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9月30日。1862年的這一天,德國首任宰相俾斯麥宣布了「鐵血政策」;1968年的這一天,波音747客機第一次亮相。

德國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首先我們來講講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的第一任宰相,也是普魯士王國最重要的宰相,他對歐洲近代的歷史、版圖、格局、政治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在他手中,德國最終變成了德意志帝國。在就任德國宰相之前,俾斯麥是普魯士王國的宰相,如果跟我們中國的歷史人物相比,俾斯麥可以說是集戰國時期蘇秦、張儀於一身的人物。當時的歐洲就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時期,大小國家林立。戰國時期張儀幫著秦國、蘇秦幫著六國,而俾斯麥則是幫著普魯士,讓普魯士超過奧地利,又成為德國的領袖,進而統一德國,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採取的一系列手段,包括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等,可謂漂亮極了。當年的普魯士還有後來的德國,都是強敵環伺。它們跟戰國時期的秦國還不一樣,秦國至少西邊沒什麼強敵,秦國的敵人都在東邊,而普魯士的四面八方都是敵人。普魯士的北邊是丹麥,當時的丹麥也不弱,南邊有奧地利,奧地利是個很大的帝國,東邊是俄國,西邊有法國,俄法兩國是公認的歐洲第一流的強國,所以當年的普魯士其四周全部被強國所包圍著。要破這些強國,俾斯麥採取的策略是先聯合南面的奧地利打敗北面的丹麥。奧地利和普魯士一樣都是德語國家,是同一個日耳曼民族。於是普魯士就對奧地利說:「你看,咱們說德語的這兩個州被丹麥占著,咱倆一塊兒對付它,弄完以後你分一個州,我分一個州。」和奧地利商量好以後,普魯士就和奧地利一塊兒打丹麥。現在大家看丹麥這個國家就一點大,一說到丹麥大家想的就是童話、美人魚,但是當年丹麥的面積要比現在要稍大一些,除了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冰島也屬於它。普魯士和奧地利一起把丹麥打敗以後,丹麥的一個州歸了普魯士,另一個州歸了奧地利。結果奧地利拿到的這個州面積小了一些,它就覺得不行,憑什麼你分的大我分的小,而且這地方的土地還挺貧瘠,關鍵跟奧地利還不挨著。奧地利就要跟普魯士換,奧地利說:「你把西里西亞最好的一塊工業區換給我,然後我把那個州給你。」普魯士說:「那不行,這個我不能跟你換。」於是奧地利又跟普魯士開始來勁。

俾斯麥就相當於圍棋高手,他在下這步棋的時候就提前把後邊幾步棋都想好了。當年他跟奧地利一起打丹麥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將來要把丹麥的這個州分給奧地利,奧地利肯定會不服,這時候正好有借口再跟奧地利打。結果奧地利真中了他的計,開始跟普魯士來勁,不斷地挑起事端。於是普魯士就又去聯合法國。其實法國當時一直在支持南德的一大堆小公國,這些小國後來都統一到德意志帝國當中了,當年就是法國一直在背後支持它們,不然這些小公國早就滅亡了。俾斯麥其實已經想好了,在搞完奧地利以後接下來要去搞法國,但這時候他仍然和顏悅色地跟法國說:「你看,這奧地利總在歐洲搗亂,是不是應該讓它變得安寧一點兒。」於是普魯士就利用法奧在義大利的矛盾,讓法國在普奧戰爭爆發後仍然保持中立。在解除後顧之憂後,普魯士便出兵把奧地利給暴打了一頓。然後普魯士又以非常寬大的條件結束戰爭,讓奧地利人深感意外,故對戰敗不再耿耿於懷。在安撫與穩定了奧地利之後,俾斯麥便可集中精力來對付法國了。普魯士回頭就開始找法國的碴兒。歐洲當年的領土關係相當複雜,包括它們之間的阿爾薩斯—洛林等有爭議的地區,你只要想找碴兒永遠能找出來。當年俾斯麥的旁邊還有一員武將,這就跟中國的戰國時期一樣,不但有文人,還得有個武將才能把這個事辦了,當年的武將就是毛奇。俾斯麥和毛奇這兩人正好一文一武,在共同締造德意志帝國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接著俾斯麥又聯合其他國家開始跟法國干,你法國憑什麼在歐洲做老大,不行,我得跟你干!於是又爆發了普法戰爭。普法戰爭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最後普魯士大破法軍,把法國皇帝也給俘虜了。這法國皇帝之前其實跟俾斯麥他們關係都非常好,在普奧戰爭時還出面進行過調停,現在被普魯士抓來成了俘虜。法國新政府給了普魯士五十億法郎,並且把阿爾薩斯—洛林劃歸普魯士,以此為條件,於是普魯士就幫著法國的新政府鎮壓了巴黎公社。

