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歷史母本

在中國文化史上,讓我佩服的人很多,讓我感動的人很少。

這很自然。因為文人畢竟只是文人,他們或許能寫出不少感動人的故事,自己卻很少有這種故事。

有時彷彿也出現這種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駕,有的文人寧死不降,但這又與文化史關係不大。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以忠臣或守將的身份進入了政治史和軍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進著文化史。

既能夠牽動中國文化史,又能夠牽動我們淚眼的人物在哪裡?

還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讓我們感動的人物嗎?

有。他叫司馬遷。

我早就確認他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讓我感動的人物,卻一直難於表達感動的程度。

讀者諸君也許會想,司馬遷的感人處,不就是以刑殘之身寫出了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嘛,怎麼會一直難於表達呢?

是的,我想表達的內容要艱深得多。

今天我想冒一下險,把司馬遷最艱深的感人之處試著表述一下,而且故意放在這篇文章的最前面,觸犯寫文章絕不能「由深入淺」的大忌,望讀者諸君硬著頭皮忍耐一下。

我認為司馬遷最艱深的感人之處,有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司馬遷讓所有的中國人成了「歷史中人」。

《史記》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態一鳴驚人,成為以後兩千多年一代代編史者自覺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前後一貫的歷史興趣、歷史使命和歷史規範,成為世界上罕見的始終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體。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本人雖然早已去世,卻是全部「二十五史」的總策劃。他使書面上和大地上的兩千多年歷史變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歷朝歷代所有的王侯將相、遊俠商賈、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時候都會想到懸在他們身後的那支巨大史筆。他給了紛亂的歷史一束穩定的有關正義的目光,使這種歷史沒有在一片嘈雜聲中戛然中斷。中華文明能夠獨獨地延伸至今,可以瀟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與他有關。司馬遷交給每個中國人一份有形無形的「家譜」,使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會成為徹底的不肖子孫。

第二,司馬遷以人物傳記為主幹來寫史,開啟了一部「以人為本」的中國史。

這是又一個驚人的奇蹟,因為其他民族留存的歷史大多以事件的紀年為線索,各種人物只是一個個事件的參與者,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司馬遷把它扭轉了過來,以一個個人物為核心,讓各種事件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這並不是一種權宜的方法,而是一種大膽的觀念。在他看來,所有的事件都是川上逝水,唯有人物的善惡、氣度、性格,永遠可以被一代代後人體驗。真正深刻的歷史,不是異代師生對已往事件的死記硬背,而是後人對前人的理解、接受、選擇、傳揚。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種精神模式和行為模式,衍生久遠,最終組成中國人集體人格的重要部件。

這種輕事而重人的選擇,使司馬遷這位史學家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時具備了文學家和哲學家的素質。

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這種選擇使早已應該冷卻的中國歷史始終保持著人的體溫和呼吸。中國長久的專制極權常常會採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念,這種暴政實行的範圍和時段都受到了制衡。人倫之常、人情人品,永遠實實在在地掌控著千里巷陌、萬家燈火。

第三,他在為中國文化創建「以史立身」、「以人為本」傳統的時候,自己正承受著難以啟齒的奇恥大辱。

他因幾句正常的言論獲罪,被處以「宮刑」,又叫「腐刑」,也就是被切割了生殖器。當時他三十八歲,作為一個年歲已經不輕的大學者,面對如此奇禍,幾乎沒有例外都會選擇赴死,但是,就在這個生死關口上,讓我產生巨大感動的弔詭出現了——

他決定活下來,以自己非人的歲月來磨礪以人為本的歷史,以自己殘留的日子來梳理中國的千秋萬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來換取民族應有的尊嚴,以自己失性的軀體來呼喚大地剛健的雄風。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說到這裡,我已經約略勾畫了司馬遷最艱深的感人之處。然而,還是無法傾吐我的全部感受。

我經常會站在幾乎佔據了整整一堵牆的「二十五史」書櫃前長時間發獃。想到一代代金戈鐵馬、王道霸道、市聲田歌都在這裡會聚,而全部會聚的起點卻是那樣一位男性:蒼白的臉,失去光彩的眼神。

