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自己
從那天起,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
——周明
一天刷了108個瓶子,這是一個10歲的孩子為自己贏得的第一個「第一」。他那天早上就
打定主意一定要得到這個「第一」,結果他真的得到了。這讓他開心極了,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想到,這件事對他未來的一生會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他就是周明,是我們在前邊提到的那個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兩個姐姐的男孩子。如今,他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擁有無數重大發明,其中最奇特的一項是,他在根本不懂日語的情況下發明了中日語翻譯軟體。這些成就讓他成為計算機自然語言領域中公認的最有才華的科學家之一。儘管如此,他心裡最珍惜的「第一」不是這個,而是那「108個瓶子」。
在那之前他一直非常自卑,因為家裡很窮,父母又沒地位,在學校里見到有錢有勢人家的孩子就躲開,見到不三不四的人趕緊繞著走,可還是常常被人欺負,有時候還會無緣無故地挨一頓打。
好多年來,這孩子就是生活在一種自卑的感覺中,似乎永遠直不起腰。但是他的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要衝破壓抑涌到表面上來:「我什麼時候才能比別人強一點呢?」
這一天是「學工勞動日」,老師帶著周明和全班同學來到食品廠,就是現在的孩子們都知道的那個生產「露露」杏仁露的工廠。不過,那時候這裡不做這個,只做一種水果罐頭,而且設備簡陋,每天依靠人的雙手刷洗成千上萬個罐頭瓶子。這些孩子來了,也是做這件事。瓶子都是回收來的,很臟,一不小心就會把手劃破。但老師認定這是讓孩子們學習工人階級高尚品質的機會,於是宣布開展競賽,看誰刷得最多。
周明站在孩子中間,聽到老師號召,心裡一陣激動。他還從來沒有得過「第一」,此刻下定決心,一定要得到它。
就像自信和堅毅一樣,興奮而急切地想要表現自己的能力,也是通向「E學生」的轉折點。這情形有些像一座沉睡的活火山,雖然還沒有衝天爆發,但你如果能看到這孩子興奮得滿臉放光的樣子,就能聽到火山爆發之前的那種隆隆作響。
他很快學會了所有刷瓶程序,刷得非常認真,一個又一個,一整天都沒有停下來,一雙小手被水泡得泛起一層白皮,結果他刷了108個,在所有小孩裡面,是最多的。
現在這件事情過去整整30年了,周明還是記憶猶新:
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的,但是這件事給了我自信。就是從那天起,我知道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那一瞬間,值得我一輩子記憶。我知道我的生活完全不同了。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散發著一種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續到今天。
你能學會你想學會的任何東西,這不是你能不能學會的問題,而是你是不是想學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手裡的東西有足夠強烈的慾望,你就會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尤其當你是普通人的時候。
我是那種特別努力、而且持之以恆的人。我做什麼事情,都會特別玩命地去干。剛開始的時候,我可能不太有把握,但我知道只要我堅持,就能得到我想要的。對,就是當初刷108個瓶子的那股勁,直到現在都是這樣。
亞勤話題
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
——張亞勤
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羅傑斯大學的古魯伯博士說,很多研究都在顯示,天才兒童身上那種神奇的自信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來培養出來的。這個結論的潛在邏
輯是,所謂「神童」,並不是遺傳變異的結果,而是環境刺激的產物。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樣一來,每個孩子都成了潛在的「神童」。關於這一點,張亞勤也有過類似的表述。他說:「人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智商。」他的故事證明,他是有感而發的。
1977年冬天的某個早上,亞勤像往常一樣收拾書包去上學。
