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部分:經典錯誤:大學生就業神經紊亂症

徐老師:

看您的《圖窮對話錄》,我動不動就流淚,有時是因為您點亮的那支希望的火把,有時是因為落魄人兒絕望的處境。時而您給予我萬丈激情,時而您提醒我正在冰山一角。

我現在大三,學的是人力資源專業。我剛從新東方回來不久,在那裡,為時20天的GR E培訓不只是給了我英語,更多的給了我迷惑。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直接畢業工作心有不甘,就業形勢不好,所以我初步打算考一個經濟類或者管理類的研究生,據說一個知名度高的學校的研究生出國是非常有希望的。

問題是我認為考取一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研究生的難度不亞於申請留學,所以我現在準備出國。即使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問一個像樣的問題,您也不會怪罪我對嗎?

徐老師,不光我很迷茫,周圍的同學也是如此。只不過我去了新東方,心裏面又多了一塊砝碼,壓得我更加無所適從。您說我該考研嗎?如果是,什麼專業什麼學校更有利於出國呢?

我不想跨太大的專業,應該是經濟或者是管理類。工作幾年再考GMAT可行嗎?問題是到時我也不一定會有上百萬的學費呀。或者現在就準備考10月份的GRE,橫下心來開始申請?幫我出個主意吧,學生在這兒有禮了。

汶欒

親愛的汶巒:

你的迷惑,是一個時代的迷惑,所以,我要寫信給你,讓你走出這個迷惑。依照你信中的邏輯,好像大學生畢業後,天經地義要出國,或者考研究生。對於畢業後就業這樣一個重大問題,用一句話輕率地否決:「直接畢業工作心有不甘,就業形勢不好」。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到底是因為「就業形勢不好」而要出國或考研呢,還是沒有留學和讀研就「心有不甘」而不想工作?

假如僅僅是因為「就業形勢不好」的話,為什麼不創造條件去努力尋找就業機會呢?就業,在職業場上尋找你的未來(包括教育和職業雙重發展),是你這樣的應用型專業學生大學畢業後的主要出路,甚至是惟一出路。無論中國還是美國,人們在這方面的追求都一樣。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大學生,你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緊缺的人力資源。中國人力資源的理論與實踐非常落後,正是學有所長的你龍騰虎躍的大好舞台。放棄這個舞台而空談什麼留學與考研,毫無疑問是一個重大戰略錯誤。

學以致用。畢業後努力尋求人力資源方面的職業發展,才是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假如你僅僅因為這個最重要的人生目標——即職業目標並不像瓮中捉鱉那麼容易獲得就輕易放棄它,或者故意躲避它,這樣的思路,是失敗者的思路,我可不敢苟同。

話說回來,如果真是因為「就業形勢不好」而繼續在學校讀書,是可以接受的理由。這在西方社會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但問題的核心是:西方人如果遇到就業形勢不好而讀書,他一定是去讀那個畢業出來之後能夠改變他的「就業狀態」、確保他能夠找到工作的專業。他絕對不會為學位而讀學位,他更不可能迫於家庭和社會壓力而讀學位。否則,從失業到失業,直接滅亡。

我在加拿大最大的新聞雜誌《M》上讀過一個「大學生就業難」的故事:一個大學生,擁有加拿大最好的麥吉爾大學(McGill)的兩個學士學位,社會學和人類學,結果雖然他關注「社會」,喜愛「人類」,但「人類社會」卻幾乎要拋棄他。三十上下的人了,找不到工作,沒有飯吃,只好回到一個社區學院去讀一個汽車修理大專。他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知識越深越貧窮,學位越多越反動(後面一句話是我加的)!

這個故事的教益是:無論你學什麼專業,攻什麼學位,我都不反對。我惟一反對的,是不考慮就業前景,一味追求學位、知識的那種奮鬥思維。

不幸的是,你的來信恰好完美體現了我反對的這種思維方式。在你的奮鬥心理結構中,你遺漏了我最提倡的就業中心取向,表達了我最反對的那種為學位而學位、為出國而出國的考研和留學意願。你的這種心理結構,是中國大學生經典的錯誤的就業心理結構。這個心理結構,是造成大量中國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大學生自身在就業心理、就業觀念、求職技能以及就職文化等方面的迷茫和滯後,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問題之一。

你可以說,我們沒有就業中心意識,是教育制度造成的。我同意這個指控。而我的作用,恰恰是要警醒我們的青年人,對環境和歷史造成的個人能力的缺失,責備是沒有用的。惟一的辦法,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奮起改變自己的命運。君不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即使是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說法甚囂塵上的今天,有多少優秀的青年,拋棄了昨日的煩惱,把握了明日的先機,找到了自己一生髮展的通道,獲得了自己全力搏擊的位置。

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學生的你,居然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這個「人力資源」,如何銷售、出賣你自己這個「人力」,怎樣開發、挖掘你自己的寶貴「資源」,這真的是中國大學教育的失敗啊!

