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1月24日。在1859年的這一天,達爾文的名著《物種起源》出版;1887年的這一天,德國「二戰」中的名將馮·曼施坦因出生;2004年的這一天,香港大才子黃霑去世。
《物種起源》出版
首先說說這個《物種起源》,1859年的今天,達爾文的名著《物種起源》出版。《物種起源》可以說是風靡全球,全世界所有的學校都要教這個東西,達爾文也是享譽世界,如果按全世界科學家的知名度排名,他至少排在前三名。但是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到今天為止,大家主要還是稱達爾文為博物學家,好像不怎麼稱他為生物學家或者哲學家之類的,為什麼稱他為博物學家呢?我覺得這就是說他知道的很多,他看到的東西也很多,他也確實「行過萬里路,讀過萬卷書」。
關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現在越來越多地受到各種各樣的質疑,有各種各樣的證據可以反駁進化論。大家知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一樣,在社會科學中,如果我有一個理論,你可以舉幾個反例反駁我,沒問題,因為這社會上什麼人都有,總有點兒怪人,你要是一個反例都不讓舉,那社會科學就沒法研究了,基本上有七成符合,這個社會科學的理論就成立了。而自然科學不是這樣,自然科學的理論是窮舉證明,一個反例都不能有,比如說萬有引力定律,你要是能給我舉出一個反例來,說有一棵樹上的梨,它不往樹下掉,直接就往天上走,那這個萬有引力定律就不成立,就被推翻了。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曾經開過一個玩笑來反駁進化論。我說:「按照進化論的說法——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那麼當森林減少的時候,猴子當中最強的、最牛的和最厲害的會留下來,而那些特傻的、特弱的猴子就被淘汰出去了。那淘汰出去的猴子怎麼辦呢?這些猴子就來到了平地上,到了平地上怎麼辦?那就被迫直立行走,成了人。然後人再去把之前森林裡那個特牛、特厲害的猴子給抓起來,把它們關在動物園裡看著玩。所以你看動物園的猴子為什麼脾氣特別大,因為它們看出來了,你們人不就是當初那群被我們轟出森林的那些傻猴子、弱猴子嗎,怎麼你們倒進化成人了?」這就是我認為的進化論的悖論,當然我這是逗大家樂啊,逗著玩。
但是進化論確實有很多斷點,有很多明顯的證據證明進化論是有問題的。比如達爾文曾經提出一個中間物種的理論來證明他的這個進化論是連貫的,比如說鴨嘴獸從卵生的變成胎生的,卵生的鴨嘴獸是不吃奶的,變成胎生以後就要吃奶了,但有一種鴨嘴獸雖然是卵生的,孵出的小鴨嘴獸要吃奶,這就是鴨嘴獸的中間物種。達爾文就通過找出一些中間物種來證明他的這個物種起源,證明這個進化論是連貫的。但是缺乏證據的物種也有很多,比如說從不開花植物到開花植物之間,就缺少這樣一類中間物種,證明物種的進化是連續的。而且關於人到底是不是猩猩變來的也存在很多爭議,到現在其實我也不認為人是猩猩變來的,當然很多人也不這麼認為。所以達爾文的這個理論應該說提供了一種思維的方法,但它到底是不是科學,我認為非常值得商榷,尤其是近些年來,反駁的聲音、批判的聲音越來越多。達爾文的理論後來還延伸到社會科學領域,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不過這不是達爾文發明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簡單來說就是把人當動物看了,說這個社會也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但是這樣一套理論,已經完全過時了,人類今天無論如何,追求平等是第一位的。
達爾文晚年寫的最後一本書也很有意思,是關於蚯蚓的,這本書叫《腐殖土的產生與蚯蚓的作用》(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uld Through the A of Worms),寫於1881年,對數量生態學做了開創性的研究。之前大家普遍認為蚯蚓是個害蟲,蚯蚓把土地都弄壞了,把樹根都弄鬆了,達爾文用了各種各樣的證據來證明蚯蚓不是害蟲,而是益蟲。他證明就是因為蚯蚓的作用使美洲的土地變得肥沃,尤其是蚯蚓的糞便,蚯蚓起到了不斷翻鬆土地而且施肥的效果。我覺得這西方人確實很有意思,就是這麼一條蚯蚓也能寫出一部著作。其中很有意思的就是寫到很多物種原來美洲大陸都沒有,大家看到很多印第安人騎馬,以前美洲大陸並沒有馬,那是後來歐洲人把馬引進到美洲的,美洲大陸以前也沒有牛也沒有羊,蚯蚓也沒有。那蚯蚓是怎麼傳到美洲的呢?