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異本紀聞

不久前,承友人段啟明同志提供了一項《石頭記》異本的資料,很可寶貴,因撰小文,以備研者參考。

先說一說此事的原委。一九五二年春夏之間,我由京入蜀,任教於成都華西大學外文系,安頓在華西壩。第一位來訪的客人是凌道新同志,我們是南開中學、燕京大學的兩度同窗,珍珠灣事變以後,學友星散,各不相聞者已經十多年了,忽然在錦城相值,他已早在華大任教,真是他鄉故知之遇,欣喜意外。從此,浣花溪水,少陵草堂,武侯祠廟,薛濤井墓,都是我們偕游之地。倡和之題,也曾共同從事漢英譯著的工作,相得甚歡。當年秋天,院校調整,他到了重慶北碚西 南師院歷史系;我到四川大學外文系,仍在成都。一九五四年上元佳節,道新邀我到北碚小住,並備酒肴,請師院的多位關懷紅學的教授相聚,記得其中有吳宓、孫海波、吳則虞諸位先生。蒙他們熱情相待,並各各談述了關於紅學的一些軼聞掌故和資料線索,也可算是一時之盛。

就中,吳則虞先生著重談了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所記的那個異本。他並說,李氏所記的「朱蓮坡太史」,猶有後人,此本或還可蹤跡。這事印象很深,一直存在想念中。

一九五四年夏初,我回到北京。其後,吳則虞先生也奉調入京,在哲學研究所工作。大約到六一、六二年間,我又請吳先生用書面為我重敘舊談,留為考索 的資料,蒙他寫了一封信,詳細地記述了朱氏後人的名、字、學歷、職業、經歷、為人的性格、風度,後來的下落,異本的去向……。這封長信,是一項很難得的文獻史料,可惜我後因事故,很多信函資料被弄得七零八落,竟無可再尋。我只記得,吳先生所說的這位朱氏後人,是他的中學時期的業師,有才學,但落拓不羈,不易為人所知重,最後似流落於西南,有可能在重慶一帶,書物似乎也可能落於此方。

再後來,我和啟明同志認識了,他對紅學也有興趣,說來也巧,他也是西南師院的老師。他每年冬天回京省親,有一次,乘他見訪之際,就提起上述的這件 事,拜託他在重慶留意探訪這個線索。

事情本來是很渺茫的,只是抱著一個萬一之想罷了。不料啟明後來居然查到了一個頭緒。

他因事到重慶,便到重慶圖書館去調查訪問。據館方的同志說:在重慶《新民晚報》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三版上發現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秦可卿淫上天香樓》,署名「朱衣」。全文不長,今迻錄於下:

紅樓夢一書,盡人皆知前八十回為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為高鶚所作;而坊間所刊百二十回之紅樓夢,其前八十回,究竟是否曹雪芹原著,則鮮有知音。余家有祖遺八十回之抄本紅樓夢,其中與現本多有未合者,惜此本於 抗戰初首都淪陷時,匆忙出走,不及攜帶,寄存友家,現已不知歸於何人,無從追求。惟憶其中與現行本顯有不同者,為秦可卿之死,現行本回目為「秦可卿死封龍禁尉」,而抄本回目則為「秦可卿淫上天香樓」,書中大意,謂賈珍與秦可卿,在天香樓幽會,囑一小丫頭看守樓門,若有人至,即聲張知會,乃小丫頭竟因磕睡打盹,致為尤氏到樓上撞見,秦可卿羞憤自縊於天香樓中,事出之後,小丫頭以此事由己不忠於職所致,遂撞階而死。考之現行本,秦氏死後,榮府上下人等聞之,皆不勝納罕嘆息,有詫怪憐憫之意, 一也;開弔之日,以寧府之大,而必設醮於天香樓者,出事之地,二也;尤氏稱病不出,賈蓉嬉笑無事,而賈珍則哭的淚人一般,並謂「我當儘其所有」,各人態度如此,可想而知,三也;太虛幻境,金陵十二釵畫冊,有二佳人在一樓中懸樑自縊,四也;鴛鴦死時,見秦二奶奶頸中纏繞白巾,五也。凡此種種,皆系後人將曹雪芹原本篡改後,又恐失真,故以疑筆在各處點醒之耳。

據此所敘,這一段故事情節,為向來傳聞記載所未見提及,情事文理,俱甚吻合。看守樓門,磕睡誤事的小丫頭,當即後來觸柱而亡的瑞珠。此種細節,擬 非臆測捏造所能有。若然,這部八十回抄本,恐怕是「因命芹溪刪去」以前的一個很早的本子。

啟明同志和我都認為,這部抄本,很可能就是李慈銘所記的那部《石頭記》。因為:一、撰文者署「朱衣」,象是真姓假名的一個筆名別署;二、他說是祖遺的舊藏,並非新獲,這與朱蓮坡早先在京購得也相合;三、他流寓重慶一帶(由報紙刊登此文的時地來看,大致可以如此推斷),與吳則虞先生的說法又正合。由這三點來判斷,說這部抄本有相當大的可能即是朱蓮坡舊藏本,是不算毫無道理的。

