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決定天國存亡的北伐與西征 也談談北伐

在寫太平天國歷史的時候,北伐是最關鍵的一環,根本不可能繞開,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北伐對於太平天國來說就像一個生死關口。北伐的失敗是導致太平天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的史學家認為太平天國在拿下南京之後,應該借著銳氣,一鼓作氣,全軍直搗北京。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時太平天國的鬥志正處於最高昂的時候,全部主力北上的話,極有可能拿下北京。

如何評價這個觀點呢?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個觀點並不是毫無道理的,當年吳三桂造反就因為在長江邊躊躇不前,誤了大事。太平天國如果傾巢出動,確實很有可能拿下北京。但是有幾個問題必須考慮到,首先這麼做風險是相當大的,南京一戰中就能看到八旗子弟在絕境中戰鬥力是非常強的。如果不能拿下北京,太平軍很可能就會走向崩潰的邊緣。其次,就算是拿下了京城又怎麼樣?太平天國能統一全國嗎?

有人覺得,連京城都拿下了,這天下自然是你的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黃巢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長安,最後還是兵敗被殺。李自成也打進了北京,最後還不是落得逃亡被殺的命運。對於太平天國來說,當時有兩大威脅,而且都是致命的威脅。一個是內部的矛盾,在南京尚且殺得你死我活,到了北京,權力更大,內訌只會更加激烈。第二個是地方上的力量,推翻了清政府不代表就建立了新政權,北洋軍閥的例子我們都看到了,洪秀全如果在北京當了皇帝,曾國藩、左宗棠這些人會同意嗎?

綜合各種因素考慮,我們認為攻克南京之後如果傾巢湧向京城是一個自取滅亡的決策。如果不信的話,我們看看當年朱洪武是怎麼做的,朱洪武拿下南京之後,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先後吃掉陳友諒和張士誠,經過了多年的積累和鞏固最後才決定北伐,趕走元朝統治者。

太平軍佔領南京後,向榮很快在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琦善在揚州建立江北大營,這兩人好比是蹲在天國門口的兩頭老虎。如果太平軍全力北伐,一定是腹背受敵,首尾難顧。

要搞清楚這次北伐絕不容易,這次北伐跟歷史上的其他北伐不太一樣,它奇怪的地方就在於北伐的兵力少得可憐,只有兩萬人。這就讓人費解了,讓兩萬人拿下京城,洪秀全和楊秀清雖然肚裡墨水很少,但也不至於蠢到這個地步。其中必有隱情。

定都南京兩個月後,太平天國高層發出了北伐和西征的命令,北伐軍由李開芳和林鳳祥率軍,主力部隊由兩萬廣西人組成。

朱元璋北伐時動用了二十多萬大軍,後來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前後也用兵十多萬,還是在武器不對等的情況下。洪楊用兩萬人北伐這是在鬧著玩嗎?北伐將領李開芳和林鳳祥雖然驍勇善戰,但北伐事關重大,理應派上韋昌輝或是石達開這樣的人當元帥才對啊!太平天國這次北伐確實給人留下了太多的疑惑。

為了解開這些謎底,我們還得從清朝的軍事體制入手。在寫清朝歷史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清朝的兵力非常分散,總是幾千人、幾百人一調,最多也就幾萬,從來沒有一次性調動十萬大軍的,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見的。這首先說明了清朝的兵力比較少,國家的常備軍不超過八十萬,其中綠營六十萬,八旗兵二十萬。實際數目更小,因為各營都有缺員的情況。

讀者一定很好奇,到清朝時中國已經有四億人口,組建一支兩百萬的大軍完全沒問題,為什麼兵這麼少呢?這還得從清朝政權說起,清朝是外族政權入主中原,八旗兵不是很多,他們能放心軍隊里全是漢人嗎?所以,清朝皇帝在政治和軍事上最講究控制和平衡,讓下面互相牽制,從而維護統治的穩定。

太平天國軍隊爆發後,清朝真正能調動的軍隊不過四十萬。這四十萬能夠作戰的軍隊還分散在全國各地,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清廷調兵幾百人上千人,這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可想像的。

鴉片戰爭時,西洋軍隊幾千上萬人在神州大地橫行無阻,很多人都嘲笑清廷的軟弱。其實,他們也有難處,首先是兵少,其次又分散。真正跟洋人作戰的部隊也多不到哪裡去,通常也就是一兩萬人,有時候洋人的軍隊還更多一些。

清朝軍事制度深深地打上了外族政權的烙印,由於滿族人口少,他們必須控制漢人軍隊的數量,從而導致軍隊整體規模較小。由於是外族入侵後建立的政權,他們隨時擔心各地出現起義,又將這些少得可憐的軍隊分駐到全國各地,如果出現會黨起義立時彈壓。而且各地的駐兵都是互不統屬的,目的也是為了互相牽制,防止這些軍隊聯合,操於一人之手,對清廷構成威脅。這也是曾國藩解散湘軍的原因,他不解散的話遲早要跟清廷干仗。