就在打開家門的一剎那,他的語文老師衝進來,興奮得滿臉紅光,話都說不利落了:
「快……快……快看。」
老師的手上搖著一張報紙。直到多年以後,亞勤還能記得,那是一張《光明日報》。他只看了第一眼,便如五雷轟頂。
陽光從窗戶鑽進來,照在報紙上,又折射到亞勤的臉上,那張臉顯出一種奇異的神采。他後來承認,那一刻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時他11歲,還不能完全領悟成人的世界,但卻已經可以感受到,那個春天的中國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氣氛,到處都是激情,都是笑語。每天早晨打開家門,都可能有讓他高興的消息撲面而來:父親的平反給他帶來第一份喜悅,也讓這個家庭終於告別了沉重的過去。恢複高考是第二份喜悅,它給這個家庭開闢了未來之路。而現在,亞勤看著手上這張報紙,覺得未來之路離自己是如此之近。
吸引他的那篇文章很長,裡面說,合肥有個中國科技大學,大學裡有個少年班。文章作者是個名氣很大的報告文學作家,亞勤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人,但他把另外一個名字深深地刻在心裡了。那就是寧鉑,也是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第一個孩子。報紙上都把他叫「神童」。
「那天晚上我興奮得都沒睡覺,」亞勤後來回憶:「我已經把上少年班當作自己的目標了。」這個高中一年級學生當即決定,第二天早上就跳到高中二年級去,還決定四個月後去參加夏季高考。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莫非他是個天才兒童?」有人問道。
生理學家早就有個結論:人的腦容量並無明顯差別,這意味著每個人的天賦智商也無明顯差別。可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成了凡夫俗子,而天才只是少數?在種種複雜的原因中,亞勤認定,有一個原因最重要,接著他就說了那句話:「人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聰明不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自己的聰明。」
關於聰明,亞勤還有一些話,值得回味:
「聰明人有很多,聰明也有很多種。有些人的聰明,是很能顯示出來的那種。有的人是大智若愚。有些人的聰明很緩慢,但在某些方面可能鑽得很深。有些人反應很快,但不能達到很深的程度。有一種聰明很有擴張性,可以影響到周圍的人,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還有一種聰明,就好像酒一樣,是靠時間去慢慢品味的,時間越長,你就越是感覺強烈。還有的人就是小聰明了,時間一長,你就覺得淡而無味。在我遇到的所有人裡面,也包括我自己,我沒有覺得哪個人的聰明超過別人很多很多,沒有碰到過一個聰明得像神一樣的人。大家其實都是不同方式的聰明。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自己就是聰明人。」
不過,這都是後來的話,在當時,他可沒有想這麼多,只想著怎麼跳到高年級去。老師還是用那句話鼓勵這個孩子:「只要能通過考試,你就跳吧。沒人攔著你。」
亞勤於是開始實現他的計畫。他進了高二的尖子班,廢寢忘食。「那是我一輩子最用功的一段日子,真的是為了那個目標。」他這樣說。「一個人要是有了自己的目標,就會有一種再苦再累也心甘的感覺。」
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看上去一切順利,卻不料災難突然降臨:他得了肝炎,不得不停止上學,住進醫院,飽受病痛折磨,發熱,虛弱,滿臉黃疸色,無法開動他的大腦,想要看看書也非常艱難。但是,對少年班的渴望支持著他,他不肯放棄。
母親本來並不指望自己家裡也出個「神童」,只是看到兒子躍躍欲試,而且態度堅決,又跳級又熬夜,就不阻攔。現在望著兒子那張發黃的臉,只有心疼:「今年算了吧,明年再說。」
亞勤不聽:「我就是想試試,失敗了也是一次練習。要是不考,不就等於是考了0分嗎?」
很多年以後,他用更加成熟更加富有邏輯性的語言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你若奮力去爭取成功,也許不會成功,但你若不去爭取,那就一定不會成功。」
他在醫院治療一個月,又在家裡休息了一個月。等到能上學的時候,高考已經開始了。
考試結果比中國科技大學的分數線差10分,儘管如此,還是超過所有人的想像,他可以上山西大學。那也是一所重點大學,而且是太原人心中的聖殿。
周圍一片祝賀聲,但亞勤很不開心。這孩子心中的聖殿在合肥。
媽媽說:「能上山西大學已經很了不起啦。」
亞勤說:「不。」
媽媽又說:「如果你不喜歡去,就在家呆一年也好。」
亞勤還是說:「不。」
夏天轉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