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1月9日。1867年的這一天,日本德川幕府正式宣布還政天皇;1938年的這一天,納粹德國發動了抓捕猶太人的「水晶之夜」計畫;1945年的這一天,北京的建國門、復興門正式得名;1949年的這一天,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兩航起義」。

日本德川幕府還政日本天皇

首先說一下1867年的今天,日本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時代結束,這一天,德川幕府正式宣布將大政奉還給天皇。我看那個時代的日本歷史,總覺得日本在那段時間突然間特別幸運。當時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是被西方列強的洋槍洋炮打開了國門,中國遭遇的是鴉片戰爭,日本是黑船事件,兩國也都被迫簽訂了屈辱的不平等條約、開放通商等,然後都開始奮發圖強,準備翻身。大家知道,改革會觸動當權者的既得利益,而既得利益者通常就是單一的中央集權政府,他們都不願意改革,不願意觸動自己的利益,也就是弄點兒各種各樣的小動作,「改革不改腿,治標不治本」,所以改革起來實在是特別艱難。這個時候日本長期以來形成的「雙頭政治」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雙頭政治」是指日本的幕府和天皇。在京都有一個天皇,天皇其實並沒什麼實權,但日本人民還是很信任他,也沒有人去顛覆他。日本一直以來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中間沒有改朝換代過。而日本的幕府卻是來回來去改了好幾個,最後當權的是德川幕府或者叫江戶幕府,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

德川幕府在位了兩百多年,但是也沒有廢掉天皇,後來日本不斷地衰落,大家就開始怪罪幕府,說你看你德川家到底怎麼回事兒,現在弄得是喪權辱國,那怎麼辦呢?於是決定把天皇接回來,咱們好好改革。日本當時正好又趕上湧現出來一批開國先賢,這一批人馬上就說我們擁護天皇,我們要廢除幕府,還政天皇。而中國不是,中國當時也在不斷地衰落,但沒人說你看你這清政府怎麼回事兒,沒人去指責這清政府,沒人去說你不行,你讓開,我來。其實當時在中國,也湧現了一大批能人,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但是他們這些人沒辦法,還得聽皇上的,聽慈禧太后的。日本當時還有一大批藩王,因為日本長期處於割據狀態,雖然他們表面上都聽幕府的,但實際上像西南很多藩都很強,比如薩摩藩、長州藩、肥前藩等,這些大藩馬上倒向天皇,說我們擁護天皇。德川幕府在這種情況下,相當於是被迫將大政奉還,但後來還是發生過反覆,幾個大藩又一塊兒去打德川幕府,終於把德川家的江戶時代給徹底結束了。

日本從此變成了一個全新的日本,明治天皇從京都來到了東京,之後明治天皇開始銳意改革。天皇的優勢就在於他沒有歷史包袱,以前的錯都是德川家的錯,他不用下罪己詔,承認錯誤,也不需要動搖原來的既得利益,因為天皇原來並沒有既得利益,他本來就在京都待著,一點兒權力沒有。所以日本立即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銳意改革,脫亞入歐,那改革之徹底,我就不多說了。日本以前的傳統基本上都被廢除了,馬上穿西裝,連醫藥都進行了改革,立即廢止漢醫,也就是我們中國所說的中醫,完全用西醫。大家全都穿上了西裝,再造一個嶄新的日本,這就是大家知道的明治維新。所以這一天對日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從此進入近現代,一直到今天。

再跟大家說另外一個有意思的事兒,就是日本到今天為止還用天皇年號,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但在日本大多數地方你還是會看到天皇年號,比如平成多少多少年,你看今天的日本已經是一個很現代化、很西化的國家,也採取了西方的民主代議制,穿上了西裝,用了西醫,但是它的年號居然一直沒有變,一直沿用天皇年號。所以日本是非常有意思的國家,它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雖然它脫亞入歐,雖然它西化,但那是為了要強國,自己的很多傳統文化還是保存得非常好。

日本當年對中國的古代文化極為崇拜,包括他們的書法、茶道、圍棋等都是從中國學去的,還包括他們用的年號也一樣是從中國學去的。日本對中國古代的文明一直十分尊崇,一直到明治維新的時候,才拋棄對中國的學習,徹底去學習西方。日本的這些年號當年都是從中國古書上學來的,日本自己開始有文字記載時已經是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明治」這兩個字就是日本人從《易經》當中學來的,「大正」也是從《易經》里來的,「昭和」是從《尚書》里抄來的,「平成」是從《史記》里抄來的。所以從這兒也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民族。

