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凈」的成功境界

南北朝時代,北齊的開國皇帝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精神病患者。這個精神病皇帝的名字叫高洋,他喜歡裸著身子,在房樑上疾奔。有人勸他注意安全,高洋便立即一刀將勸他的人殺掉。他還有一個美貌的嬪妃,很是寵愛,有一天,高洋召集群臣喝酒。正喝著,他突然從懷中掏出一顆血淋淋的人頭,扔到酒桌上,竟然是他最寵愛的妃子的腦袋,嚇得群臣個個魂飛天外。

然後高洋隆重地為他的愛妃下葬,他披散著頭髮,光著兩腳,跟在棺木後面,一邊走一邊彈奏著樂器,唱著悲傷的歌謠。高洋的母親婁太后,見兒子神經成這個樣子,很是生氣,於是高洋就鑽到母親的床下,將床託了起來,把個老太后從床上摔下去,跌了個半死。事情發生之後,高洋深刻地自責,自感罪孽深重,就決意自焚以謝天下。他堆了薪柴,就往火里跳,嚇得群臣拚命揪住他,直到最後太后被迫得沒辦法,親自過來說原諒他了,他這才罷休。

皇帝居然是個精神病患者,這就讓群臣們為難了。勸他吧,他精神不正常,殺了你也是白殺。不勸他吧,他更生氣,後果就更嚴重。於是大臣們就聚在一起商議,想出許多保全性命的花樣,就開始勸誡這位精神病皇帝。

先是一個開府參軍上書,反對皇帝再發神經。高洋看了非常惱火,就問身邊的大臣們:「此人是什麼意思?」眾臣道:「他沒別的意思,就是想讓你殺了他,他好流芳百世。」高洋憤怒地說:「老子偏偏不殺他,我看他有什麼辦法?」

另有一個典御史李集,也上書罵高洋,罵得很兇。高洋就命人把李集捆起來,丟進水裡,過了很久再把他拖出來,問:「還罵不罵了?」李集回答:「只要我活著,就死諫不休」。高洋說:「算了算了,我服了你了,今天不殺你,快點走吧。」李集不肯走,堅持力諫,終於惹火了高洋,說:「這可是你逼的我,別怪我啊。」就命人將李集腰斬了。

總而言之,在這個精神不正常的皇帝面前,群臣束手無策,拿他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有一個叫趙道德的人,卻最是有辦法對付這個瘋皇帝,他的辦法也奇絕,只要高洋一犯病,他就動手狠揍,打得皇帝滿地亂跑。那麼,趙道德又是如何制住這個瘋皇帝的呢?

開始的時候,趙道德在皇帝面前也是沒有特權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高洋殺掉。但是趙道德這個人,和其他大臣有點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趙道德這個人腦子特別地簡單,不像其他大臣那麼複雜。

其他大臣在考慮問題的時候,總是三思而後行,琢磨著這樣做,皇帝可能發瘋病宰了自己;如果那麼做,自己的性命就可能會保全。可是無論他們怎麼做,都繞不過高洋的腦子,因為高洋精神狀態不正常,喜怒無常。你用正常人的思維去判斷他,無論怎麼個搞法,都碰不對路子。

而趙道德由於心地純凈,全無雜念,他一不考慮皇帝的發瘋因素,二不考慮個人的利益所在,看到不對就說,看到不妥就做,成為了北齊中唯一說話能夠讓高洋聽得進去的人。

曾有一次,高洋大宴群臣,喝著喝著酒,突然哭了起來,說:「我貴為天子,英明神武,可是旁邊還有一個國家叫西魏,硬是不肯服從我英明的領導,你們說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聽了這話,一個叫劉桃枝的都督跳了出來,拍著胸脯大叫道:「陛下,休要擔驚受怕,給我三千騎兵,讓我踏平西魏。」高洋聽了大喜,立即賞賜給劉桃枝一千匹帛。群臣們看到這情形,誰都不敢吭聲,唯恐吭一聲被瘋皇帝注意到,搞不好殺了你。只有趙道德火了,站起來說:「劉桃枝胡說八道,行軍打仗的事兒,最是兇險,說什麼三千騎兵踏平西魏,這種大話誰會相信?」皇帝高洋聽了,連連點頭,說:「趙道德說得有道理,那一千匹帛就不給劉桃枝了,給趙道德吧。」群臣見了,莫不是悔之不迭。早知道皇帝今天不殺人,還不如自己搶先說了這句話,現在可好……唉!

