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課外時間我們喜歡做什麼

課外時間我們喜歡做什麼

我們喜歡做什麼時間

李開復橋牌大學

張亞勤繪畫、圍棋從中學到現在

劉策繪畫從小學到現在

郭百寧繪畫小學和中學

王堅繪畫小學和中學

徐迎慶繪畫中學和大學

高劍峰長跑、繪畫從小學到現在

沈向洋足球、橋牌從大學到現在

凌小寧攝影、籃球、乒乓球從小學到現在

張崢寫詩從大學到現在

林斌乒乓球從小學到大學

初敏籃球大學

朱文武籃球從中學到現在

張黔四百米欄、排球從中學到大學

用你的左手

體育訓練不是增加了你的智商,但是它可以發揮你的潛在的能力。

——朱文武

「用你的左手。」教練沖著他發瘋似的叫喊。

朱文武奔跑在籃球場上,這是他第一次試圖用左手運球。

這事發生在他剛剛上大學的時候,他記不清是哪一天了,但對自己當時那副笨拙的樣子還記憶猶新:「那隻手好像不是自己的,伸不出去,轉不回來,還抓不住球,甚至連腳下的動作也跟著扭曲起來。」

和他的大多數同學一樣,朱文武不是「左撇子」,左手的笨拙似乎是天生的。他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個頭兒。父親身高一米八,母親身高一米七。他進入大學那一年,身高一米八五。

「你這個頭兒不打籃球太可惜了。」所有人都這樣對他說。

他從小學到中學都很喜歡打籃球,當他進入大學籃球隊的時候,籃球的基本功已相當好。

可那畢竟都是業餘級別的,現在,球隊的教練是從專業運動隊出來的,一眼識破了他的左手問題:

「人家用兩手打球,你只有一隻手。能贏嗎?」

教練參照專業運動員的訓練程序來訓練他的左手。第一個目標是,讓左手像右手一樣靈活自如,一樣強壯、細膩,而且富有彈性;第二個目標是,讓兩隻手互相配合,左右開弓,彼此貫通,就像一隻手一樣。

訓練每周三次,每次兩小時,非常正規,而且寄託如此高的期望,不知不覺中,全身血液都集中到左手。

即便你不是生理學家,也能知道人的左邊軀體是由右腦支配的。所以,訓練左手的過程也就是在開發右腦。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四年。文武每天上午聽課,下午訓練,晚上讀書,所以他形容那時的生活是「教室、圖書館和球場,三點一線」。有時候他會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他和隊友們取得的最好成績是全國大學生比賽中南賽區的冠軍。

他的左手真的成長起來了,越來越像右手。「雖然沒有達到右手百分之百的能力,但至少有個百分之七八十了。」他如此估量自己。

這是意料之中的。沒有想到的是,大強度的訓練不僅沒有成為他的精神負擔,反而讓他覺得精力充沛,不再像過去那樣動不動就覺得很累。

無論聽課、讀書,還是寫論文,用功時間長了,腦子裡面總會有一種沉重疲倦的感覺,但這都是過去的事情了。現在,經過一場籃球,他感到整個身心都在放鬆。

他開始相信,籃球不僅鍛煉他的體力,而且也在鍛煉他的腦力。

同學們驚問他何以如此精力充沛。他說:「把大腦的疲勞釋放出去的最好途徑,就是運動。當然你可以聽聽音樂什麼的,也有同樣效果,然後你再來學習,就會覺得全身精力又回來了。」

人腦中的能量很像電池的能量,有一種再生的特徵。你連續不斷地使用它,也許只用10個小時就耗盡了,但你如果把兩個大腦交替使用,就可能使用20個小時還不覺得累。這也就是朱文武總是感到精力充沛的奧妙。

然而更加奇妙的是教練當初喊出的那句「用你的左手」。文武清晰地感覺到,左手日愈靈活的過程,也是右腦日愈靈活的過程。於是他開始把打籃球叫做「開發另外一半腦子」的教育,還在無意之中說出了所謂「左手理論」:

我們打籃球,左手右手對球的感覺,還有控制球的熟練程度,必須是一樣的。我本來是用右手的,左手很笨,現在要讓左手像右手一樣聰明。一天到晚用左手,我覺得多少訓練了我的右腦,所以人也聰明起來,回到課堂和圖書館的時候,也覺得越來越自信。原來上中學的時候,我的成績不是那麼出色,也許以前我的智力沒有那麼強吧。但是上了大學以後,我覺得自己的智力明顯提高,讀書越來越順。四年以後開始讀研究生,真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我猜想這和打球有關。當然不是說你打球就能變得更聰明。人和人的智力是不會差太多的,體育訓練也不能增加你的智商,但是它可以發揮你的潛在的能力。

讓大腦衝破牢籠

「海比山大,天比海大,比天空還要大的東西是什麼?」

讀過本章內容的人一定知道答案:「是你的大腦。」

讓我們來聽聽微軟亞洲研究院里的那些人是怎麼談論大腦的。

張亞勤:習題做得越多,頭腦越是被禁錮

我覺得題是要做一點,但是絕對不要做多。題做多了,思維就被禁錮住了。只用一點點習題把你的概念清晰化,然後就不要再做了。學習應該是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而不是相反。理解最根本的定義,就是把它簡單化。它本來是3個要點,可是你做了很多題,做題的時候又分分分,分出不知道多少點來。這是讓大腦變得更複雜的過程,到最後,把自己弄糊塗了。我發現很多學生都忽略了最簡單的東西。其實我們該把最簡單的事情做好,再干別的。

張宏江:95分和85分都是A

中國的孩子也許只用50%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現在這些課程,達到現在這種水平,另外50%的時間實際上被浪費了。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都要求他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他必須掌握所有的細節,比如他用50%的時間就能掌握95%的細節,卻要用另外50%的時間去學習最後那5%的細節。這個「最後的5%」對99%的人來說一輩子都用不上,要論「投入產出比」的話,這個「5%」最不合算。但是他在考試中決定勝負的就是這個「5%」,成敗常常就在一分之差,甚至在0.1分上分高下。有多少孩子考大學差了一分就落榜!所以孩子們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只是為了提高一分兩分。而在美國的學校里,95分和85分都是A,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水平。美國的孩子用不著拼盡全力去掙那幾分,所以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別的事情。

高劍峰:要有一些不符合邏輯的觀念

在大學裡聽了無數的課,只有一次課的印象最深。那一次是設計課,老師對我們說:「把你的思路全都打開。」他鼓勵我們用各種方法去完成設計,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不準抄襲現成的東西。我在中學的時候,從來沒有聽老師說過這些,所以覺得既新鮮又有意思。我和同學們當時正在傳閱一本書,裡面有個故事正好是老師這個思想的佐證。那故事是以一個問題開始的:請你測量一座房子有多高。這本來是一個物理實驗,給一個學生一塊石頭和一個秒錶,你可以利用自由落體的原理測量出房子高度。所有的學生都知道這樣做,但是只有一個學生另闢蹊徑,他去找大樓的管理員詢問樓房的高度。「這也是一個方法,做事情就要有這種觀念,」老師說,「不僅是符合邏輯的觀念,而且還要有一些不符合邏輯的觀念。」

王堅:想像天上的事情

那天沈向洋對我講,現在推導公式都把學生給推笨了。很多東西都想不出來了。我也有這種感覺,比如天上的事情就想不出來。怎麼把天上的事變成地上的事,那就更想不出來了。一個人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教育是有關係的。僅僅讓學生知道「對與錯」,那不是好的教育,至少不是富有想像力的教育,還應當讓學生學會在一種「不分是非」的狀態下想事情。如果你的想法肯定是對的,沒有人反對,但是很平庸,那有什麼意思呢?又有什麼必要想它呢?

劉策:你是知識的主人,還是知識的奴隸

沒有什麼知識是不應該學的。知識都是有用的。關鍵看你是它的奴隸還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是它的奴隸,那麼這些東西就沒有什麼用,它總是約束著你,讓你的思維受到限制。如果你是它的主人,你就可以駕御它,利用它,它就有用了。你是主人還是奴隸,其實只差一步:你是不是真的使用它。你使用它,馬上就是它的主人了,如果你僅僅學習它而不使用它,你就是它的奴隸,這個問題從小學到大學都存在的。人人都知道學英語如果只學不用,背單詞就會是一個包袱,如果你要使用它,它成了你和別人交流的工具,你就不會覺得背單詞是個包袱,其實所有的知識都是這樣的。

新發現

1.大多數看上去不夠聰明的孩子,不是「沒有腦子」,而是讓自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