你的心態,與中國社會迅速發展的人力市場、日益變化的就業需求很不相稱。它是如此落後,如此不適應形勢,逆反於時代,它簡直就是一種時代病症。這個時代病症,因為是剛剛被我發現的,所以,還沒有來得及來給它命名,本來我想用科學界的傳統,以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病毒和疾病,把它稱之為「徐小平綜合症」——但我怕我的老母親不理解而反對,所以,姑且讓我把它稱之為「大學生就業神經紊亂症」吧!

就業神經紊亂症:人生追求不以職業發展為終極目標,而以學位、知識、出國為終極價值。一生奮鬥為學位,拿到學位難為生。

我給你寫信,目的就是要扭轉這個貽誤了很多人的錯誤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改變這錯誤的心理結構、治療這個就業神經紊亂症。

你最好的人生選擇,是首先開始大膽地尋找工作,在職業場上好好甩開膀子幹上幾年。積累了特定的經驗之後再出國讀你的MBA。那個時候,根據具體情況,說不定也可以在國內讀。中國有光華管理學院這樣的本地院校,有中歐管理學院這樣的合資學校,還有必將越來越普遍的境外大學在中國辦的那種純外國的項目。你的教育選擇,會琳琅滿目。

這是你這樣的應用類人才(相對於科研學術類)人生髮展的最佳途徑。那些沒有經驗就急於出國的人,很多在國外陷入了一種歷史性的悲慘困境:回國?沒有經驗找不到好工作心有不甘;留下?沒有經驗在美國加拿大也沒什麼好果子。留學領域裡的一代漂泊者,在海平面上已經浪跡很久。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當初沒有工作經驗就匆匆出國,沒有就業意識就急急赴美。以零經驗拿到一個碩士學位或者博士學位,高不成、低不就,在大洋兩岸都失去了最佳工作機會和最佳從業心態。

一個小問題:誰說出國讀MBA一定需要一百萬人民幣的?假如是新東方哪位老師說的,我要向管理層告狀來扣他的工資。事實上,除了世界上幾個頂尖的商學院之外(這些商學院,說到底也不是人讀的,而是——借用新東方著名的GRE老師楊繼的話來說——是大牲口讀的),絕大多數的MBA,一年只要十幾二十幾萬人民幣就能夠解決問題。而發達國家的MBA,頂多兩年、很多只需要一年就能拿下。

這樣,在你帶著豐富的中國經驗出國讀完MBA,再回到國內職業場上與國內人才開展競爭,轟轟烈烈地過一輩子專業人士的生活。你的工作肯定有挑戰和壓力,但生活充滿了激情與樂趣;和高中時代的甜心結婚固然幸福美滿,與酒吧邂逅的帥哥同居顯然也是你的權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社會,你最先進入中產階級;在這個龐大的中產階級隊伍裡面,你努力避免淪陷為低級中產階級(lower middle class),拚命追求進入高級中產階級upper middle class;保爾為了解放全人類而戰鬥一生,你只要為了解放你自己而工作一世。只要你自己解放了你自己,釋放了你自己最大的生命能量,其實就解放了全民族、解放了全人類。

(如果你自己都養不活你自己,你不是民族負擔是什麼?我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友?)

教育,工作,再教育,再工作,活過一生。

掙錢買車(自行車),存款買房(簡易房)。買車不斷升級——從奧拓到奧迪,從寶萊到寶馬;買房不斷擴大,從一居到四房,從筒樓到寬墅。

相會,分手,再相會,再分手,直到永恆。

雖然男友不斷選擇你,但你也保持不斷選擇男友的權利。雖然一切政治權力歸「蘇維埃」,但性愛權力歸自己!直至發現自己白頭偕老的愛情。

於是,有一天,你坐在星巴克和你的伴侶靜靜地喝著一杯濃濃的Cappuo,兩個人的眼睛無意間同時發出了一道任何人都看不出但惟有你們能夠感知的電光火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