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2月1日。1922年的今天,溥儀在北京紫禁城舉行大婚儀式;1927年的同一天,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結婚典禮。今天還是我最崇敬的知識分子導演伍迪·艾倫的生日。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

因為我是文藝工作者,所以王侯將相且放一邊,咱們先講講導演伍迪·艾倫。伍迪是我以及大量的文藝青年最崇敬的知識分子型導演,他屬於紐約派導演。紐約派導演在美國有特別獨特的地位,他們多年以來一直鄙視好萊塢,也看不起什麼奧斯卡獎,但很多人後來又會以特別高的價錢去跟好萊塢合作。像著名的伍迪·艾倫導演、李安導演、大衛·林奇導演,以及以前的馬丁·斯科塞斯導演,都是紐約學派的大導演,他們在鄙視了好萊塢多年之後,又先後都去跟好萊塢合作。馬丁·斯科塞斯後來還成了好萊塢重量級大導演,得了無數的奧斯卡獎;李安導演在跟好萊塢合作以後也得了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伍迪導演到七十歲才開始跟好萊塢合作,他最近拍的幾部電影,像什麼《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羅那》《愛在羅馬》等,都是跟好萊塢合作的。

在美國,20世紀70年代是激烈的革命年代,以紐約派為首的左派知識分子是極度鄙視好萊塢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好萊塢也開始拍一些更有思想、更有建樹的電影。當然紐約派導演也需要更多的錢,因為後來的電影製作花銷越來越多,於是也就導致了雙方的融合。當然我覺得導致這種融合的更重要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那些大明星在拍了大量的好萊塢商業電影以後也開始覺得煩了,怎麼老是拍那種打打殺殺、不深刻的、給小屁孩兒看的電影?那咱們去紐約,找紐約大導演拍幾部深刻一些的電影吧,不賺錢也行。總之,這些原因加在一起,大家慢慢地開始融合,現在的美國電影已經很難再嚴格區分成紐約學派電影和好萊塢電影,但在之前那可是涇渭分明的。

伍迪·艾倫當年還專門拍過諷刺好萊塢的電影,其中有一部叫作《好萊塢式結局》。伍迪之前拍的大部分電影都是自己親自出演,直到最近的幾部不再自己演,因為覺得自己歲數大了才不演了。在《好萊塢式結局》中伍迪·艾倫飾演了一個失明的好萊塢導演,他就是想諷刺好萊塢其實是工業化、流程化的模式,一個失明的導演根本什麼都看不見,然後還在那兒拍電影,就因為他有名。這個失明的好萊塢導演有一個中國攝影,所以他需要一個翻譯,那個翻譯負責他和攝影之間交流,每次一演完他就問那翻譯演得怎麼樣,翻譯還要去告訴攝影怎麼拍。其實電影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好萊塢電影根本不需要導演去拍。就靠一翻譯就能拍,他就是這麼諷刺好萊塢的。現實中,伍迪·艾倫也確實用過一個中國攝影,這個中國攝影叫趙非,他和伍迪合作了很長時間,後來趙非回到國內,成為中國頂樑柱式的大攝影。除了《好萊塢式結局》,伍迪還拍了《子彈橫飛百老匯》等,這些都是諷刺好萊塢電影的。

伍迪·艾倫本人是猶太人,他自己寫過很多非常典型的左派知識分子的書,諷刺美國的各種各樣的制度,其中有一本叫《門薩的娼妓》,這本書大家應該買來看看。門薩是最受美國所謂的上流社會追捧的一個俱樂部,門薩俱樂部就相當於高智商俱樂部,要想進門薩首先得通過智商測驗。那些進了門薩俱樂部的人會一天到晚地把門薩掛在嘴邊,開口閉口都是門薩怎麼樣怎麼樣,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與眾不同。伍迪·艾倫就專門寫了一部小說《門薩的娼妓》,來諷刺這些東西。

伍迪·艾倫多才多藝,他不光能拍電影、演電影、寫小說,他還能表演舞台藝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喜劇演員。他早年在紐約,一會兒在舞台上說單口相聲,一會兒又吹薩克斯,很有意思。我之前在講鮑勃·迪倫的時候說過,鮑勃·迪倫剛到紐約的時候在酒吧演出,他曾經換過好幾個酒吧,伍迪·艾倫就曾經和鮑勃·迪倫同在一家酒吧演出,上半場是鮑勃·迪倫彈琴、唱歌,下半場是伍迪·艾倫說相聲,當時這兩位大師還都沒有成名。這家酒吧簡直太厲害了,兩個大師上、下半場輪流出場。一直到現在伍迪還不定期地在紐約的酒吧里吹薩克斯,就是因為他喜歡演奏,七十多歲了,有時候還會跑到酒吧里去過把癮。應該說只有大師的年代才能誕生這樣的人才吧,在今天這樣的年代,窮盡一生去干一件事兒都不一定幹得好,像伍迪這樣多才多藝、在每個領域都非常出色的人是非常少的。