很有意思,在世界歷史中有一個觀點叫作「哥倫布大交換」(bian Exge),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按照這個理論,哥倫布最大的貢獻不是發現了美洲,因為其實早有人發現過美洲,美洲大陸上本來就有人居住,好幾百萬人住在那塊大陸上,憑什麼說是你發現了美洲。他最大的貢獻是把這個世界上各大陸之間互相隔絕的、完全不同的生物體系,進行了大規模的交換。歐洲大量的牛、羊、馬、蚯蚓都跑到美洲去了,當然歐洲的病毒和細菌也跑到美洲去了,這也導致美洲一年之內有大批的人死亡,其中90%都不是因為被殺,而是因為美洲人對這些病毒、細菌等實在沒有免疫力。其中達爾文寫到,蚯蚓來到美洲之後,大量地繁殖,這也成為美洲土地肥沃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說物種交換以及整個生態的交換,實際上對整個人類的歷史起到了更大的決定性作用。
香港大才子黃霑
下面來說一下霑叔,2004年的這一天,香港大才子黃霑去世。黃霑是每一個音樂人都非常敬仰的,是音樂行業的前輩,他寫的那些膾炙人口的歌曲至今傳唱不衰。黃霑所處的年代,是粵語歌曲的光輝歲月。我記得那時候在上海,每一個人都會唱粵語歌,不像現在大陸很多年輕人都不大知道粵語歌曲這個東西。在粵語歌曲的巔峰時代有幾位著名的歌手,黃霑就是其中之一,他寫出了當時全中國最流行的粵語歌曲,像「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這是《上海灘》的主題歌,還有《滄海一聲笑》,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粵語歌曲,這都是霑叔的作品。
黃霑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人,在那個年代,香港娛樂業蓬勃發展,僅次於好萊塢,排名世界第二。那時候幾乎人人都是多面手,差不多每個演員都會唱歌,每個歌手都會演戲,甚至能再去導兩部戲、開個電影公司等。黃霑也不例外。當時香港有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黃霑、蔡瀾,其中黃霑當過主持人,又是笑星,又是演員,還會填詞、作曲等,什麼都干。黃霑和香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作家林燕妮談戀愛的時候,他們倆還成立過一個廣告公司,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是「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這就是黃霑的廣告作品。
黃霑大才子最後是因為抽煙抽得太厲害,得了肺癌,不幸在2004年的這一天去世了。我迄今猶記黃霑的盛大葬禮,大家都去紀念霑叔。
在香港被稱為「叔」,那是香港人對你最大的尊重。之前我們講邵逸夫的時候,就說到邵逸夫在香港被稱為「六叔」,一提到「六叔」,大家都非常敬仰。一提到霑叔,人們也是非常敬仰,黃霑所處的那個光芒萬丈的粵語文化年代,粵語電影、粵語歌曲,粵語的一切一切影響全中國的那個時代,也是永遠值得紀念的。
德國「二戰」名將馮·曼施坦因
最後來說一說德國「二戰」中的名將曼施坦因元帥,1887年的這一天,馮·曼施坦因出生。德國「二戰」中有著名的三大將領,就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這三大名將也應該算是「二戰」中最主要的陸軍名將。德國在「二戰」中雖然不是正義的,但是打仗確實很厲害,我覺得在這三位名將當中,如果論統帥的才能,應該是曼施坦因排第一。古德里安最大的貢獻實際上是對軍事理論的貢獻,他提出了閃電戰,而且提出了一整套閃電戰理論,包括如何利用坦克兵、裝甲兵等,但在真正的戰爭實踐當中,古德里安並沒有獨當一面,也沒有打出很多漂亮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形勢逆轉以後,古德里安又失勢了,不受寵,所以沒有機會來表現他在逆境中間如何獨當一面。還有隆美爾,通常大家都認為隆美爾並不是那種大帥才,而只是個將才,指揮一個師、一個軍最好,但是作為獨當一面的戰略家還是差了一點兒。
相比之下曼施坦因則比較全面,他既在戰術上指揮過十分漂亮的硬仗巧仗,又在戰略上制定過非常傑出的作戰方案。曼施坦因有點兒像蘇軍的朱可夫將軍,就是哪兒的仗難打就上哪兒,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有以下兩大戰績,都載入了「二戰」的史冊。一是在1940年的法蘭西戰役中,曼施坦因制訂了一個大膽而又兇猛的計畫。先佯攻比利時,把英法聯軍吸引過去,再讓德軍主力越過防守最薄弱的阿登山區,實施致命的中間突破。這一出人意料的兇猛打擊,不僅一舉突破了法軍的防線,還抄了英法聯軍的後路,從而迫使英軍不得不從敦刻爾克狼狽撤退,而法軍則不得不舉著白旗投降。如果說由曼施坦因制訂的作戰計畫使號稱世界第一陸戰強國的法蘭西迅速戰敗投降,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