回南京。剛過長江,傳來左良玉已兵敗的消息,史可法又急忙揮師江北,而這時清兵已逼近揚州。

史可法發出緊急檄文,要各鎮將領率兵集中到揚州守衛。但過了幾天,沒有一個將領發兵來救。史可法知道,現在只有依靠揚州軍民孤軍奮戰了。

清軍一到揚州城下,多鐸先派人到城裡向史可法勸降,他一連派了五個人,都被史可法嚴詞拒絕,說:「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

多鐸惱羞成怒,下令把揚州城緊緊包圍了起來,揚州城危急萬分,一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