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9月2日。1905年的這一天,清朝廢除科舉制度;今天還是優秀演員基努·里維斯的生日,生日快樂!

清朝廢除科舉制度

首先來說一說1905年的這一天,清朝正式廢除科舉制度。五四運動對中國的科舉制度進行了各種批判,包括對八股文的批判,等等。我覺得當時主要是為了革命,為了中國社會能夠向前進,所以做這樣武斷的批判還算是能接受吧。但實際上任何事情都要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上去看。從隋朝開始綿延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應該說是中國對世界政治體制最大、最智慧的貢獻。中國科舉制度的基本理念,以及由科舉制度形成的「官吏分開」的制度,實際上就是現在西方通用的文官考試製度,以及西方所有的「民選官」和「任命官」分開制度的雛形。中國早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種制度,而在那個時代,西方的政治制度還遠遠落後於中國。實際上,西方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實行的始終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封建制度」,始終都是靠貴族之間的聯姻,從來沒有出現過能夠讓平民向上流動的制度,西方的平民從來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也不可能進入到社會的管理階層。

其實這也是美國在建國時考慮的問題,就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靠什麼力量能夠凝聚在一起。最後美國人認為讓這個國家有凝聚力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 Social Ladder——向上的階梯。人民有了向上的階梯,就有了奮鬥的方向,人民對這個國家就有認同感,就願意生活在這個國家,因為大家看到了希望。當一個社會裡平民沒有向上的階梯,永遠都是貴族世襲的時候,對平民來說,這個國家就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這就是西方始終沒有形成能夠延續很長時間的大帝國的原因。因為一個大帝國不管是通過什麼方式建立起來的,軍事也好或者其他什麼方式也好,都需要給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提供一個向上的階梯。羅馬帝國最後只剩下了「軍功」這唯一向上的階梯,平民要想向上走就只能靠打仗,誰能打誰就能上來,但是上來以後很多人就變成了獨裁者。所以在西方建立起來的這些國家,由於都沒有設計出像科舉制度這麼聰明的向上的制度,所以就不停地分裂,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很有凝聚力的大帝國。

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綿延幾千年,並且一直持續到今天,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科舉制度給全體人民提供了向上的階梯,讓整個國家有凝聚力。不管生活在瓊州,還是廣州,不管我生活在西南,還是東北,都有這條向上的階梯,通過個人的努力,最後有可能當上宰相,有可能當上刺史或者能當一個縣令。這種科舉制度的政治智慧凝聚了這個國家的人民,凝聚了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所以才維持中國這個大帝國長時間不會分裂。

科舉制度考什麼內容也很重要,它考的不是物理、化學,而是以「四書五經」為內容的儒家學說。所謂「四書五經」就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本儒家經典入門書,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這五部儒家經典著作。這個考試內容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作為統治者,如何來管理這麼大的一個帝國,如何才能讓遍布在這個國家的所有管理者都跟自己一條心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大家洗腦。那怎麼洗腦呢?就是靠考試,因為我考什麼你就得學什麼,大家學的就是儒家「四書五經」那套東西,十年寒窗總會把「忠孝禮義廉」這套東西都記在腦子裡。就是靠這套東西,在沒有電視、沒有電報、沒有強大通信的情況下,使這個國家始終保持著統一而沒有分裂。

大家都是「十年寒窗」,接受了同樣的教育,都被洗了腦,所以即使出現了以下這種極端狀況也是不用擔心的:比如一個人金榜題名考上了,另一個人卻名落孫山沒有考上。結果這位金榜題名者從朝廷出來的時候拿著一紙任命書——茲任命某某某去某地當縣官,在路上不幸被人殺了,另一位名落孫山者卻拿著這張任命狀冒名頂替當官去了。即使有這種極端的狀況出現,這個冒名的人上任以後也不會去搞分裂,因為大家所受的教育是一樣的,要乾的事情也都一樣,就是把該收的稅收了,把該征的兵征了,大家一樣都會忠於朝廷,忠於皇帝。因為所有的人學的都是這套「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不是落後、不是八股,這是統治者統治大帝國的智慧。如果這個科舉考試考的是科學,那完全會是另外一番狀況,科學就是真理,真理會越辯越明。當一個人學了很多科學知識的時候,那就會經常質疑很多問題。這樣如果你在遠方當縣長,或者當州長的時候,就可能會說:「我為什麼要聽你的,我為什麼要把稅千里迢迢地交到長安去?」在這些人的管理下,這個國家就會慢慢地分崩離析,就會解體。所以科舉考試不考那些科學的東西,就只考「四書五經」,目的就是給大家洗腦。