我還會在各種有關中華文化的豪言壯語、激情憧憬前突然走神,想到這種浩蕩之氣的來源——漢代,那些涼氣逼人的孤獨夜晚。

歷代中國文人雖然都熟讀《史記》,靜靜一想卻會覺得無顏面對那盞在公元前九十年之後不知道何年何月最後熄滅的油燈。

我曾無數次地去過西安,當地很多讀者一直問我為什麼不寫一篇有關西安的文章,我總是訥訥難言,心中卻一直想著西安東北方向遠處滔滔黃河邊的龍門——司馬遷的出生地。我知道韓城還有司馬遷的墓和祠,卻又無法預計會不會有太多現代痕迹讓我失望,不敢去。但我想,遲早還會去一次。

那年曆險幾萬公里考察其他人類文明回來,曾到黃帝陵前祭拜,我撰寫的祭文上有「稟告始祖,此行成矣」之句。第二天過壺口瀑布,黃河上下堅冰如砥,我也向著南邊的龍門默念祭文上的句子。因為在我看來,黃帝需要稟告,司馬遷也需要稟告。

甚至可以說,司馬遷就是一位無可比擬的「文化君主」。我對他的恭敬,遠遠超過秦漢和大唐的那些皇帝。

司馬遷在蒙受奇恥大辱之前,是一個風塵萬里的傑出旅行家。

博學、健康、好奇、善學,利用各種機會考察天下,他肯定是那個時代走得最遠的青年學者。他用自己的腳步和眼睛,使以前讀過的典籍活了起來。他用遼闊的空間來捕捉悠遠的時間。他把個人的遊歷線路作為網兜,撈起了沉在水底的千年珍寶。

因此,要讀他筆下的《史記》,首先要讀他腳下的路程。

路程,既衡量著文化體質,又衡量著文化責任。

司馬遷是二十歲開始漫遊的,那一年應該是公元前一一五年。這裡出現了一個學術爭議:他究竟出生在哪一年?對此,過去一直有不同看法。到了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和梁啟超都主張他出生在公元前一四五年,至今沿用。但也有現代研究者如李長之、趙光賢等認為應該延後十年,即公元前一三五年。我仔細比照了各種考證,決定放棄王國維、梁啟超的定論,贊成後一種意見。

二十歲開始的那次漫遊,司馬遷到了哪些地方?為了讀者方便,我且用現在的地名加以整理排列——

從西安出發,經陝西丹鳳、河南南陽、湖北江陵,到湖南長沙,再北行訪屈原自沉的汨羅江。

然後,沿湘江南下,到湖南寧遠訪九嶷山。再經沅江,至長江向東,到江西九江,登廬山。再順長江東行,到浙江紹興,探禹穴。

由浙江到江蘇蘇州,看五湖,再渡江到江蘇淮陰,訪韓信故地。然後北赴山東,到曲阜,恭敬參觀孔子遺迹。又到臨淄訪齊國都城,到鄒城訪鄒澤山,再南行到滕州參觀孟嘗君封地。

繼續南行,到江蘇徐州、沛縣、豐縣,以及安徽宿州,拜訪陳勝、吳廣起義以及楚漢相爭的諸多故地。這些地方收穫最大、感受最深,卻因為處處貧困,路途不靖,時時受阻,步履維艱。

擺脫困境後,行至河南淮陽,訪春申君故地。再到河南開封,訪戰國時期魏國首都,然後返回長安。

這次漫遊,大約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算是快的。我們可以想像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男子疾步行走在歷史遺迹間的神情。他用青春的體力追趕著祖先的腳步,根本不把任何艱苦放在眼裡。尤其在楚漢相爭的故地,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卻也因為心在古代而興緻勃勃。從後來他的全部著作中可以發現,他在貧瘠的大地上汲取的是萬丈豪氣、千里雄風。

這是漢武帝的時代,剽悍強壯是整個民族的時尚。這位從一出生就聽到了黃河驚濤的青年學者,幾乎是以無敵劍客的心態來完成這次文化考察的。從他的速度、步履和興奮狀態,也可推斷他對整個中華文化的感悟。

這次漫遊之後,他得到了一個很低的官職——郎中,需要侍從漢武帝出巡了。雖然有時只不過為皇帝做做守衛、侍候車駕,但畢竟也算靠近皇帝了,在別人看起來相當光彩。而司馬遷高興的,是可以借著侍從的名義繼續出行。後來,朝廷為了安頓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曾派他這樣身強力壯的年輕小官出使,他就走得更遠了。

因此,我們需要繼續排列他的行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