然而群臣並不清楚,這番話,無論誰說了,都會惹得皇帝發火殺人,只有趙道德說了,皇帝才不會發火,因為趙道德心裡沒有雜念,激不起高洋心中的殺機。

這次事情過去之後,高洋又發了瘋,他騎了匹馬,要從很高的陡岸跳到河水裡去,大臣們誰也不敢阻攔,誰攔他,他殺誰。這時候趙道德沖了出來,上前用力地拉住馬韁繩,把高洋拉了回來。高洋大怒,說:「你不讓老子開心,今天老子就殺了你。」就命令手下將趙道德拿下。趙道德回答說:「想殺你就殺好了,等我到了地下見到你爹,看你爹他生不生氣。」

聽了趙道德的話,高洋難過地低下了頭,就吩咐人放了趙道德,說:「我是有點太放縱自己了。這樣吧,以後我再喝酒鬧事,你就狠狠地揍我,千萬別客氣。」趙道德答應了一聲:「好!」衝上前去,掄起大耳刮子,照皇帝的臉上就抽,高洋見他玩真的,嚇得掉頭就跑,趙道德不依不饒地在後面追,一邊追還一邊喊:「你是個什麼玩意兒,竟然這麼禍害天下。」從此以後,高洋的癲狂真的收斂了許多,對趙道德也尊敬有加,言聽計從。

在這個故事中,趙道德所面對的風險,是官場上最高的,一言不合就掉了腦袋,這種事遭遇到的概率極低。但趙道德在這件事情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也是官場上的老世故老鄉愿所無法達到的。

在官場上,任何一個掌握權力的人,都和高洋一樣,因為身居高位,所以會感受到決策時的強大壓力,一旦決策失誤,除了他們自己,沒有人會為此事負責。高洋的這種表現,就是外界的強大壓力與內心的極度放縱糅合在一起,導致了他人格的崩潰。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暴君,都是因為人格崩潰而出現了行為乖張的舉止。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急需重建自我人格,在和這一類狀態的人物打交道的時候,如果沒有考慮到這個因素,那麼你就會失敗。

在高洋面前,還有一個勸諫的典御史李集,他卻在這個過程中失敗了,丟掉了自己的腦袋,而趙道德卻沒有。這兩個人的區別就在於李集的勸諫純粹是無的放矢,而趙道德的勸諫,卻恰好擊中了瘋皇帝的脈門上,其言其語有助於高洋自我人格的重建,所以高洋立即對他產生了強烈的心理依賴。

有心機的大臣勸諫,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腦袋,如果腦袋保不住,那就用腦袋換取清名。這一類大臣考慮問題的出發點,純系是從自我出發,絲毫不理會瘋皇帝高洋的心理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的勸諫,所說所談,其言其語,無非是強迫高洋做一個明君,可這活如果高洋幹得了的話,他至於瘋掉嗎?正是因為高洋無力面對複雜的政局,化解不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所以才需要群臣們幫忙,可是這些大臣張嘴閉口,全無半點建設性的意見,這隻能讓高洋感覺到更大的心理壓力,瘋得更厲害。

而趙道德只不過是提到了高洋的父親,這就讓高洋在絕望中迅速地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在他的內心深處,他是多麼希望父親還在世,能夠指點他,幫助他化解心理的壓力。正是因為有這種隱秘的心理需求,他在內心深處,立即將趙道德與他的父親等同起來,這就賦予了趙道德教訓他的權力——父親打不爭氣的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縱然高洋是個瘋皇帝,在這種情況下,他最多也只是撒腿逃走,反抗的心思,那是絕對不敢有的。

這樣我們就揭開了心地純凈的年輕人在官場上能夠獲得成功的奧秘。這秘密就在於,這樣的年輕人,在官場上最易於激發起老前輩們的父愛,視之如子侄,愛護有加。例如大明末年,史可法入京趕考,到了京師之後,卧睡於一座破廟中,恰好士大夫左光斗途經於此,翻閱了史可法的書稿,對這個勤奮的年輕人油然而生出莫名的好感,於是到了考場之上,大筆一揮,史可法就登龍官場了。此後,朝中士大夫與太監閹黨展開了決戰,卻因為明熹宗昏庸,左光斗及朝中知名士大夫悉數下獄。史可法不敢直面與閹黨為敵,就易裝為乞丐,去監獄裡探望恩師,被左光斗破口大罵逐出。左光斗之所以罵史可法,那是因為他在心裡將這個年輕人視為自己的兒子,擔心他受到自己的株連。正是靠了這些知名士大夫的提攜和保護,史可法才成名天下。

明代的史可法,與北齊時代的趙道德,其成功的心法別無二致,區別只在於趙道德替代了北齊高洋父親的角色,而史可法替代了清流士大夫左光斗子侄的角色。這兩條心路的成功,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趙道德與史可法的心地純凈,倘若有絲毫的雜質,也無法獲得對方的認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