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0月5日。1962年的這一天,第一部《007》電影首映;2011年的這一天,史蒂夫·喬布斯去世;今天還是大美女凱特·溫絲萊特的生日,生日快樂!

《007》電影首映

電影《007》,它伴隨著無數人的成長。《007》是男人電影,成為007式的人物應該是男人最大的夢想吧。一般男人會有這兩個夢想,一個是能打,擁有各種各樣高科技的武器,見人殺人,見佛殺佛;另一個就是把各種美女擁滿懷。007式的人物完全符合男人的這些夢想,所以好萊塢其實就是完全商業化的模式,男人們原來都想這樣,那就給你們創造一個男的,別的事兒都不幹,專門干這兩件事兒,於是大家就看了這麼多年。到今天《007》已經拍了二十三部了。如果純從電影角度來講,《007》應該是持續時間最長的franchise film(特許經營權電影),也是拍得最多的系列電影,還沒有哪一個電影能拍到第二十三部,票房依然大賣。當然這不包括之前的漫畫書改編的電影,美國的很多系列電影都是從漫畫書開始的,《007》不是那種類型的系列電影,大家後來看到的漫畫類型的美國影片實在是太多了,搞一個什麼《復仇者聯盟》,各種各樣的漫畫人物就全都出來了。

首先,007這個人物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其次,《007》是從一部小說而不是從一本漫畫書開始的,美國電影中由小說開始的系列電影還是極少見的,《007》是最成功的一部。它的成功首先歸功於好萊塢對它的改造,小說本身所塑造的007的形象並不是大家在電影中看到的花花公子,碰著誰殺誰,這部小說實際上講了很多間諜的辛酸史,以及人生的各種更深刻的東西。文學通常給人的感覺還是比電影要深刻一點兒,小說中的007沒有那麼油頭粉面,而是挺憂鬱的樣子,但是經過好萊塢一改造,《007》中的人物立刻就變成了大帥哥、大美女。《007》中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一部試出來的,一開始的時候還沒有那麼多大美女,後來出現了「邦女郎」,結果「邦女郎」火了,於是後面每一部《007》選「邦女郎」都會成為大新聞。所以一個好的系列電影,不但能創造出一個永遠不老的角色,而且還能製造出大量的明星,美國有大量的女明星就是從「邦女郎」開始的,這有點兒像我們的「謀女郎」,但是「謀女郎」並沒有「邦女郎」那麼多。在好萊塢能夠成為「邦女郎」,那就基本上已經進入「二線女星」的行列了,之後你就能成名、能火了,在美國最開始成名的華人女星很多都是因為當選了「邦女郎」。大家知道,一般華人男星要想成名基本上就是靠「打」,像當初的布魯斯·李(李小龍)等,但是華人女星不是靠「打」就能夠成名的,因為功夫片中的女星是只站在旁邊,沒什麼重要的戲份,電影中甚至沒有她這個角色都沒關係。所以最開始的華人女星成名幾乎都是因為被選為「邦女郎」。這麼多部《007》中,「邦女郎」從金髮美女,到黑髮的南歐、東歐的女性,還有亞裔的女性,各種人物都有,但是她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她們的身材都特別好,這是「邦女郎」的第一要素。在美國開始火起來的華人女星,像周信芳的女兒,還有大家現在依然熟悉的楊紫瓊,都是因為飾演了「邦女郎」,大家才開始對這些亞洲女星熟悉起來。

《007》系列電影還是一個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大產業,它不光賣電影,還賣大量其他的東西,包括電影中的植入廣告位。在電影《007》之前其實還沒有系統的廣告植入,因為要用汽車、用各種先進的設備,《007》第一次開始大規模地引入電影「廣告植入」的概念。於是大家就開始競價,誰出的錢多007就開誰的車,所以007開過各種各樣的跑車,包括很多義大利的跑車,還有寶馬、奧迪等。《007》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大到什麼地步呢?它雖然都由好萊塢的米高梅來拍,但《007》的版權並不在好萊塢,這個版權方發現拍這個電影賺的錢越來越多,於是就簽了一個長期的合同,一部一部就由米高梅來拍,而版權方就拿版權費。後來《007》這種類型的電影都變成了由版權方開發,這種電影特別賺錢,而且能獲得很多預售款,發行商光靠預售款就已經能滿足預算,根本不需要任何人來投資。《007》系列電影的版權方更換過好幾家,據說後來英國有一個大老闆,他的幾個富二代兒子閑著沒事兒干,就把這個版權買下來了。於是,他們自己開發《007》的新電影,高潮的時候,一部《007》同時要請二十二個編劇。好萊塢一線編劇請一個超過七十萬美元,二十幾個編劇全都請過來,就說一個要求,下一部《007》要去秘魯,故事情節就由你們來寫吧。然後大家根據自己編出來的劇本來競標,你這個寫得好,那一人拿走一半編劇費,留下這個劇本以後慢慢打磨,他們自己來選導演,等等。然後把劇本拿到好萊塢競價,讓這些大電影公司來競價,誰出的價高,就由誰來拍,於是大家就開始72小時競價。各大公司紛紛出價,這個說我出多少錢拍,我的計畫如何如何。最後就成了公開的競價,誰給的錢最多就由誰來拍,到《007:大破天幕殺機》甚至能賺七八億美元,所以這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

