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1月11日。今天是「光棍節」,大家節日快樂!1924年的這一天,中山大學創立;1918年的這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中山大學創立

1924年的這一天,中山大學正式創立。今天大家都知道「中山大學」是廣東大名校,也是南方最大的名校之一,但實際上在民國時期,一共成立了五所「中山大學」,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民國時期的這些名校。我們先來看看中國的大學在創辦過程中所經歷的那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清末時期。清末的時候國門剛剛打開,當時建了國立京師大學堂,以及北洋大學和南洋公學,相當於「一文兩工」。京師大學堂就是現在的北大,北洋大學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學,南洋公學就是現在的上海交大,號稱中國的「麻省理工」。當時就覺得要富國強兵,首先是要學科技,所以最開始建立了很多船政學堂、水師學堂,多是側重科技的。

第二個階段就是北洋政府時期。當時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國的六個大學區建了「六大高師」,也就是國立六大高等師範學校,這「六大高師」奠定了後來各地大名校的基礎。最有名的就是南京高師,南京高師曾經獨領風騷,後來改名為東南大學,再後來叫中央大學,現在叫南京大學,成為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此外,還有廣東高師,就是我們今天的中山大學的前身,武昌高師就是武漢大學的前身,瀋陽高師是東北大學的前身,成都高師是四川大學的前身,北京高師則是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所以在北洋政府的「六大高師」時代,基本上已經奠定了中國大學的格局。當然在這當中還建起來一個清華大學,這是我的母校,清華是拿美國人退還的庚子賠款建起來的,它跟國立的這些大學背景不一樣。

第三個階段就是國民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成立以後也要在教育上有所作為,於是在中國成立了五所「中山大學」,一個就是現在廣東的這個中山大學,由原來的廣東高師變成了廣東的中山大學;另一個就是剛才說的南京高師,變成了另一所中山大學;武昌高師也變成了一所中山大學;然後在浙江新建了一所學校,把浙江的一些大學、學院合併,變成了又一所中山大學;接著把河南的那些學院並起來,也成立了一所中山大學。這些中山大學分別稱為「第一中大」「第二中大」「第三中大」「第四中大」「第五中大」。這五所「中山大學」是當時國民政府所力推的五大名校。後來這些大學又改回了原來的名字,只留下了廣東的一所中山大學。在這個階段,浙江的這所中山大學在竺可楨擔任校長後開始崛起,成為當時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它就是後來的浙江大學。那時候中國幾所最好的大學可以說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先是北大,然後是南京高師(後來的南京大學),然後就是清華崛起,之後浙大崛起,浙大崛起的時候號稱「東方劍橋」。上海交大是中國最好的工科大學之一,但是始終沒有成長為中國獨領風騷、執牛耳的大名校,就是因為交大的文科不夠強。我說的這幾所大學都是文理工綜合全面的大學,而且成長為中國大名校。

那個時代可謂風起雲湧,剛剛打開國門,各個大學都在競爭,你追我趕。不像今天,今天一看這大學排行榜都煩死了,每年基本上就那樣,前十名基本上就沒變過。當年在大學初創階段的時候,大批熱愛祖國的留學生回到國內,這幾大名校的校長,包括北大的校長蔡元培、清華的校長梅貽琦、浙大的校長竺可楨,都是優秀的海歸,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辦學思想,大家互相競爭。那時候教授的流動性非常大,我要列一表的話大家看了得樂壞了,當時一個教授至少在四個大學教過書,一會兒這個學校請你,一會兒又跑那個學校去了。光魯迅先生就曾在好多個大學教過書,他還跑到私立大學廈大教過書,也在中山大學教過書。到今天,實際上還是當時奠定的大名校的格局,就是北大、清華、浙大、武大、中山大學、上海交大等。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們又建立了幾所名校,比如說人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但是基本上沒有影響到當時建立的整個大學的格局。

在這兒再跟大家分享一點兒關於民國時期大學學費的事兒,當時所有的國立大學的學費,從國立京師大學堂開始,一律一學期十塊。大家知道1930年的時候,上海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差不多是二十一二塊的樣子,所以那時候國立大學的學費是非常低廉的。清華大學的學費也是十塊,其實清華一開始是不收學費的,它是美國拿庚子賠款建的,不但不收錢,還發錢,飯菜還特別好,每頓飯四葷四素,後來清華大學也跟別的國立大學一樣,開始一學期收十塊錢,一年二十塊。所以當時上海一個普通工人工作一個月,就夠一個孩子在中國最好的國立大學讀一年書了。