伍迪是作品最多的美國導演之一,他的每一部電影的票房和DVD銷量都非常穩定,原因就是那些伍迪迷,只要是伍迪的戲每部都看。而不喜歡伍迪的那些人就覺得像伍迪這樣的紐約知識分子的那一套東西,會弄出各種隱喻,看不懂,也就根本不看。美國的左派知識分子都非常清高,看不起那些庸庸碌碌的人,覺得大部分人都是為了錢,為了蠅營狗苟的生活在奔忙,所以他們到處諷刺這諷刺那,諷刺資本主義。而伍迪在七十歲以後,明顯就變成了那種俯視眾生的左派知識分子。最近幾年我明顯地感覺到伍迪的創作風格變得柔和了,尤其是他近幾年在歐洲拍的幾部電影,像《午夜巴黎》等,表現的就是對歐洲當年那些大知識分子的崇敬,感覺人一下子就柔和了很多。

溥儀在紫禁城舉行大婚

1922年的今天,溥儀在紫禁城舉行大婚儀式。稍微跟大家說一下前因後果,清帝溥儀是和平退位的,不是通過革命下台的,民國政府對清帝、清室有優待,每年劃撥四百萬大洋,然後這幫人還住在紫禁城裡。這樣做的法理基礎就是把退位的清帝當作外國皇帝常駐北京來優待,這在當時是非常高的政治智慧,在其他國家也沒有出現過,因為其他國家很少出現皇帝不是本族人的情況。具體而言,紫禁城內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已歸民國政府所有,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仍由溥儀他們居住。至於紫禁城內由歷代帝王所收藏的那些奇珍異寶,民國政府也都沒有動,還暫時都算是皇家的。其實這些寶貝也都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那不管了,先暫時在那兒擱著。實際上我覺得民國政府的考慮是對的,因為花這點兒錢和平過渡總比戰爭要好,一打起仗來那就得花真金白銀,戰爭的成本是極高的。

所以當時溥儀就一直就在紫禁城裡待著,1922年的今天,溥儀在紫禁城裡還舉行了大婚儀式。溥儀舉行的是那種傳統的「皇家婚禮」,但是沒有留下來任何影像資料,所以咱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樣的,但一定是那種很保守很保守的皇家婚禮。當然幸虧他在這一年結的婚,如果再晚兩年他的婚禮也不可能在紫禁城辦了,因為到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後,鹿鍾麟就跑到紫禁城裡把溥儀給轟出去了。後來溥儀還到天津去當過義工,再後來又跑到偽滿洲國,這就不多講了。

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婚禮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婚禮,但迄今為止還存在爭論的是,這個婚禮究竟是在大華飯店還是在理查飯店舉行的。我覺得這件事兒也很有意思,咱們這麼多人考據歷史,就連先秦那時候的事情都能考據出來,但是不到一百年前的事情,這個婚禮到底是在哪個飯店舉行的也沒考據出來,反正這兩個飯店都說是在自己那兒舉行的。當時婚禮留下的影像資料是一個完全西式的婚禮,據說其實後半段還有中式婚禮,但是中式婚禮並沒有被拍下來。

在1927年那個時候,舉行西式婚禮的還不是很多,蔣介石穿上了西裝,宋美齡穿上了白色婚紗,這也使白色婚紗開始風靡中國。大家今天看到蔣介石留下來的絕大多數照片不是穿軍裝的,就是穿長袍馬褂或者是其他中式衣服的,很少見蔣介石穿西裝。而宋美齡幾乎就是一美國人,中文說得遠遠沒有英文好,她們姐幾個寫信都是拿英文寫,因為全是美國名校畢業的。蔣介石跟這位信基督教的洋范兒大小姐結婚,就完全採取了西式婚禮。當時宋美齡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宋美齡身著白色婚紗,由她的大哥宋子文挽著走出來,蔣介石身著西裝,雙方交換戒指等,舉行了一系列的儀式。

當時蔣介石為了和宋美齡在一起,還把他的前妻陳潔如給拋棄了,他對外宣稱自己和陳潔如並沒有結婚,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據桂系的一位大佬李宗仁回憶,李宗仁當年和蔣介石互相拜把子的時候,有一個儀式叫金蘭換帖,換帖的時候一定要把夫妻兩人的名字都寫上去,蔣介石換給李宗仁的帖子上就寫著「妻陳潔如」。那個年代很多人在農村都有妻子,蔣介石實際上在農村還有另一房妻室,就是蔣經國的母親毛氏,但那個時候蔣介石已經顧不了這麼多了。新時代來了嘛,不管是誰,知識分子也好,軍人也好,大家紛紛都要跟上時代,所以蔣介石就又娶了一個洋大小姐,舉辦了西式婚禮,我覺得這個挺有意思。

今天中國的婚禮已經完全中西合璧了,婚慶公司自己創造了一種婚禮,你要穿婚紗,也要交換戒指,也有咬蘋果的儀式,然後還要做各種各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