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喜歡的事情,不是讓孩子做你喜歡的事
父親領著我走在那條街上,走過去再走回來,不停地找啊找,為的只是要滿足我心中的一個願望。
——周明
父母一生為孩子做的事情不計其數,可是能夠在孩子心裡留下烙印、永難磨滅的,通常
只有很少的幾件。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所有那些在孩子心中具有永恆意義的瞬間,都是孩子們真正喜歡的,而不是父母自己喜歡的。
就像我們在前邊敘述的,周明的父母對兒子有著無限的期待,但是周明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是在這種期待中長大的。父親從來不會把自己的要求對兒子說出來,相反,他希望自己能滿足兒子的要求。
雖然生活在城裡,但周家境況一直艱難。父親每月70多塊錢的工資要支付全家的生活,要供養住在農村的爺爺和奶奶,還要供三個兒子讀書。所以,當周明有一天說「想買一本英語教材」的時候,父親的第一個反應是:「那本書要多少錢呢?」
「我也不知道要多少錢。」兒子小心翼翼地說。
拿現在的眼光來看待父親的「第一反應」和兒子的「小心翼翼」,是怎麼也不能理解的。但是在20多年前,幾乎家家都是如此。
中國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從1972年美國總統訪華之後開始的,但在以後的幾年裡發展得相當緩慢。等到70年代中期,「文革」結束,廣播電台裡面開辦了「廣播英語」,大城市裡終於出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輪「英語熱」。周明那時候剛剛進入初中,又是住在承德這座偏僻的小城,學習英語並不成風,可是這孩子對語言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熱情。
父親不是先知,不會預測兒子的未來之路,那時候他也不會像今天的父母一樣,知道一口嫻熟的英語是孩子必需的技能。他只不過是一個父親,覺得兒子的願望就在那本英語教材里,所以下定決心為兒子買來。
父親重新計算了家庭的收支,騰出一筆錢來,然後問兒子那書是什麼名字,可是兒子也說不出來。
「沒關係,」父親笑道,「我們挨家去找。」
父子兩人走出家門,走到大街上。這座城市並不大,當時市民說它是「一條大街一個樓,一個警察一個猴。」兩個人捨不得花錢坐車,徒步走進城,用了半個小時才走到最繁華的那條街上,從這頭走到那頭,每見到一家書店,走進去,周明就會聽到父親拉著售貨員說:
「我的兒子想要一本書,是學英語用的。」
父子倆走過去,又走過來。父親把同樣的話重複了三遍,周明每一次都滿懷希望,卻每一次都失望。
接著,他們看到了第四個書店,也是這座城市的最後一家書店,父親拉住售貨員,第四遍說:
「我的兒子想要一本書,是學英語用的。」
就在這時,周明一聲歡呼。他看見那書赫然放在書架上。
父親也是一聲歡呼。
「咱們家還沒有《英漢辭典》啊。」周明還不滿足。
但是爸爸沒錢了。
看見兒子的眼裡仍然滿含期待。父親又說:「這只是本小字典,我領你去看大的。」
父親領著兒子到了勘探隊,拿出公家用的大字典,攤在兒子面前。
「你要想看,就坐在這裡翻吧。」父親說,「下個月……下個月一定給你買。」
兒子笑了。
很多年以後,周明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把我們國家的計算機英漢翻譯技術推向一個新階段,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得益於他在計算機領域的天賦,而是他在語言方面的熱情。到了21世紀開始的時候,同行們都知道他是我們國家最傑出的自然語言處理專家,但是,在1977年冬季的這條大街上,似乎只有父親一個人知道,應當滿足這孩子對語言的願望。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英漢字典》。」周明說。
信任的力量
那個晚上,媽媽給了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一輩子都受用不盡。
——童欣
童欣9歲那年的一個晚上,一切都是那麼出乎意料。在這之前整整24小時,這個男孩子沉浸在一種莫名的恐懼和焦慮中,不能自拔,上課總是分神,下課不說不笑,回到家裡飯也不
想吃,但是就在那一瞬間,他的心情轉陰為晴,體會到一種真正的喜悅。
童欣現在已經32歲,還對那個瞬間念念不忘:「這件事可能媽媽已經忘掉了。可它給我的印象很深。」
那時候他在讀小學三年級,是個性格溫順、學習優秀的孩子。老師把他挑出來做班幹部,以為他能成為全班同學的模範,一點也沒有想到他也是個孩子,偶爾也會淘氣。
這一天老師正在講課,童欣和同桌同學為了一點小事爭執起來,愈演愈烈,最後當堂打了一架。