當時中國整個高等教育格局是國立大學和教會大學旗鼓相當,像很多名校,包括北京的燕京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等都是教會學校,這些教會學校大部分都是美國人辦的。還有,當時幾乎所有的醫學院也都是美資辦的,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協和醫學院、華西醫學院等,這些也都是教會學校。教會學校的學費平均是一學期八十塊,一年一百六十塊,這一下比國立大學貴了八倍。其實教會大學一開始是為窮人辦的,但是因為學費貴,最後變成了全是官宦子弟、有錢人的「富二代」去上。在教會大學和國立大學之外,就是私立大學。中國的私立大學在那個時候是不夠級別的,是比較弱的,但還是有幾所大名校,但不太多,比如說北方的南開大學,就是張伯苓先生奮鬥了那麼多年,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來的。南方比較著名的有愛國華僑陳嘉庚建的廈門大學,還有上海的復旦大學。私立大學的學費差不多是四十塊一學期,平均八十塊一年。所以這私立大學的學費是介於國立大學和教會大學之間的。

當時的學生畢業以後的工資是怎麼樣的呢?如果是一般的國立大學畢業,那畢業以後一個月就能拿五十塊大洋,我剛才說了上海工人的平均工資是二十一二塊,國立大學一畢業就五十塊,如果你是名校畢業,像剛才說的「六大高師」,或者是「五大中山大學」,或者北大、清華等這樣的名校,就能拿八十。也就是說畢業以後,第一個月工資如果是八十塊的話,那就把我上國立大學四年的學費全掙回來了,你幹上幾年,如果做得不錯,在銀行做個職員能掙到一百到兩百大洋,副教授三百五起,這些一級教授、海歸、大師一個月五六百都非常常見。所以當時大學的學費、人們的工資以及大學畢業生一個月的收入,基本上就是這個水平,當然了,這個我們不能和現在來比,因為當時讀大學的人非常少,今天不一樣,今天大家都能去讀大學。那個時候讀大學的人是極少極少的,因為一共就那麼幾所學校,學校的規模也不是很大,一年如果能畢業幾百個學生,那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大學了,所以完全不能和現在去比。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8年的這一天,「一戰」結束。「一戰」是到那個時候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其死傷的人數也遠遠超過冷兵器時期。這也使整個人類開始反思,我們從「工業革命」開始,有了飛機、大炮、坦克,有了這麼多的火器之後,居然是用來互相廝殺,而且是在當時號稱全世界最文明的地區——歐洲。那時候全世界都在學歐洲,日本人在忙著「脫亞入歐」,結果歐洲各國人民操起武器,互相大開殺戒,幾百萬人付出了生命。「一戰」以後不管是法國,還是德國,差不多都是每三個年輕人里死一個、瘸一個,就剩下了一個完整的,女的都找不著老公。大家就開始反思:「我們人類這種生物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一戰」後掀起了巨大的藝術高潮,其實就是因為人類在反思。「一戰」的結束跟「二戰」還不一樣,「二戰」是德意日法西斯被徹底打敗了,而「一戰」是直接就在前線停戰了,並沒打到德國本土去,更談不上佔領柏林了。

「一戰」結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革命」。當時那些重要的參戰國家先後爆發了革命,1917年俄國先革命了,退出了戰爭。「革命」是傳染的,尤其在那個時代,人們開始對自己懷疑,對政府懷疑:為什麼要打這樣無意義的戰爭,血流成河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替皇帝賣命?這還不像「二戰」的時候,還可以說是為了反法西斯,那個時候為什麼要打仗呢?大家並不知道。所以各國的人民,尤其在年輕人中間,迅速蔓延起一股厭惡戰爭反對戰爭的「革命」風潮。俄國革命以後,緊接著就是1918年11月3日爆發的德國革命。當時停在基爾港、幾乎跟英國皇家海軍一樣強大的德國大艦隊起義了,水兵們降下德國國旗,升起了紅旗,開始革命了。然後在整個前線,在年輕的士兵當中,革命思想迅速蔓延,而且大家都目睹了戰爭的慘烈,經常一天能打死六七萬人,一場戰役雙方死一百萬人,各國都不想再打下去,最後「一戰」就在這一天正式結束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