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79《一個和八個》

體裁:詩歌

作者:郭小川

發表時間:1979年

1、生平與創作

郭小川(1919—1976),詩人。原名郭恩大,又名郭偉倜、郭健風,筆名郭蘇、偉倜、健風、湘雲、登雲、丁雲、曉船、袖春等。河北豐寧人。先後擔任《天津日報》社編委兼編輯部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宣傳處長兼文藝處長,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宣傳處副處長、文藝處副處長,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秘書長,《詩刊》編委,《人民日報》特約記者等職務。出版作品17種。其中有詩集8種:《平原老人》(新華書店中南總分點1951年出版)、《投入火熱的鬥爭》(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致青年公民》(作家出版社1957年出版)、《血與山谷》(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1980年出版)、《鵬程萬里》(作家出版社1959年出版)、《梁都頌》(春風文藝出版社1961年、遼寧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甘蔗林—青紗帳》(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崑崙行》(作家出版社1965年出版);長詩單行本《痛悼敬愛的周總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長篇敘事詩《將軍三部曲》(作家出版社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詩選集8種:《月下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郭小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出版)、《郭小川詩選續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文集4種:《中共需場地委的宣傳工作》(中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出版)、《針鋒集》(北京出版社1958年出版)、《談詩》(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1984年出版)、《思想雜談》(與陳笑雨、張鐵夫合著,中南人民出版社1950年,武漢通俗圖書出版社1951年、1952年出版)。郭小川的當代抒情詩創作有著由暫時的激動到長久的深思的發展軌跡:五十年代的《致青年公民》氣勢豪放,鼓動性強;六十年代前期以《甘蔗林—青紗帳》、《東北林區三唱》、《鄉村大道》為代表,多以感物詠志的方式表述革命哲理,詩意含蓄高遠,他還深入基層,體驗生活,並寫下《平爐王出鋼記》、《鞍鋼一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門峽》等許多優秀詩歌,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面貌;七十年代前期的《團泊窪的秋天》、《秋歌》則顯露出鋒銳之氣。他在當代的敘事詩創作集中在五十年代後期,主要作品是《將軍三部曲》、《白雪的讚歌》、《深深的山谷》、《嚴厲的愛》、《一個和八個》,題材是革命軍人的戰鬥生活或愛情生活,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感情細膩,抒情性強。詩人的當代詩作充滿著對革命、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戰鬥激情,展現了革命戰士的戰鬥風貌。詩人還特別注意學習中國民歌和古典詩詞曲賦的表現手法,倡導和實踐新格律體詩歌的創作,在詩歌形式的探索方面作出了貢獻。

郭小川建國後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⑴1955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詩歌創作的第一個階段。他寫了包括《投入火熱的鬥爭》、《向困難進軍》等詩在內的《致青年公民》組詩。這些詩感情熱烈豪邁,以「階梯式」的形式表現鬥爭、建設、進軍的主題,傾吐著澎湃的激情,以政論家的頭腦和戰土的姿態鼓舞人民投入火熱的鬥爭。但在藝術方面卻不夠成熟,政治性的議論往往代替了藝術形象的創作。

⑵1957年到1960年,是郭小川進行探索的一個時期。他在努力克服議論多於形象這一缺陷的同時,開始向複雜的生活內容和新的題材挺進,不再滿足於詩的表層鼓動作用,而追求深沉的情感內蘊。有三類創作代表這一時期的成就:一類是為配合政治工作創作的「政治抒情詩」,包括「致青年公民」組詩(包括《投入火熱的鬥爭》、《向困難進軍》等7首市)和《縣委書記的浪漫主義》,這些站在時代的政治高度和「大我」立場、抒發共產主義浪漫豪情、以馬雅可夫斯基式的「樓梯體」寫成的詩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同時也使郭小川名聲鵲起。另一類是由於較多表現詩人的個人化情感受到批評的抒情詩,主要是《山中》、《致大海》和《望星空》少數作品。這些作品一發表,立刻招致激烈的政治性責難,《望星空》更被指責為「主導的東西,是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的東西」。還有一類是同樣引起爭議並遭批評的4篇敘事詩,包括《白雪的讚歌》、《深深的山谷》、《嚴厲的愛》(有時被稱為「愛情三部曲」),《一個和八個》。這些敘事詩不僅在內容上對生活作了具有深度的思考,同時在形式上也表現出刻意探索的努力。句式上初步形成後來那種長於鋪陳的長句,詩節則在同一首詩禮保持統一(如《白雪的讚歌》、《嚴厲的愛》為四行體,《一個和八個》為六行體,《深深的山谷》為八行體。此外,《將軍三部曲》大體為十二和十四行)。

