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開復定理」

其實沒有什麼天才。

——李開復

許多年後李開復功成名就,說過不少精彩的話,先是被叫做「院長話題」,後來被叫做「開復話題」。有一篇的題目叫《我的人才觀》,是其中最激動人心的部分。他認定今天智

慧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比如他說:「在工業社會中,一個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許比一個一般的工人能多生產20%或30%。但是,在一個信息社會中,一個最好的軟體研發人員,能夠比一個一般的人員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

這一思想流傳在中國的大學校園裡,讓無數學生激情澎湃。兩年以後的一天,開復和一個記者在北京嘉里中心重逢,相對而坐,彼此再次談到這個話題,這一回,開復說:

「其實沒有什麼天才。」

開復是在踏上美洲大陸的那一年裡,被老師和同學們當作「天才」的。但也正是在這一年,他開始相信「其實沒有什麼天才」。

他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所天主教學校讀初中一年級。有一天上數學課,老師提問:「把七分之一換算成小數點,是多少?」

開復立即高高舉起手來,朗聲答道:「0.142857142857……」。

所有同學都把眼睛張大了。老師驚嘆不已,說自己的學生中出了一個「天才」。

只有開復心裡明鏡似的:「其實沒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在母親監督之下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連想都不用想。」

「天才」這兩個字其實是個陷阱,多少人誤入其中。它讓很多人過高地估計自己,還讓更多的人過低地估計自己。人們常常認為一些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擁有超越常人的天賦,其實那是不了解傑出人物從小到大都在做著和普通人一樣的事情,只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一些普通人沒有遇到的契機。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天才」,等著有一天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

數學課對開復來說不是什麼難事,因為台灣小學的數學水平已經相當於美國的中學。所以他不用怎麼學就在數學考試中獲得全州第一名。他後來在初中時學習高中數學,讀高中時又學習大學數學。他的「數學天才」的名聲也越發大了,但是他始終不認為自己數學有多好。「那是因為美國中學的數學太簡單,」他這樣說,「不是因為我的數學學得好。」

與其說他智力超常,還不如說他運氣好。老師鼓勵他的長處,比如「數學天賦」,給他許多機會在同學們面前表現,卻又儘力寬容他的「短處」。

就像所有到美國去的中國孩子一樣,開復的難題是英文。最初幾個星期,老師說的話他一個字都聽不懂。

那年月到美國的「小留學生」很少,他是學校里唯一的中國人,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又能隨口把「七分之一變成小數點」,所以在那些美國學生的眼裡,這孩子特別新奇。大家都跑過來對他說:「我們可不可以做朋友啊?」「周末來我家玩吧,好不好?」老師很樂意幫助他補習英文。就連校長也格外關注這個異國孩子,對他說:「每天中午來找我,我教你英文。」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一年,直到有一天,老師認為他的英文已足夠使用,才對他說:「現在你可以和你的同學一起在課堂上參加考試。」

到了這時候,開復終於意識到,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最大的差別,是美國的老師和學生喜歡用正面的方法來鼓勵你的成功,而不是用負面的方法來嘲笑你的失敗。」

美國的孩子很熱情很開放,即便不認識,也可以很親熱,不像中國孩子,朋友很少,也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上學就聽課,放學就回家,見了陌生人就拿懷疑的眼光看人家。美國的老師也特別友善,根本不像台灣的那個老師,要打他,還把他的零花錢都罰光。

最新奇的是,所有的同學都不用背課文,老師從來不考「背誦」,也不給他留作業,卻總是要他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有一天老師告訴他,期末的總分數不會看他背誦課文多麼流暢,而是看他上課的發言和提問。這讓他驚訝不已。他是在很長時間以後才意識到,美國的教育就是圍繞著問題展開的。但在那時候他還不明白這些,只是覺得有了一種全新的感覺:「如果給一個孩子很多不同的東西,去刺激他,總會發生影響。我覺得腦子漸漸地離開了背誦知識的軌道,整天拚命想自己要說什麼話,提什麼問題。」

開復就是在那時候發現:「人的能力有兩個部分,有一部分要靠記憶和理解去積累。還有一部分要靠一點點地練習。像課堂上提問的勇氣、和同學交往的熱情,都是屬於後面一種。」

過去在台灣的時候,他每天上學放學,按部就班,從不與別人交往,也沒有發現這些奧妙,現在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周圍的人都說英語,就發現哪些是自己最欠缺的,哪些是自己最需要的。住在大哥家,雖說是親人,畢竟跟在媽媽身邊不一樣,不像在自己家那麼隨心所欲,還總是感覺給大哥帶來麻煩,不能不約束自己,甚至不好意思用大哥家的電話給媽媽報平安。到了學校里,同學們都來找他,逗他說話,讓他覺得他的不愛說話和不愛提出問題,不僅僅是英文不好,還因為缺乏溝通能力,缺乏表達自己的能力。

這樣看來,與其說他在美國的教育顯露了自己的天賦,倒不如說,是美國的教育讓他彌補了自己的短處。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學生」的起跑線上,那就還需要有第六個觀念:不要羨慕別人家的「超常兒童」,你不比他少什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