中國的科舉制度在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說是極為智慧的,因為在科舉制度實行之前,也就是漢朝初年的時候,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各種分裂問題。當時的皇帝都不敢再分封自己的兒子、孫子去別的地方,因為一旦把這些子孫分封出去,老皇帝一死,大家就會覺得憑什麼你當皇帝。我有地盤,還有軍隊,我也要當皇帝,於是為了爭奪皇位就互相打起來了。所以從漢朝開始,所有的皇親誰都別出去做官,大家都在皇宮待著,都在首都待著,因為他們一出去,就會造成這個國家的分裂。那外面的地盤誰來管理呢,就讓平民來當官,讓平民來管理。漢朝最開始想到的叫「舉孝廉」,就是如果你「孝」、你「廉」,那說明你這個人人品比較好,那就可以來當官,可以說是一種非常質樸的想法。「舉孝廉」需要大家去推舉,最後為了被「舉」,大家就拚命地表現自己如何「孝」、如何「廉」,甚至每天吃糠咽菜,父母去世了就一直跪在墳前,一跪都能跪好幾年,恨不得什麼都不幹了。

漢朝的時候為了表示自己「孝」,父母去世要舉行厚葬,最後導致這個國家三分之一的財產都被埋到地底下去了。大家比著「孝」,只有「孝」才能做官。中國人蓋房子花不了多少錢,因為當時蓋的基本都是木頭房子,但是修墓卻很講究,一個墓要花很多錢去建。中國這一點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是用石頭蓋房子,那房子可以一千年不倒,所以今天大家看很多的西方古城堡都保存得特別好,而我們的古城卻很難保護。這其實不是我們不保護古建築,而是因為中國的很多古建築都是用木頭建的,你怎麼保護它最後也得爛掉。咱捨不得用石頭建房子,但捨得用石頭建墓,這在西方可是沒有的。

漢朝時期的墓都建得特豪華,陪葬也特別多。到三國的時候,曹操就覺得厚葬實在是不行了,如果再厚葬這國家的財富就全都給埋地底下了,就開始提出了薄葬。但盜墓的最高興,為什麼大家都愛盜漢墓,就是因為漢朝「舉孝廉」,墓里埋的東西多,所以只要盜墓者發現了漢墓那就發財了。漢墓中出土的東西,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寶貝,包括什麼金縷玉衣等。

到了三國以後,大家就覺得這個「舉孝廉」的方法不行了,三國時期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大家認為世家子弟的品行好,所以就都是世家子弟當官,結果變成了整個國家就這幾個大世家。到東晉王朝成立之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是指以首任宰輔王導為首的王姓世家大族,而「馬」是指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可見世家大族已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東晉王朝取得淝水之戰大捷時,朝中宰相謝安、前線主將謝玄,都屬於謝姓這一世家大族。所以唐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名句,是感嘆昔日東晉王朝最顯赫的王家與謝家這兩家世家大族,如今也已銷聲匿跡,其豪華的深宅大院也已變成普通百姓的低矮住宅。燕子築窩有一個特點,每年都在同一地點,歷久不變。由於朝中當官的全是姓王的和姓謝的兩家,所以後來大家覺得這種制度也不行,民間還是能出人才的,憑什麼就這幾個世家大族的人當官,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他們的權力太大的時候還會陰謀篡權,這就更沒法辦了,所以這種「九品中正制」的做官制度也不夠智慧。

於是,從隋朝開始就實行「開科取士」的新制度,也就是讓大家都來考試,從中挑選人才,結果這麼一考發現果然到處都是人才。所以這種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經過不停地調整改良,逐漸完善了起來。這比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改變得還多。比如說在唐朝的時候,科舉考試也分地域,當時也是長安地區招得多,其他地方招得少。今天很多人說高考不公平,這個地方招得多,那個地方招得少,科舉也一樣。當年白居易就是「冒籍」考上的,「冒籍」相當於今天的高考移民,在當時其實是犯法的。白居易不是宣州人,他是通過一個親戚把戶口遷到了宣州,因為那兒人招得多,所以最後白居易考上了。當時的科舉考試還有很多規定,比如說商人不許參加考試,因為大家都覺得商人就是唯利是圖,商人要是當了官,那能不貪嗎?李白就因為他爸是商人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