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部分:改行未必要轉系

親愛的徐老師:

我是大學中文系學生,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著名電視主持人。

問題是,我所在的專業是大學文學專業,好像與新聞無關。我想轉系,轉到新聞傳播學院。

但是轉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事實上我已經做了一些努力,好像比較難。但是轉系的想法在我心裡非常強烈,我不知道我是否面對一次徒勞的奮鬥,還是必然的抉擇?

我想與您見面,對我的情況做一些分析指導。

學生,怡然

親愛的怡然:

上次見面談話,我鼓勵你朝著媒體人的職業方向發展,但不鼓勵你轉系。

今天看到你的來信,說你已經不再想轉系了,我非常高興。我想這是你思想上的一個飛躍。或者說,你跨越了人生的另外一道溝壑。

其實,假如你稍微看一看中外偉大的新聞工作者們的經歷,就會發現,做一個偉大的記者或者主持人,或者籠統說做一個傑出的媒體人,未必需要去讀新聞系的。我不想具體說什麼媒體名人來自什麼具體專業,但毫無疑問,那些著名媒體人的學歷,一定是非常廣泛的。學新聞傳媒出身的人,總體上肯定居於少數。

過去中國媒體曾經有過討論,與寫文章的作家和各行各業供稿的專家相比,編輯到底是什麼家?最後大家都能夠接受的說法是,編輯是"雜家"。

其實,這是過去時代人們認識上的局限所致。編輯是什麼家?編輯是編輯家!編輯是編輯人!編輯就是編輯。好的編輯(包括各個媒體領域,從新聞、文學到影視、音樂),從選題、策劃、組織、協調、整合到最後拿出產品,需要非常好的綜合素質。

現在,總算有了一些合適的名字來概括這些人了:策劃人、製作人、媒體人。你的夢想,是成為電視媒體領域以主持人而閃光的leading lady。這個夢想非常好,很現實,肯定可以實現--而我惟一對你的發展提供的貢獻是,不要轉系。

你現在所在的中文系,是進入媒體的最好的跳板之一。在我看來,甚至比新聞傳播專業的人還要好。因為,媒體的靈魂在於內容,而不在於技術製作。技術製作,只是實現媒體內容的手段。他們是筷子,而媒體內容--選題、題材、故事、文字、表達、表演這些東西,才是筷子端頭夾著的油悶大蝦啊!

你為了從事媒體工作而想轉系,看上去好像有一百個理由,其實,在我看來,你是想要享用人生的盛宴卻沉迷於筷子而忽視了美食!

所以不要轉系。好好在中文系呆著,多讀書,多思考,多寫作,多參加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如你現在做的那樣。畢業之後進入媒體工作,你會迅速成為一個傑出的媒體人,一個能夠得到公眾信賴、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聲音。

我能夠理解你想轉系的合理性成分:中國媒體的很多大腕們,尤其是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大部分都是廣播學院畢業的。這個理由是合理的。

不過,讓我來告訴你,這其實是中國媒體的問題之一。《新周刊》曾經做過一篇封面文章,主題就是"弱智的中國電視"。中國的電視,你覺得它在智商上還能再低嗎?我覺得已經不可以了。否則,真正愛看它的人,恐怕就剩下舟舟這樣的孩子了!

台灣的胡瓜,炮製了一朵婚介玫瑰,全國電視台,玫瑰玫瑰遍地開,最後大家不見鮮花只有刺;湖南電視台出現一個快樂大本營,全國各地的製作人立即學舌大比武,競相推出無聊總動員;9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出現訪談節目,結果全國風起雲湧出幾百個訪談節目,一些著名的面孔,以為訪談節目就是展示臉上的笑肌和淚腺,結果紛紛在觀眾絕望聲中關門。

媒體弱智,有許多原因。但我們的媒體人,其實屬於世界上最聰明的媒體人類之列。只是由於體制上的原因,他們的收入,比起香港、台灣地區以及發達國家的同行來說,是最少的;他們吃的是枯草,擠出來的因此就是酸奶。制播分離,這樣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媒體運行規律的事情,前幾年先是引得電視工作者熱血沸騰後來又被突然叫停,而現在又再次在改革的聲浪中登堂入室。媒體改革的道路無論如何艱難曲折,它的方向,肯定朝著市場化、商品化大踏步前進。

不這樣,無法順應一日千里的世界潮流;不這樣,難以跟上環球經濟的發展節奏。

這是媒體工作者心中的春天,雖然萬紫千紅的盛夏還沒有到來,但這樣的春天,等到你加入媒體的時刻,一定會比今天有耳目一新的變化!

