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圓明園劫難

北京全城的百姓都在看皇帝的態度,大家已經作了逃跑的準備,正看紫禁城那邊是什麼反應。很快,紫禁城裡傳出消息說皇帝準備逃難,皇帝都逃了,老百姓幹嗎不逃呢?

大臣們一看這形勢,紛紛上奏,請求咸豐留下來,甚至要求他從圓明園移駕到皇宮,以此安定人心,鼓舞士氣。咸豐根本聽不進去,不過這時朝野上下都阻止他。

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咸豐的七弟奕譞聽說他要出逃,跑到咸豐面前痛哭流涕,請他不要逃跑,還求他讓自己帶兵跟敵人決一死戰。五弟奕誴握著奕譞的手說:「七弟說的沒錯,皇上,請三思啊!」這時,軍機大臣們在一旁跪地齊呼:「請皇上留下來。」

咸豐實在沒辦法,只好下令暫不親征,留守北京。僧格林沁這時也給咸豐發來一封奏摺:「如果奴才們真的完全抵擋不住了,皇上再『親征』吧,奴才相信那時肯定還是來得及的。」

僧格林沁也算是老將了,抵抗不可謂不用心,怎奈敵人武器太先進了。

9月22日,咸豐覺得再不走就來不及了。這天上午十點,咸豐一行人從圓明園後門出發,從後門逃走自然有些狼狽。咸豐走的時候一點也不從容,據說連生活必需品都沒有帶。在圓明園裡,咸豐只喝了幾碗小米粥,便與大家揮淚告別。

9月24日,英法聯軍佔領通州;9月26日,大軍開刀朝陽門外。咸豐在出發前,號召各路人馬進京勤王,但這些人到達北京,至少要一個月。

恭親王奕訢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留守北京,他希望英法聯軍能談判,化干戈為玉帛。奕訢手中有一個籌碼,這個籌碼便是英國領事巴夏禮。在開戰之前,清軍抓住了巴夏禮,把他關進了監獄。這時候,東西方文化又產生了誤解,奕訢把巴夏禮看成是人質,逼迫英法聯軍退兵。

英法聯軍讓他放了巴夏禮,才可以談判。奕訢錯誤地認為巴夏禮這個人非常重要,他不明白英國的制度,也不明白巴夏禮的職位,他只是根據中國的思維方式認定這個人肯定是個位高權重的人,否則英人不會對他這麼在乎。他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英國人在乎這個人性命不代表這個人就非常重要,事實上,巴夏禮雖然是個人才,但對於英國實是個無關緊要的人。

英國人逼得越緊,奕訢就越覺得這個人重要。法國人心想,那是你們的事,跟我們沒關係,總不能因為你們要人耽誤我們發財吧!這麼一想,法國人率先進入圓明園。

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劫難開始了。

圓明園又被稱為「萬園之園」,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蹟,集中國園林藝術之精華。今天我們只能看到它的殘章了,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當時還是個一般的園林,賜給了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後,把辦公的地方挪到圓明園,花費巨資擴建裝修。到乾隆時,圓明園才正式修繕完畢,佔地三百五十公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園林。在圓明園中,西洋風格的建築有十三公頃,佔全園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其餘為中國式園林。

圓明園不僅建築精美,更收藏有大量的文化瑰寶,所以又被稱為「萬園之園」。自雍正開始,清朝五代皇帝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圓明園渡過,這裡風景之美可想而知。

據說在一年前咸豐曾經做過一個夢,夢中一個白鬍子老者告訴咸豐,圓明園不久會遭遇大劫。老者是圓明園的土地神,他告訴咸豐連自己都保護不了這塊地方,所以請求辭去職務。夢裡,咸豐以為老者是嫌官職低,便承諾給他封高官。哪知老者飄然而去,再也找不到。

這個傳聞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後來人們確實發現土地神被賞了二品頂戴。

10月6日,法軍對圓明園進行了第一輪搶劫。這時,英軍還在和清軍交戰。10月8日,在英軍的威脅下,清廷官員釋放巴夏禮。10月10日,英法聯軍讓清軍交出安定門,奕訢只能照辦。此時,英法聯軍完全控制了北京城。

一位法國伯爵見證了這一切,這位伯爵是個貴族,所以難免有些高貴氣質,他似乎看不慣法軍對圓明園的強盜行為,如實地記錄了當時的場面:

我只是一個旁觀者,一個不抱任何偏見、卻也充滿好奇心的旁觀者,貪婪地欣賞著這一幕奇怪且令人難忘的情景:這一大群各種膚色、各式各樣的人,這一大幫地球上各式人種的代表,他們全都鬧哄哄地蜂擁而上,撲向這一堆無價之寶。他們用各種語言呼喊著,爭先恐後,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咒罵著,辱罵著,叫喊著,各自都帶走了自己的戰利品。初看起來真像是一個被人踏翻了的螞蟻窩,那些受驚了的勤快的黑色小動物帶著穀粒、蛹蟲、卵或口銜麥稈向四面八方逃去。一些士兵頭戴著皇后的紅漆箱;一些士兵半身纏滿織錦、絲綢;還有一些士兵把紅寶石、藍寶石和一塊塊水晶放在自己的口袋裡、襯衣里、帽子里,甚至胸口還掛著珍珠項鏈。再有一群人,他們手裡拿著各式各樣的座鐘和掛鐘,匆忙地離去。工兵們帶來他們的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然後取下鑲在上面的寶石……這一副情景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胡思亂想出來。

……

哦,我的天哪!

這位法國伯爵的文字可能有一點點裝逼,通篇都在表現自己與眾不同與高貴,跟這些強盜不是同一類人。但他畢竟如實地記錄了當時的場景,所以我們還得感謝他。

英軍顯得更有秩序,他們是分批去搶劫的,軍官先搶,然後再輪到士兵。據說這些老外還挺合作的,在分贓的時候他們表現得很文明,也就是說沒搶到或者搶少了的人不必擔心,大家根據寶物的價值公平分配,最珍貴的禮物留給英國女王和法國皇帝。

據說英法聯軍撤退時,載運贓物的車隊有幾里長。

這些強盜本來就是為了利益而來,他們進入圓明園搶劫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不搶倒讓人費解。問題是,搶完之後他們幹嗎要一把火燒掉呢?

這跟項羽、黃巢、張獻忠等人是一個德行,不能拿走的就燒掉。西方世界自詡文明國度,他們怎麼也會做出這種事情呢?

法軍統帥蒙托邦將軍說過這樣的話:「在我們歐洲,沒有任何東西能與這樣的豪華相比擬……這些稀世珍寶讓我眼花繚亂。」

法國海軍上尉巴呂說:「看到這座宮殿的時候,不論受過何種教育,也不論哪個年齡,還是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大家所產生的印象都是一樣的:壓根兒想不出有什麼東西可與之相比,絕對地震撼人心!確切地說,法國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頂不上這個圓明園。」

是不是因為這座園林太美了,戰爭又恰好激發了人靈魂的毀滅慾望,所以他們才燒毀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

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據說燒毀這場園林的原因是一起外交事故,原來僧格林沁抓住巴夏禮等人時,一共有39個英國人,但是後來清廷釋放的時候只有19個人,也就是說少了20個。這20個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抑鬱死的,還有可能是嚇死的,英國人卻認為他們全都是被虐待致死的。

為了報復清廷的「殘暴」,英軍決定以焚燒園林的方式報復,他們最開始打算燒毀紫禁城所有的皇宮。後來覺得這麼做可能有點過分,搞不好會惹怒整個中國人民,又或是導致軟弱的清政府下台,清政府下台後,一旦換上了強勢的政府,他們的利益就會受損。英國人還要求法國人一起焚燒圓明園,法國人沒那麼多憤怒,至少清廷沒有處死他們的俘虜,所以拒絕參加。

英國人在焚燒圓明園之前說出了他們的四點理由:

一、圓明園是俘虜們被虐待的地方,就是在那裡,我們的同胞被鎖鏈拷起來,殘酷的清政府不給他們吃喝。

二、如果我們不嚴懲清政府,英國就不會滿意。嚴懲,是英國人對人權遭到野蠻侵犯時所表示的憤恨。

三、如果我們只滿足於求和平、籤條約,然後撤軍,清政府就會以為他們可以不受懲處地抓捕和殺害我們的同胞,在這點上,我們有必要讓他們醒悟。

四、圓明園在皇帝心中極為重要,我們摧毀它只是針對清政府,而不是人民,因為只有清政府應該對這些野蠻罪行負責。

1860年10月18日,英軍統帥格蘭特派遣一個師的軍隊燒毀圓明園。京城上空煙霧瀰漫,它是一個象徵,象徵著歷史將會有一段長久的動蕩,象徵著幾千年來帝國的根基在動搖。這場來自海外的浩劫將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轉折點,它積極的意義在於把沉睡在專制制度里的人民驚醒。

曾經輝煌燦爛的圓明園,只留下一片廢墟。這片廢墟告訴我們的不只是落後就要挨打這個教科書中經常提及的道理,它還告訴我們要想強大必須變革,封建專制是落後的根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