⑶ 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詩歌創作的第三個階段,是郭小川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時期,他開創了與時代精神相協調的兩種抒情體式「新辭賦體」和「新散曲體」,代表性作品有《廈門風姿》、《鄉村大道》、《甘蔗林—青紗帳》、《青紗帳—甘蔗林》、《祝酒歌》、《崑崙行》等。此時的抒情詩,似乎又恢複到統一於「時代大我」的情感模式當中,不過由於藝術上的成熟,時代的豪情通過較為個人化的有節制的表達,顯得蘊藉深厚。

⑷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是郭小川詩歌創作的第四個階段。這時,詩人受到嚴重的摧殘和迫害,被剝奪了寫作和發表作品的權利,但他仍然寫出了《萬里長江橫渡》、《江南林區三唱》等作品。特別是寫於1975年的《團泊窪的秋天》、《秋歌》等,抒寫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矛盾的嚴肅思考和戰鬥激情,標誌著他這一時期的創作高度。

2、作品分析

郭小川在50年代末期,創作了一批敘事詩,寫於1957年的三首是《白雪的讚歌》、《深深的山谷》、《一個和八個》(1979年才得以發表)。

長篇敘事詩《一個和八個》寫於1957年,在郭小川的所有詩作當中,這首詩儘管在形式上可能不如他的後期詩作新穎、高超,但卻最具有內在的張力和人性的魅力。

這部詩作的主題在中國革命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它講的是,在抗日戰爭中,我軍政治教導員、共產黨員王金蒙冤受審,被投入戰時監獄,和一個姦細、三個慣匪、四個逃兵這八個「人渣」關在一起。一邊是匪兵們對他的漫罵侮辱,一邊是來自革命同志的懷疑與仇視,面對這雙重的折磨,王金忍辱負重,寧願犧牲自己也要顧全大局。「真理的巨大力量」,「能給一切黑暗的角落以亮光」,「彷彿有一隻神秘的溫柔的手,撫慰著他們那殘破的心胸」,王金以自己聖徒般的言行感動了匪兵,喚醒了沉潛在他們心中的人性,啟發了他們的民族覺悟。最後,在寡不敵眾、我軍傷亡慘重的危急關頭,王金帶領匪兵奮勇殺敵,終於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無辜,大部分匪兵也用行動甚至生命贖回了自己的罪過。

冤屈和忠誠

這部作品的主題,是「冤屈和忠誠」,是「關於一個人的忠誠受到懷疑,在極度危險和冤屈中,用血和生命去證明自己清白無辜」。郭小川說:「遠在二十年前,我就聽了這樣一個故事:『王明路線』或『張國燾路線』肅反時,押了一批犯人,都是被冤枉的好同志。一次,敵人圍攻時,這批『犯人』就起而抵抗,大部分壯烈犧牲,只剩下幾個人逃生。這同樣的故事,後來還聽說過幾回。我在延安參加審干時,就有意寫一篇文章(小說或散文),企圖用以說明那些被斗錯了的同志,一直沒有動筆。」1957年4月,好友劇作家海默給郭小川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郭小川「屢有所聞的」革命者受冤屈的故事,使郭小川一開始就「迷住」了,使他「打算寫一個堅定的革命家的悲劇」。

這個題材是如此大膽,如此犯忌,寫作這樣的題材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郭小川落筆之時卻毫無預見,這是為什麼呢?首先,這要感謝當時出現了較為鬆動的一段時間。從1956年初到1957年上半年,周恩來總理的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毛澤東主席「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方針的提出,文學界就創作公式化、概念化現象對「教條主義」的抨擊,以及蘇聯「解凍」文學潮流傳來的信息,構成一股「開放性」的思維和環境潛流,給文藝創作帶來了新的氣象。儘管許多知識分子表現出顧慮與謹慎,但郭小川的反應是興奮而熱烈的。他是根正苗紅的革命作家,他要表現的是真正共產黨員的革命氣概,這與「資產階級作家」「反動作家」毫無共通之處,他有什麼可顧忌呢?

他甚至認為,革命者的悲劇也是可以寫的。1957年3月,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的一次小組討論會上,「老舍提出:我們這時代的悲劇有什麼規律?是不是可以把一個好人寫死?」聽了老舍、茅盾等人的發言以後,郭小川也提出一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