幾百人、上千人的小軍團分駐在全國各地,而且這些小軍團的頭目互相不節制,這固然不會對清廷構成威脅,但對於鎮壓太平天國這樣大規模的起義也很不利。太平天國動輒幾萬人,如果有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可以輕鬆將清軍的小軍團一一殲滅。因為清軍不夠,各地才組織鄉勇,正是這些鄉勇的存在遏制住了太平軍的步伐。

寫到這裡,我們多少理解楊秀清為何安排兩萬人北伐了。首先李開芳和林鳳祥都是優秀的將領(雖然不是帥才),而且兩人互補,一個有勇,一個有謀,如果他們指揮得好的話,未嘗不能成功。北伐軍後來被勝保和僧格林沁兩個軍團打敗。其實這兩個軍團加起來也不過四萬人,兩萬人打敗四萬人並不是什麼天大的難事。

八旗軍總共有近二十萬,其中兩萬在南京之戰中全軍覆沒,還剩下十八萬。如果滅掉勝保和僧格林沁的軍團還有十四萬,一般認為清廷不會把這十四萬人全部押注,這些人可能是負責保護愛新覺羅家族北逃的。清廷會不會這麼做不知道,但楊秀清很可能是這樣想的。

所以他派出兩萬人,這兩萬人全都是精兵,都是從革命根據地廣西發展起來的。當年太平軍幾千人衝破賽尚阿四萬人的封鎖,一路攻破南京,形成百萬之眾。楊秀清有理由相信這種事情也可以出現在李開芳、林鳳祥身上,如果一開始就給李開芳、林鳳祥十萬大軍,楊秀清自己也不放心啊!他也擔心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擔心李開芳、林鳳祥攻破北京後擁兵自重。

楊秀清顯然也算上北伐途中有大量的捻軍和天地會等組織,如果李開芳處理得當,大軍抵達北京時未嘗不會有幾十萬人之眾。從歷史上看,北伐所以失敗,更多的還是指揮上的失敗、戰術上的失敗。

而且,拿出兩萬的軍隊對於太平天國來說不是一筆很大的賭注。楊秀清顯然是抱著不成也罷能成更好的心態。他並沒有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這場戰役,如果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壓在這場戰役上,很可能會親自指揮這場北伐戰爭。北伐的真正目的可能是為了牽制清軍,從而為西征緩解壓力,西徵才是主力。

從後來的歷史看,也確實是這樣的,韋昌輝、石達開、羅大綱、曾天養、胡以晃等重量級人物都參加了西征。為什麼西征這麼重要呢?因為西征的目的是打下半壁江山,控制東南富庶地帶,給清廷來個釜底抽薪,如果控制了整個南方,那麼清廷就沒幾天可折騰了。

總體上說,楊秀清這個戰略還是非常不錯的,只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外敵還沒有滅,內部的爭鬥就已開始,第一個送命的恰恰是他自己。

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思路,假設太平軍將全部主力部隊用來北伐,會出現什麼結果?一方面清廷很可能被推翻,但各地的清軍很可能偷襲南京,重新佔領南京。到時候天國真正擁有的不過是北京一座孤城,佔據北京後,接下來就是消滅各地的督撫了。在這個階段,各地會黨很可能不但不幫忙,還會搗亂,也在圖謀江山。

曾國藩和左宗棠這些人有經世之才,沒了清廷的約束,他們的發展會更加迅猛。如果曾國藩和左宗棠打出擁護清廷王室的旗號,將有大量的軍隊和鄉勇彙集在他們的旗下,洪秀全打不過曾國藩,楊秀清也干不過左宗棠。估計,清廷玩完,天國也玩完。湖南人會早一百多年打下江山。

所以說,楊秀清偏師北伐主力西征是深謀遠慮之後作出的決策,無奈洪秀全比楊秀清更深謀遠慮,直接把他幹掉了。楊秀清不想為曾、左等人作嫁衣裳,洪秀全也不想為楊秀清作嫁衣裳,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北伐軍只動用了兩萬人,西征軍有六萬,這是兩次非常大的軍事行動。後來的一些歷史學家大多認為太平軍可能並不像史料記載的那樣有六十萬精兵,否則不會出動這麼少的兵力。歷史學家孟森卻堅信太平軍定都南京後有六十萬精兵,因為後來的事實很明顯,天京之變後,陳玉成李秀成帶兵動輒幾十萬,有時高達上百萬,怎麼會沒有兵呢?

只不過在楊秀清在的時候,非常注重質量,他死了以後,高層更加註重數量。楊秀清一般是不會把新兵派上戰場的,新兵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派上戰場。

楊秀清的這種軍事思想無疑是正確的,兵貴精不貴多,用精兵可以以少勝多,這也是太平天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