對於扮演007的演員來說,007這個角色也是一把雙刃劍。首先演007肯定會功成名就,但是也會使演員的戲路一下子變窄,所以007的扮演者要突破自己,再去演別的戲就非常困難。大家最熟悉的幾個007演員,第一代007的扮演者是一個稍微上了點兒歲數的演員——老紳士肖恩·康納利,現在007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肖恩·康納利剛出來的時候,臉上都已經帶著皺紋了,但那個時代的人就覺得一個男人要成為紳士,怎麼也得是這個歲數的,年輕人肯定不行,所以肖恩·康納利剛出來的時候就是那種中年偏老的形象。他在演了五六部《007》之後就不再演了,因為他覺得不能老演這個,否則的話就再也沒人找他演別的戲了。肖恩·康納利是所有007扮演者當中最成功的一個,他離開了《007》以後又演了大量的好萊塢優秀的大賣電影。肖恩·康納利的女兒也是一個大美女。然後第二個007來了,這個007就是一個打醬油的。由於這時候全世界人民都在看著,當時還沒有互聯網,要是有互聯網更可怕,上來就得給活活罵死,就跟現在誰來演小龍女一樣,大家就說你也敢來演小龍女,簡直都快被罵死了。第二個007的扮演者是模特兒出身,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演員,是澳大利亞的模特兒,他剛演了一部,全世界的007迷就全都開始破口大罵,那人一看也別招這罵了,乾脆別演了,所以就成了一個打醬油的007。緊接著下一個是歷史上演007時間最長的一位,就是羅傑·摩爾,大家看《007》電影,幾乎是每看兩部,就有一部是他演的。其實羅傑·摩爾本來並不太符合007的形象,因為最開始007的形象被塑造成了黑頭髮的樣子,而羅傑·摩爾是黃頭髮,而且是那種比較花的形象。但羅傑·摩爾以他自己精湛的演技,把007慢慢地改造成了一個比較花的形象,也使得《007》電影越來越像一個花花公子的電影。羅傑·摩爾飾演的007取得了大成功,除了最近幾部《007》之外,最賣錢的幾部全是羅傑·摩爾演的。可以說羅傑·摩爾時代是《007》的黃金年代。之後羅傑·摩爾也是覺得自己不能一輩子演007,應該演點兒別的,於是就又換了一個哥們兒來演。結果這哥們兒也是打醬油的,演了兩三部之後覺得不行,說我得去演別的角色。因為他是一個戲劇演員,這戲劇演員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他覺得自己不能總演一模一樣的臉,那樣自己就毫無突破。因為那時候007的表演已經有了一套程式,包括表情、眨眼、擠眼、怎麼掏槍,都是標準化的,你必須得這樣,你必須得說那幾句話:「我是詹姆斯·邦德……」還得是小聲地跟某個人說,這時007的表演已經成為一套程式。這個演員一看,說我不能多演了,於是也走了。所以現在大家看到最後的007就變成了現在這個硬漢克雷格的形象。

大家通過《007》的電影,也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的變化。在電影中,007要去打誰,誰是007的敵人,誰是007的朋友,美女來自哪一個民族,毀滅世界的大壞蛋來自哪個民族、是什麼膚色,這些都會跟著整個世界的變遷而變化。《007》最開始出現的時候是在1962年,那是「冷戰」的高潮時期。「冷戰」時期,美國的對手就是蘇聯,慢慢地「冷戰」結束了,敵人就變成了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之後,對手又變成了中國人,後來對手又成了日本人,然後現在又變成了恐怖分子,總之是隨著世界潮流不斷變化。《007》的「邦女郎」也在不斷變化,一開始的時候「邦女郎」都是那種大胸、大屁股的形象,但是這種類型的演員會讓女權組織非常不滿意,女權組織就會質問:「你什麼意思啊?難道我們女人就是一工具嗎?我們女人就沒有思想嗎?我們女人就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