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1月1日。1937年的這一天,西南聯大的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1935年的今天,汪精衛遇刺;1982年的這一天,本田成為第一輛在美國生產的日本汽車。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

1937年11月1日,西南聯大的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後來,11月1日也被作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當時的西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這三所大學後來基本上都會每隔十年,比如,在四十周年、五十周年、六十周年的時候,在11月1日這一天,搞西南聯大的校慶活動。西南聯大可以說是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縮影,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愛國、盡忠守節的光榮傳統,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西南聯大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學生,而且還研究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正是有了西南聯大,才使中國大學教育水平在八年抗戰中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我覺得這跟全民的士氣有很大關係,那個時期全中國人民都充滿著一種愛國情懷,團結一致、任勞任怨、不計回報,西南聯大造就了中國那個時代的教育輝煌。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最開始的校園是由清華大學修建的,大家知道1931年爆發了「九一八」事變、1933年爆發了長城抗戰等,這時候清華就意識到:萬一有一天北平被日軍佔領了怎麼辦?於是,清華大學就決定建一個後方的校園。在選址時,大家都覺得不管中國人怎麼跟日本人打,也不會連長沙都淪陷了,所以清華就決定把後備校園建在長沙。大家知道清華大學辦學用的是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在所有的國立大學中清華大學是最有錢的,從1935年開始清華大學就自己先拿錢在長沙修建校園。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校園原本預計在1938年建成,當時大家估計日本人怎麼也得在1938年以後才能打過來,結果日本人動手早了。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上海也打起來了,北平、上海所有的大學就開始向後方搬遷。當時中國所有的高校,有的叫大學、有的叫學院、有的叫藝專,加在一起一共有一百零八所。我很感動於當時全體師生的愛國情懷,除了留在英、美、法租界地區極少數的學校以外,中國幾乎99%的大學,從北平到上海,再到青島、杭州等,學校幾乎全部內遷,大家都堅決不做亡國奴,堅決不在日本人的鐵蹄下生活。清華大學因為早已有所準備,於是北大、清華、南開就遷到長沙組成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長沙臨大一開課,清華的教授佔到一半,清華當時在各方面做的準備確實比其他學校更充分一些。清華大學在民國時期雖然不是中國排名第一的大學,但其重要性無可取代。北大在京師大學堂時期確實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但是後來大批海歸回到國內大學來當校長、教授,各個大學開始引入西方的學科,那時候北大基本上還是以國學為主,在理工科方面、科技方面開始落後,所以也就是排在全國第四、第五的位置。當時有一段時間中國最好的大學是東南大學,也就是原來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清華大學一開始叫清華學堂,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從1928年變成大學,清華大學本來就是美式教育,後來又加上了國學研究院,當時清華大學國學院可謂大師雲集,四大導師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梁啟超名揚天下。所以清華大學後來就超過了東南大學。這個時期的浙江大學也很強,竺可楨校長到了浙大以後,浙大迅速崛起,號稱「東方劍橋」。民國時期的大學排名也很有意思,不像今天,幾個大學排在前面,很穩定。那個時候是中國大學教育的開創時期,各個大學都是你追我趕,各領風騷三五年。

清華大學首先遷到長沙,之後北大、南開也陸續遷過來,共同組成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北大屬於國立大學,清華大學是美國庚子賠款建的大學,南開大學是張伯苓校長自己籌款建起來的私立大學,它們也代表了當時中國大學的三種主要形態:最主要的是國立大學,之後是教會大學,還有就是私立大學。教會大學也很強大,像燕京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都是當時非常優秀的教會大學。那時私立大學不是很多,比較優秀的就是北方的南開和南方的廈門大學。北大、清華、南開組成了聯大,我覺得這很能體現出抗戰時期的團結,當時各校的教授基本上也都來了,但北平還依然保留著北大,北大的周作人教授就留在了北平,他聲明「我老婆是日本人,但我不是漢奸」。所以在抗戰期間,日佔區的北大就是由周作人這些人去維持,但北大大部分的學生、教授還是遷到了長沙。