中國媒體體制的弊病是多方面的。媒體教育體系,同樣有嚴重的計畫經濟痕迹。廣播學院學科分工過細,"廣院"學生畢業分配製度、新聞傳媒教育思想的僵化和新聞傳播理論的滯後,其實也就是造成媒體問題的弊端!從廣播學院出來的學生,很多人深知這個體制的弊端而深感遺憾。制度和傳統造成的廣播學院學生定向進入電視台的慣例,依然是影響中國電視人才競爭機制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我勸媒體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國媒體,過去強調的是"喉舌"作用。雖然今天政府對於媒體的看法,已經從對喉舌的絕對控制,變成了承認媒體也是商業,也需要尊重商業規則,因而導致了今日媒體的相對繁榮。政府對於"內容"的監管,依然會繼續存在。而對於媒體內容的控制,各國皆然,只是各地寬嚴的程度不一樣而已。比如,我正在寫這封信的地點加拿大,對於媒體內容的監控,包括對"加拿大內容(adian tent)"的要求,就比美國嚴格得多。

在媒體喉舌時代里成名並慣性生存到今天的那些媒體名人,無一例外,都是在"喉舌"時代里長大,在"喉舌"體系中受教育,在"喉舌"要求下從事媒體工作。他們工作中使用最多的身體部位,是喉舌,而不是大腦。喉舌是發聲裝置,大腦是思想器官。只要發聲,不要思想,確實是那一代媒體人的特徵。至於思想、獨立思考能力、經過自己的腦子研磨過的內容--對不起,根據規定,不是媒體人的事情。

這種現象,已經是昨日黃花,正在迅速凋謝。人民群眾需要有思想的媒體,能夠引導和刺激他們思考的內容!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在過去幾年裡,靠面孔和聲帶吃飯的主持人,已經紛紛被那些靠腦袋和俐齒吃飯的主持人趕出媒體、放進媒體的垃圾堆,迅速從大眾腦海里消逝。崔永元--他畢業於廣播學院,算是一個優秀人才吧--在他自傳里,反覆調侃、幽默自己的長相(好像有一個章節專門為自己的形象抱歉),其實,他成為談話節目第一主持人,恰恰宣告了媒體腦袋時代的到來!

崔永元長得丑嗎?其實並不醜。但為什麼他要反覆強調自己難看呢?因為,他的丑,是和那些傳統媒體的選秀標準相比而言--眼睛要圓,勢如金牛;嘴巴要大,氣吞山河;顴骨要方,長一部國字臉張口說瞎話人們才信。

崔永元的出現,宣告了"喉舌"時代終結的開始。他靠自己的那點避重就輕的幽默感活到今天,已經不容易。但觀眾是無情的,他們不管你有多少管制和審查,他們只管你如何利用中國國情,提供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中國政府綠燈放行的內容!所以,崔永元說著說著,無話可說了,不是因為他失眠疲憊,不是因為他跳槽改行,而是因為,中國電視對於內容的開放寬容,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時代對於媒體的需求、大眾對於內容的渴求是苛刻而緊迫的。在符合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媒體內容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時代,堪與世界媒體競爭的時代,正是國家政府和人民都努力催生的夢想。當我們幾年後回首看21世紀的這頭幾年的中國媒體,你會像我們現在看著90年代初期中國經濟領域活動一樣,驚嘆媒體的造山運動,原來就在你的腳下迅疾運行啊!

而媒體的造山運動,其本質,就是需要大量有獨立思想、有思考能力、有精神內涵、有理性邏輯、能分析、會比較、可判斷的媒體人。這些人,必將成為中國媒體產業在中國和世界觀眾心中崛起的奇峰。

站穩了腳跟、找對了山脈的人,就會成為未來媒體領域裡各個行當的三山五嶽、崇山峻岭。你所就讀的中文系,曾經並將繼續誕生成功而成熟的媒體人。你,無論轉系不轉系,都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都有可能成為這個時代的發言人--說大家想說的話、談大家想談的事,讓大眾由你而獲得他們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找到他們思想和情感的寄託。

我想,這也許就是媒體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吧。

目前你要做的,是大量閱讀,認真學習,努力建立自己看問題與看世界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一個能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會表達的人、有魅力的人(你已經很有魅力了,但還遠遠不夠),具有批判精神、獨立人格、反思能力、綜合素質的人。

這樣的媒體人,喉舌依然要清晰,但思想必須能發光。這樣的人,中文系、哲學系、生物系、物理系以及新聞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