德意志帝國最後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布成立,因為大家都覺得凡爾賽宮太壯麗、太美好了,於是俾斯麥輔佐的德意志國王威廉一世,就在凡爾賽宮中金碧輝煌的鏡廳加冕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法國被打敗以後,之前受法國控制的南德那些小國也都加入了德意志帝國。但這個時候俾斯麥還是不讓奧地利加入,因為他深謀遠慮,一個國家如果民族太多、宗教太多,這個國家就會分崩離析,俾斯麥希望德意志帝國是一個完整的、由日耳曼民族組成的國家。而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有各種民族,像什麼捷克人、波蘭人、斯拉夫人,還有東正教、穆斯林什麼的,所以早在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時,俾斯麥就異常堅決地把奧地利排除在即將統一的德意志國家的範圍之外。因此在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的時候,俾斯麥更不可能讓奧地利加入了。歷史證明俾斯麥的判斷是對的,奧地利帝國沒過多少年就分崩離析了,因為這麼多民族、宗教糾纏在一起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而德國一直堅持到今天,還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所以俾斯麥對於締造德國可以說是具有第一大功勞。

他的「鐵血政策」聽起來有點兒像軍國主義,但其實並不是軍國主義,他是利用軍事力量,通過「合縱連橫、各個擊破」的策略實現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在俾斯麥當政的這幾十年,他一個人輔佐過三朝皇帝,他一直避免讓德國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只是試圖通過鐵血政策讓德國實現民族的統一,讓德國徹底在中歐站住腳,成為一個大國。在俾斯麥任宰相期間,德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並且一直保持著民族的統一,德國也沒有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俾斯麥曾經見過李鴻章,兩人還有張合影。當時報紙上還有評論說,一個梳著長辮子的老人和一個戴著假髮高帽子的老人一起合影。那時候歐洲貴族都戴假髮,戴高帽子,俾斯麥本來就出身貴族,後來又封了伯爵、公爵,最後還被封了親王,這在德國是很少見的,因為俾斯麥並不是德國皇室家族成員,但是最後被封為親王,從這兒可見德國人對他是多麼感謝。李鴻章當時到德國去訪問,中國非常想學習德國,因為覺得其他西方國家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那麼多的殖民地,中國當時和德國一樣,沒什麼殖民地,也是處在強國環伺當中,於是就決定去學習德國。但最後學了半天,只是學來了一些皮毛的制度,德國真正的那些東西,並不是當時中國這麼一個多年來靠純皇權統治的大封建帝國能夠輕易學來的。李鴻章到德國訪問的時候還出過幾次丑,在和俾斯麥見面的時候,正說著話,突然在人家特別好的地毯上吐了一口痰,所有這些歐洲貴族看到以後全都傻了,說怎麼會這樣呢,兩國宰相會見的時候突然往地上吐口痰,很丟臉。

俾斯麥總共輔佐了三朝皇帝,這第一任皇帝是德意志帝國的開國皇帝威廉一世(1797—1888年)。第二任皇帝是腓特烈三世,他因癌症晚期登基後只活了九十多天就病死了。第三任皇帝是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他登基時年僅二十九歲。這三任皇帝是祖孫三代。年輕的威廉二世接手的德意志帝國經過俾斯麥幾十年的治理,已經非常強大,可以說已經是能夠震懾世界的一個國家。人們也擔心這個年紀輕輕的威廉二世手裡突然有了這樣的大殺器會不會出問題。當時的威廉二世有點兒像日本當年的裕仁天皇,都是年紀輕輕就接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日本在明治天皇剛登基時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的軍國主義野心。明治天皇搞明治維新,勵精圖治,就想把這個國家治理好。後來年紀輕輕的裕仁天皇繼位(他的年號是昭和),二十幾歲的他突然接過已經這麼強大的日本,年紀輕輕就開始手持大殺器,總想跟別人比畫一下。所以當年的德國和日本都有這樣的問題,都是年輕的皇帝上台,有點兒忘乎所以。這威廉二世二十幾歲登台,俾斯麥就勸他,我們要的是和平,現在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如果我們再往前走一步,那這個和平就又會被打破。原來普魯士和德國的不平衡已經被俾斯麥解決了,但如果再往前走一步,歐洲又不平衡了,就又會引發大戰。所以俾斯麥一直勸威廉二世維持這個現狀。

結果,威廉二世繼位後,就覺得:「這麼強大的一個國家在我手裡,怎麼能就這樣呢,我們好歹也得跟英國表哥比畫比畫。」這個威廉二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子,而英王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親孫子,是他表哥,俄國皇帝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親孫女婿,是他的妹夫,他們都是一大家子。但這威廉二世就想跟他這些表兄弟比畫兩下,俾斯麥勸他,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