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剛維持了一個學期,其間發生淞滬戰役,上海陷落、南京陷落、武漢陷落,武漢離長沙已經非常近了,於是大家就決定再遷往昆明,所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其實只辦了一個學期。當時桂系也想讓長沙臨大遷到桂林,因為桂林比昆明還要繁榮一點兒,但是大家都覺得桂林還是不保險,後來在抗戰中期的時候,桂林也確實成為前線。最後長沙臨大全體遷往昆明,還分了三路人馬,很有意思。其中一路是由一些教授帶著,先到桂林去解釋一下。桂林當時是廣西政府所在地,人家桂系那麼熱情地邀請你來,要出於禮貌給人家解釋一下不去的原因。這路人馬到桂林解釋完以後又從桂林轉道越南,因為當時雲南沒有通往廣西、貴州、四川等內地各省的鐵路,只有從越南沿滇越鐵路北上,才能到達昆明。大家知道雲南及周邊各省到處都是崇山峻岭,正是由於地勢險峻,雲南最後才成了中國抗戰的大後方。第二路人馬是當時所有家裡有錢的學生,也就是現在人們說的「富二代」吧,他們先到香港,又從香港上船去了越南,然後從越南再沿滇越鐵路去了昆明。第三路就是剩下的以聞一多為代表的教授及他們率領的大批學生。他們帶著很多東西,包括大量的書、大量的儀器等,除了打包運走一部分,其餘的就是由數百名學生背著行李和裝備跟著教授們徒步從長沙走到昆明,這個叫「三千里路雲和月」。當大家最終跋涉千山萬水走到昆明的時候,聞一多教授的鬍子已經特別長了,非常非常艱苦。

所以西南聯大的建立應該說主要是因為清華大學未雨綢繆,提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在中國一百零八所高校幾乎99%內遷的情況下,除了在重慶的中央大學,最完善的就是西南聯大了。清華大學從1935年起就已經提前把大量的圖書以及實驗室的器材都運到了長沙,後來又陸陸續續把這些圖書和器材運到了昆明,扛著走的也好,船運的也好,車運的也好,總之最後都運到了昆明。西南聯大在八年運營期間也主要是靠清華大學繼續拿美國庚子賠款的那些錢去支撐,因為當時政府已經非常缺錢了,錢都用來打仗了。正是有了清華大學的這些付出,西南聯大才成為整個西南地區乃至整個中國最好的教育基地,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後來有很多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都重現了這段歷史,包括大家比較熟悉的《南渡北歸》這部著作,介紹的就是不少大師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繼續著教學和科研。當時兩位教授住一間屋,中間拉一個簾,這邊華羅庚在鑽研數論,那邊一國學大師就開始研究東西,就是那麼艱苦的環境。這還是有家室的教授,很多單身教授連間屋子都沒有,像金岳霖,大家知道金岳霖一生愛著林徽因,這些單身教授都住在戲院的包廂里,一個包廂住一人,極為艱苦,令人感佩。很多外國學者在抗戰期間到過西南聯大或者其他的大學,看到這種情況他們都非常感動,那些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那些哈佛畢業的博士,他們講著標準的牛津英文,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為國盡忠守節。

當時中國也有很多大學在內遷的過程中由於顛沛流離,儀器、圖書等都散失了,以至於最後就沒有辦法再繼續辦學。像山東大學也是當時非常優秀的大學,從青島長途跋涉到重慶,結果一路上有很多革命青年投奔延安,還有人直接就去參軍報效國家了,結果山東大學遷到重慶以後也就剩下了幾十個人,沒有辦法再繼續辦學,於是就併入了中央大學。其實每個學校內遷的那些事情,包括浙大等,都非常感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那個時代的年輕學生,他們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

汪精衛在南京遇刺

1935年的這一天,汪精衛在南京遇刺。說起遇刺這件事情,可以說是汪精衛純屬倒霉,也可能是冥冥中的命運吧。汪精衛成名就是因為他做過刺客,年輕的時候他是非常激進的革命青年,到北京來刺殺攝政王,後來被警察抓住了。被抓以後汪精衛還特別慷慨地寫了一首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他的詩寫得很好,而且人長得又帥,這事兒後來傳遍全國,汪精衛名聲大噪,成為少年英雄。汪精衛的老婆陳璧君當時也因為這件事兒到了北京,還專門去營救他。後來汪精衛從一個激進的革命青年蛻變成了漢奸,可見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政治利益,因為各種各樣的私慾,會發生多大的蛻變。

1935年汪精衛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那天正好開國民黨的中央全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