朱衣在文內所說的首都,是指抗戰時期的南京。如果他並未作筆端狡獪,真 是遺留寄存於南京友人處,則此本來到西南,仍在「金陵」。那麼南京一地,確實有過不止一部與俗本和已經發現的舊抄本都不盡同的寶貴抄本。

「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這個回目原來只見於《甲戌本》的硃批,現在得悉又有「喪」「上」文字之異,則不知是確然如此,抑系朱衣的誤記?有了「淫喪」這個先入為主的字樣,會認為「上」字是記錯寫錯了;不過我倒覺得「淫上天香樓」頗好,不但含蓄,而且下一「上」字,包括了可卿如何奔赴樓內的過程情節,涵概也多。要說誤記誤寫,那《甲戌本》上的批者事隔多年回憶舊稿,也何嘗沒有這種可能?歷史上的事情常常是比我們有些人慣用的「直線推理邏輯」要曲折 複雜得多了,所以不宜武斷疑難,並自信為「必」是。

我記下這個線索,希望熱心的同志們留意,因為對任何一個異本,我都存著「萬一之想」,假如有所發現,對研究工作實在是極大的貢獻。

除了感謝啟明同志和重慶圖書館,本文略述原委的意思,也在於以此來紀念已故的凌道新同志和吳則虞先生。

因談版本,連類附及,夾敘一段小文。

在流行的《紅樓夢》本子之外,又發現了早先的《石頭記》的舊抄本,早已不是新鮮事了。那些發現舊抄本的紅學先輩們,功勞斷不可沒;可惜的是他們工 作做得不多,認識也大有局限。他們當作只屬於一種「版本異聞」者有之,較量瑣細文字短長者有之,作一點零星考證者有之。我還是最佩服魯迅先生,他作《中國小說史略》就採用了戚本的文字,並曾表示過,有正書局印行了這部《戚序本》,也還不知究竟是否即為雪芹原本。先生於此,不但絕不武斷事情,而且清楚指明:我們最應當注意的是雪芹的原著。先生多次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小說最易遭受妄人的胡改亂纂,大聲喚醒人們要「斥偽返本」。在當時,哪還有第二位如此明確主張過呢?

在紅學上,作版本研究的根本目的,端在審辨諸偽,「掃蕩煙埃」(亦魯迅語),篡亂絕不只是「文字」的問題,而是偷梁換柱、徹底歪曲雪芹的思想內容的問題。取得這個認識,才真正感到程高偽本對雪芹的歪曲是何等嚴重,斥偽返本的工作是太迫切需要了。取得這個認識,卻是較晚的事。

「爭版本」,嚴真偽,斥篡亂,是我們四十年來的中心工作之一。為此,曾與家兄祜昌做了極大量的艱苦工作;不幸工作的成果及校輯資料遭到破壞。但我們並不氣餒,仍要繼續努力。

後來,紅學家中致力於版本研究的,也日益多起來了。

有一個問題難解,就是《庚辰本》的來歷到底是怎樣的?

幸好,最近四川大學哲學系老師齊儆同志,忽然提供了一項難得的資料,因 乘此文之便,記述下來,也足備紅學版本史上的一段掌故。

蒙齊儆同志的傳述,並得他介紹,從陳善銘先生獲悉了徐氏如何得到《庚辰本》的事實。

陳先生(原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的夫人,名徐傳芳,即是徐星曙的女兒,而她的嫂子又是俞平伯先生的令姊。陳先生從其岳家得悉的《庚辰本》的來由,是十分清楚可靠的。

據陳先生惠函見告:徐氏得《庚辰本》,事在一九三二(或三三年)。收購此書的地點是東城隆福寺小攤上。書價是當時的銀幣八元。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可述。一是買進此書時,八冊完整,如未甚觸手,並非 是一部為眾人傳閱已久、弄得十分敝舊破爛的情形。二是此書出現於東廟小攤上,其來歷可能是滿洲旗人之家的東西。

作出這後一點判斷,是由於我再去詢問陳先生,想了解早年東廟書攤的情況,陳先生因而見示說:北京當時大廟會只有三個,即南城的大土地廟,西城的護國寺,東城的隆福寺。大土地廟的攤子以「破爛」為主,護國寺的是日用品為多,唯隆福寺較「高級」,較多「古玩」之類。隆福寺街本來書鋪也很多(筆者附註:我本人還趕上過一點「遺意」,那是一條很有風味的「小文化街」,遠遠不是現在的這種樣子),廟會或有小書攤,則多在廟門內外一帶。《庚辰本》得自古玩 攤還是書攤,已不能確言。陳先生認為,當時一般漢人,如出售藏書,是拿到琉璃廠去憑物論值,不易落到小攤上去,而滿洲旗人家,貧窘也不肯公然賣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