可以想見老師對他的失望。「身為班幹部,竟犯這種錯誤,」老師指著他怒吼,「很嚴重。很嚴重。」
「嚴重」這個詞,突然之間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在這孩子眼前張開。最要命的是,老師命令他回家去,請母親到學校來。
那時候80年代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潮流在中國已經深入人心,不過,整個社會環境還是不喜歡淘氣的孩子。老師總是要學生遵守紀律,服從集體,尊重老師,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文革」的陰雲已經散去,童欣不用去參加「大批判」,也不用「天天讀」了,但是每年3月都要和同學們去學習雷鋒做好事,這是全國統一的「文明禮貌月」。
如果你考試成績不好,老師會說「你這個學生怎麼這麼不爭氣」;如果你考了個100分,老師就會說:「你這個學生怎麼這麼容易就驕傲了」。所以,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樣,童欣在那時候得到的教訓是,不管怎麼樣,都要做到喜怒不形於色。「教育就是把你變成一個螺絲釘,擰到哪裡就在哪裡發光發熱,就是這樣的感覺。你就做到夾著尾巴做人就最好。」
學校裡面不斷頒發「小紅花」,提拔「小隊長」,讓那些聽話的孩子受到鼓舞,也讓其他孩子有了學習的榜樣。對於那些過於淘氣不服管教的孩子,老師用召見家長的辦法予以懲戒,是永遠不變的教育方法,幾乎所有稍微淘氣一些的孩子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可是老師們永遠不會想到,召見家長予以嚴責,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有多麼大。它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陰影,在孩子和老師之間造成敵意,也在孩子和家長之間造就不信任。因為家長在這種情形中通常會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誠實,至少在隱瞞缺點,令自己在老師面前丟臉。孩子則會痛恨老師,也會抱怨家長只信老師一面之詞。
這一天童欣走進家門的時候,感覺到全身心都處在這樣一種重壓之下。自從懂事以來,這是他遭遇到的第二次危機。第一次在他5歲那年發生的。
那一天幼兒園的老師拿出一塊香皂放到柜子里,香皂的表面有一層很漂亮的包裝紙。一個小時以後,包裝紙不見了。老師認定是童欣拿走了,童欣說沒有拿,但是老師不信,不許他吃飯。幼小的童欣感到極大的委屈,回到家裡卻又不敢對媽媽傾訴。好多天以後,媽媽忽然對他談起這件事,像是在敘述一件與己無關的往事:「你的老師叫我去了幼兒園,說你拿了別人的東西,還說謊。我對老師說,這孩子可能會犯別的錯誤,但是絕對不會撒謊,他說不是他拿的,那就肯定不是他拿的。」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母親對他有一種特別的信任,不禁如釋重負。可那一次他畢竟是被冤枉的。這一次不同了,他的確犯了錯誤,媽媽還會信任他嗎?
他在忐忑不安中把事情告訴了媽媽,說老師要她到學校去。看著媽媽滿臉驚訝地走出門去。他的心裡特別害怕,怕老師誇大他的錯誤,怕同學不再信任他這個「幹部」,但他最害怕的是媽媽的責罵。迄今為止,他的大部分時間和媽媽在一起,從來都是媽媽心目中的好孩子,要麼討好媽媽,要麼頂撞媽媽,讓媽媽高興,也讓媽媽生氣,但他覺得從來沒有哪一次事情像這次這麼嚴重。他知道媽媽對孩子的品格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擔心媽媽從此不再把他當成一個好孩子。
但是他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那個晚上,媽媽把他拉過來,對他說,「我已經和老師談過了,我知道了事情的經過。」
媽媽甚至沒有一句責備。「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看著兒子驚恐的眼睛,語氣溫和:「你過去是一個好孩子,以後還會是一個好孩子。」
就在這一瞬間,童欣在媽媽的眼睛裡面看到了他所期待的東西。
這個夜晚過去18年之後,童欣獲得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此後四年,他一直在希格瑪大廈第五層的大方格子間里佔有一個小小的角落,第五年,他搬到第三層,還擁有一個單間的辦公室,這表明他的表現傑出,已經升遷。他在微軟公司年輕一代的研究員中代表著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