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78《回答》

作者:北島

體裁:詩歌

原發刊物:《今天》創刊號

發表時間:1978年11月

北島,1949年出生,本名趙振開,曾用筆名:北島,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於北京。

1969年當建築工人,後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國外。1978年前後,他和詩人芒克創辦《今天》,成為朦朧詩的代表性詩人。1989年4月,北島離開祖國,先後在德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法國、美國等國家居住。北島曾著有多種詩集,作品被譯成二十餘種文字,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 現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州戴維斯大學。

北島的詩:《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我有一個夢,我一定要實現它!

為了紀念中國成立60周年,新浪網、中國廣播網聯合推出系列訪談《共和國文本》,深度解讀曾經凝聚人心和鼓舞時代的經典作品。今天我們邀請著名詩歌和文學的評論家唐曉渡老師解讀北島的《回答》。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各位浪網友大家好。您現在正在收看的是《影響我們的文字-共和國文本》系列訪談節目,今天我們為大家請到來到直播間嘉賓是著名詩歌和文學評論家唐曉渡老師。

主持人:北島的《回答》標誌著朦朧詩時代的開始,被稱為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是與已逝的一個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書」」。請唐老師給我們談談這首詩的背景。

唐曉渡:這首詩最早是刊登在《今天》,這是在北京創辦的一個民間刊物,北島也是創辦人之一,是一個文學刊物。1979年是第一期創刊號,就發了《回答》這首詩。

1979年1月號《詩刊》雜誌轉載了《回答》,同時轉載的還有舒婷的《致橡樹》。《今天》本來是很小眾的雜誌,但是《詩刊》當時發行已經達到了60萬冊。因此這首詩在《詩刊》轉發後影響比較大,在以後的詩歌史上成為了標誌性作品。

主持人:北島當時是要《回答》什麼問題,或者是回答誰的問題?

唐曉渡:這還是要回到剛才的語境中,發表是在78年11月,寫作是76年4月。當時是正好在紀念周恩來逝世反對四人幫前後。北島這首詩並不能說是天安門詩歌運動的一部分,但它肯定是和這個事情聯繫在一起的,以這個為背景的。

這個詩,從性質來說是非常激憤和決絕的。說到它的對象,既然是《回答》,肯定先有疑問,就是說它要面對問題,或者是有問題。從詩里來看,回答的對象是誰?是世界。但是我們可以理解為,當時因為有一些語言策略上的問題,所以我想世界這個理解並不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帶了繩索,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但是從更小的方面來說,他對當時76年前後謊言盛行的事件,壓制心聲,不敢說真話,而且一旦說真話就可能遭到巨大迫害的世界,文化上集權的世界,可以說是對四人幫文化專制主義的回答,當然廣義也可以理解為對世界的回答,因為詩人試圖做這種表達的時候已經把範圍擴大了。

主持人:您第一次是什麼時候讀到這首詩?

唐曉渡:我最早讀到的時候是79年1月或者是2月,應該是春節以前。我看到的就是《今天》創刊號,當時我在南京大學做陪讀,和外國留學生住在一起,大家有這樣的雜誌。我們那個時候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機緣也不一定能夠讀到。我是77級的,這種雜誌在同學中流傳也是非常私密的傳一傳,但是因為我和留學生住在一起,我就可以讀到很多他們定的雜誌,而我本人也喜歡詩歌。

主持人:當時您看到了《今天》這本雜誌?

唐曉渡:對,當時這首詩是放在頭條的,還有芒克的《天空》,我當時非常震撼,我的感覺是,北島的《回答》帶給我理性的地震,感性的飽和轟炸,當時是這樣的感覺。因為他在詩歌理念、語言、修辭都和以前的詩歌完全不一樣了,所以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震撼。北島當時還有《太陽城札記》給我的印象都特別深刻。

主持人:我們知道北島的《回答》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那麼朦朧詩派有沒有特別具體的特點?

唐曉渡:在那個歷史背景下,我們對於詩歌的概念是文革以前。我們讀的是《革命歷史詩抄》,當然也有《唐詩三百首》這些勞動人民的詩。國內詩歌當時主要的典範詩人就是賀敬之、郭小川、艾青,國外的像惠特曼、阿拉貢的詩歌,這些都是在文革以前可以讀到的。但隨後詩歌走入了一種「假大空」的路數,當時基本上詩歌的路是越走越窄,先是講廣泛繼承,後來是講古典加民歌,再就是配合政策和形勢的需要,路越走越窄,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理解了朦朧詩為什麼產生了這麼大的影響。

主持人:背後有太多的渴求。

唐曉渡:當時是被壓抑了的一種能量和被表達的慾望。現在我們回頭來看,從嚴格的詩意來說,朦朧詩只是回到了詩歌的起點,我們可以認為在那以前中國的詩歌一直在向詩歌的反面來走,成為了詩歌的負數,而朦朧詩時代,詩歌重新回到了起點。當時有一篇文章《詩歌要說真話》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主持人:朦朧派的詩歌具體修辭有什麼不同呢?

唐曉渡:我們舉北島這個詩的例子,一個我們是說首先回到真實表達,說真話這一起點上,而且是說個人的內心真實,表達個人的內心真實,所以像北島「我不相信……」這樣一連串的排比下來,在以前一直是被批判的,認為是表達了虛無主義的態度。

可是對詩歌來說,這是個人表達的一種,不但是回歸了詩的本性,詩歌所意味著的回歸了知識分子的立場,就是懷疑和批判的精神,這首詩是起點,而且它是以個人的方式,所以它可以極端。

主持人:所以說這個修辭還是很符合他的情緒的。

唐曉渡:很符合他個人表達的需要,我相信對這個詩大家都覺得非常過癮,包括「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當然這個從修辭來說是一種背謬修辭,這種修辭手法在民間上有,但是在我們熟悉的特別是49年以後的詩歌中都是沒有的,大家要用正確的方式來說正確的話,所以都是明白無話,沒有歧異來說的。但是他的詩是完全反諷的,把當時現實、荒謬,無論是真理,也包括道德、倫理、常識都被推翻了,走到了非常荒謬的一面。所以他的句法的背謬和現實是一樣的。像鍍金的天空,彎曲的倒影這樣的修辭在當時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祖國、天空、太陽都有非常明確的所指,只能被用來做固定的片語搭配。當時說天最好說是藍的,像《理想之歌》就是「白雲、藍天」搭配的,但是你說鍍金的天空是什麼意思?金色的天空本身就是反程式的,鍍金當然就和虛偽、謊言、掩飾聯繫在一起了。而且天是籠罩性的在我們頭上的,所以他這個傳達出來的意向特別大。

芒克的《天空》開局就是「太陽升起來的,天空血淋淋的像個盾牌,太陽升起來,天空血淋淋的」,他給出的這種意向,和當時習慣了天空和太陽的,太陽是誰,當時只能和領袖、和黨發生關係,怎麼能夠和血淋淋的盾牌掛鉤呢?

多多的詩里寫的是「冷漠的,沒有靈感的天空」,寫的都是一種整體的感受,當然是和他內心的那種絕望、憤怒、無助有關聯。所以這些意向都是很準確的表現了當時的狀態。如果說詩人確實作為一種發聲器官,確實是表達了當時一大批人的心聲。

主持人:您說到這裡,當時這首詩歌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和反響,也是他們內心情緒的一種表達?

唐曉渡:準確的說,還不能夠說這首詩當時廣大青少年中引起了反響。它所影響的實際上還是少數。因為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