北京的建國門、復興門正式命名

首先來講講1945年的今天,北京的建國門、復興門正式命名。這個是我最喜歡說的題材,因為北京是我的故鄉,雖然戶口本上我的祖籍是杭州,但實際上我是北京生、北京長的北京人。祖籍其實只是讓你記著你是從哪兒來的,但我們家早就搬到北京了,北京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那裡我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所以對北京這個城市我充滿了感情。

當時北京為什麼會有對建國門、復興門的正式命名呢?因為那時候的北京跟現在不一樣,當時北京是有城牆的。大家看過《駱駝祥子》《城南舊事》等,裡面都有關於北京城牆的鏡頭。有城牆就有城門,當時北京有十幾個城門,像什麼宣武門、崇文門、安定門、德勝門等,但那時候沒有建國門、復興門之類的名字。以前這些城門的名字全都是那種很吉利的名字,有的朝代打仗從安定門出發,甭管打贏、打敗再從德勝門回來,也有的朝代是從安定門回來。北京從元朝開始,有了現在這樣基本的格局。其間經歷了好幾個朝代,每個朝代的規矩都不太一樣。像東直門、西直門,也都是原來的城門,這些都屬於原來北京的北城,或者叫內城,圍著方形的城區有一圈城門。

有人會覺得很奇怪,說為什麼在北京的市中心還有城門,像前門、宣武門、崇文門都在市中心。實際上北京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皇家和達官貴人們,也就是統治階級都住在內城,紫禁城當然也在內城。北京內城住的人隨著朝代的變更經常在變,元朝時內城住的是蒙古人,明朝的時候內城又住了姓朱的以及一幫大臣,等清朝的時候愛新覺羅家來了,滿族人又住在了內城,後來又是北洋政府,再後來日本鬼子來了。內城住的人不斷地在變化,但內城永遠是官宦子弟、統治階級住的地方。所以北京人對內城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叫「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說的就是這個內城大院兒經常換主人。

而外城住的人是非常穩定的,住的都是北京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謂的「老北京」。所以外城的口音和內城是不一樣的,我們這些在北京生長的人一聽就知道這口音是內城還是外城的。現在北京管以前的外城叫「南城」;管內城,以及從內城發展出去的朝陽、海淀等向北這一大塊叫「北城」,北京人一聽你的口音就知道你是南城的還是北城的。大家聽我說的這種北京話,在北京我這種口音叫「大院兒話」,為什麼叫「大院兒話」呢?當時北京的北城有上千個大院兒,像什麼國防部大院兒、海軍大院兒、空軍大院兒、各大學的大院兒、外交部大院兒等。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每一個部、每一個委、每一個單位都有一個獨立的大院兒,叫「小而全」也好,還是「大而全」也好,反正連工作人員、家屬都住在這院兒里,大家上班也近,走幾步路就到了。當時所有的這些大院兒幾乎都在北城,而南城還是保持著老北京的樣子,主要的衚衕都在南城,包括八大胡同、大柵欄、天橋等。所以南城和北城的名字都不一樣,一聽叫什麼市,這基本上都在南城,什麼花市、騾馬市、菜市等,菜市前面有一個入口,就叫菜市口。菜市口這地兒挺嚇人的,是以前行刑的地方,這地兒就在宣武門外。所以南城就是老百姓住的地方,能夠提供各種服務,什麼服務呢?比如說一出前門,右首的八大胡同,這個是很重要的服務,左手的鏢局坊,大家也非常需要,但是這些東西都拿不上檯面,不能讓它們進內城,所以就都放在了離內城很近的地方。

皇帝住在內城的中心,就是紫禁城,但外城有一個地方皇上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天壇,皇帝每年都得去一回,去幹嗎呢?祭天。皇上要從紫禁城到天壇這地方,必須經過南城這一大片老百姓的聚居地,當年北京的北城是有非常完善的建設的,皇家、官宦都住在這兒,所以就有下水道等各種非常完善的設施。而南城的設施就差很多,所有的排水都是明渠,最後這些污水都排到一條叫龍鬚溝的地溝里。大家看過老舍的一部話劇叫《龍鬚溝》,講的就是解放後政府治理龍鬚溝的事情。當年這個龍鬚溝是臭味熏天,周圍的環境是臟、亂、差,但皇上要去天壇祭天還必須得從這龍鬚溝上跨過去,為了不讓皇帝看到這樣髒亂的場景,當時就在龍鬚溝上建了一個天橋,皇上要去天壇就從這天橋上跨過去。雖然建了天橋,混亂的場景看不見了,但這味道確實也不太好聞,我估計皇上當時得堵著鼻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