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吐槽大會》為什麼沒有綜藝花字?

節目第一,最終只要對節目好的,

就是對的。

從這一節開始,我會慢慢討論跟節目相關的一些工作原則和方法。

《脫口秀大會3》第一次錄製結束,所有人都很激動,都覺得見證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一位資深綜藝導演跟我說,「我覺得你們公司的節目這才終於上了正道兒。」

我沒有反駁,這節目確實是上了正道兒。但我想說,我們以前的節目走的也是正道,甚至是不得不走的道。

我們最早一期周傑《吐槽大會》的粗剪,有花字,有動畫效果,好像還鋪了一些音效。

我去看後期,把這些全部拿掉了。

當時有綜藝節目經驗的同事都覺得這樣太干,太平,不對勁。我也不知道我是怎麼說服大家的,應該又發了一通脾氣(我那時很弱智,回頭想想老葉真的也有優點,我是他我可不會聽我罵罵咧咧的意見)。

總之,最終我們的節目就是那麼干,我們之後的節目也都非常干。干,你可以理解為乾淨,也可以理解為乾澀,優點和缺點同時存在。

當時我堅持這樣做節目的原因很簡單:美式喜劇節目就是這樣的,以編劇為核心的節目就是這樣的,脫口秀的正道就該是這樣的。

基於同樣的原因,《脫口秀大會2》在平台有需求、有招商的情況下居然停了一年,就是因為我們要保證編劇演員的創作質量。這於其他綜藝節目是很罕見的決策。

幾年來,我們公司就沒做過真正的綜藝節目。我們做的都是秀,都是按照逐字稿一遍遍演練,然後以直播標準一次拍完的秀。

在《脫口秀大會3》開錄前的動員會上,我換了好幾次才找到一根沒幹透的馬克筆,在白板上寫了四個字,「節目第一」。天時地利人和,我想我們到了要改變的時刻。

一年前,在公司的大會議室,我們請了《嚮往的生活》總導演說總來幫忙想《脫口秀大會2》的改版方向。幾個人聊了幾個小時,說總說,「你們做的根本不是節目呀,我們做節目的思路是,垮掉了也好看,哭了,吵架了,都好看,你的思路是段子都要寫好練好,只許成功,這樣太冒險了。」

我說,「我理解,可是我覺得脫口秀演員朋友們還沒做好準備進入綜藝的世界,還是先按我的方法再來一年,失敗了,明年就按你的方法來。」

第二季我們沒有失敗。更沒想到的是,很多朋友都比我想得更快做好了準備,不止一個人跟我說,我們應該做更刺激的節目,該讓大家的辛苦得到更多關注,這給了我信心在白板上寫下「節目第一」。

《脫口秀大會3》第一次錄製完,程哥說,「我們終於做出一個節目來了。」

我想說一個未必精確,但一定對我們有啟發的,秀和綜藝節目的區別,那就是兩者的生產流程曲線不一樣。

秀的生產流程是個下降曲線。一台秀的效果,在文本上看起來最美,在最高點;去演出的時候,尤其是嘉賓來演,80%效果都要折損;再到播出,就算是脫口秀演員的表演,也註定有屏衰,效果又打折扣。

節目的生產流程是個上升曲線。往往身處其中的人都不知道播出會是什麼樣,開錄時處於低點。隨著巨量的拍攝,壓迫的設計,極端的競爭,開放的進程,曲線開始上升,開始好看。意外結局,人性流露,再加上後期幫忙,節目會達到高點。

當然我說的這是理想情況,沒幾個節目能做到,不過,我們要學,不就是該學理想情況嗎?取法其上。

我們能不能以本身具備的做秀的能力,配上對節目的開放心態,試著做出一條波動大,但高點更多的曲線?強文本保證出發的高點,強設計保證進程的高點,有沒有機會開發出一點我們沒做過的東西?比如正在籌備的《喜劇不謝幕》,以及要改版的《吐槽大會》。

我知道公司內部的導演朋友們流傳著一句互相調侃的口頭禪,「我不懂脫口秀。」

很理解大家的痛苦,此前幾年的合作中,我們做節目就是編劇中心制的,要怎麼做,最終是要符合編劇思維,而非節目思維。在這種模式下,導演很難發揮創作能力。

我們必須相互理解,同時又堅持己見,脫口秀演員編劇就是要堅持一些所謂的脫口秀的原則,而導演們就是要從節目視角出發,去挑動這些原則。新的想法就在這些磨合的過程中產生。

節目第一,最終只要對節目好的,就是對的。

節目好了,大家的委屈爭吵才有意義,節目不好,我們只會一團和氣地死掉。

怎麼利用好脫口秀這個藝術門類的特點?怎麼把與你朝夕相處(而非與其他公司的導演朝夕相處)的編劇、演員的能量最大化?怎麼做出從沒有過的喜劇節目?怎麼營造出那種控制下的失控氛圍呢?這是要拜託各位在這個新興行業、在這家獨大卻弱的公司做導演,去天天琢磨的問題。

新一季的《吐槽大會》肯定要改版,不改版很多人都做不下去了。做節目第一條,自己得興奮。我們自己都做得不興奮,這節目也許還能看,但絕對不會成。

我已經邀請了說總來幫我們策劃,找新的有經驗的綜藝團隊,屆時相信有心的導演朋友們可以學到些新東西。

也拜託各位,在與外部團隊合作時,幫助他們理解什麼是脫口秀,脫口秀的一些忌諱、底線,需要通過你們讓他們提前知道。

他們很可能是真的不懂脫口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