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8月22日。1948年的這一天,馮玉祥遇難;1969年的這一天,著名的中醫施今墨去世。

馮玉祥遇難

首先來說一下馮玉祥,馮玉祥的名字前面可以冠上各種各樣的稱呼,現在比較公認的是「愛國將領」馮玉祥,但是在某些歷史時期也會被稱為「大軍閥」

馮玉祥。有的歷史書中把他寫成腦後有「反骨」,馮玉祥曾經多次背叛自己的主子。但這歷史要看你從什麼角度講,革命者都是背叛自己主子的,原來的主子不對那就要推翻他,所以「反骨」這個事情就很難說。馮玉祥確實是首先背叛過清朝,參加了灤州起義,但所有清末時背叛清朝的起義都應該算是正面的,這就不用說了。馮玉祥還背叛過軍閥,背叛過軍閥算不算好事兒,這也說不清楚。因為馮玉祥是直系將領,大家知道北洋軍閥當時分為直系、皖系、奉系這麼幾個主要的系,馮玉祥是直系中最重要的主將之一。灤州起義其實對辛亥革命沒有起到什麼太大的作用,因為當時全國到處都在起義。倒是1924年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不僅一舉推翻了直系掌控的北京中央政權,還使自己的部隊得以迅速壯大並改稱國民軍,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馮也因此被人稱作「倒戈將軍」。緊接著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馮玉祥與閻錫山等人一起舉兵反蔣。此時的馮玉祥是不是背叛了中央政府,這也很難說,那時候很多人都覺得蔣介石的中央政府不好,都去反蔣,那馮玉祥背叛這個算不算好的一方面也很難說。所以從一種歷史的角度看,馮玉祥是叛軍,但從另外的角度看,蔣介石倒行逆施,雙手沾滿人民的鮮血,馮玉祥背叛蔣介石是好還是壞呢?反正馮玉祥是連續背叛了很多次,他就是這樣一個很複雜的人。

但是有一點,我覺得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馮玉祥締造了在整個民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支軍閥軍隊。這支軍隊在很長時間裡被稱作國民軍,後來又稱西北軍。馮玉祥其實不是西北人,最開始他一直在河北、北京這一帶,他的部隊從一個營開始,慢慢發展起來,後來他被授予西北邊防督辦,西北五省慢慢地成了他的地盤,打到最後整個西北都成了他的,所以這支國民軍後來就改稱西北軍了。

馮玉祥實際上是中華民國亂世中軍人成長的一個最典型的樣本,從一個丘八行伍出身,沒接受過什麼正規的軍校教育,但是他比較能打,而且比較能鑽營,慢慢就混了個營長當。後來他到河北的幾個縣去招了一些兵,慢慢發展成一個旅,然後又發展成一個軍,最後成為一支擁有十三個軍的強大隊伍。到1930年的時候,馮玉祥的部隊已經成為中國當時最強大的軍事集團之一,討蔣聯軍人數與戰鬥力幾乎可以與蔣介石的中央軍相媲美。在馮玉祥當旅長的時候,他的下面就已經開始有「五虎上將」。他當軍長的時候下面已經有了「十三太保」。這「五虎上將」和「十三太保」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五虎上將」當中就包括後來盧溝橋事變時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以及把溥儀趕出宮的鹿鍾麟,還有劉郁芬、張之江等,劉郁芬後來當了大漢奸。「十三太保」中則雲集了當時中國大批著名軍人,包括大家都知道的韓復榘、後來的大漢奸石友三,以及愛國將領吉鴻昌、張自忠等。你說是因為馮玉祥有福氣,還是因為他治軍有方呢?我覺得首先應該還是治軍有方吧。因為在亂世當中,很多人成了小軍閥、中軍閥、大軍閥,但大部分還是被滅掉了。

之後馮玉祥就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最後成為北伐的三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其實嚴格說來,北伐當中只有兩支最重要的力量,當時有兩大國民黨軍事集團的軍隊率先誓師出征,一個是蔣介石為總司令的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另一個是馮玉祥為總司令的國民聯軍(俗稱西北軍)在五原誓師。那時整個北方的北洋軍都被馮玉祥的軍隊吸引在南口,爆發了南口大戰,所以南方的北伐軍才能這麼順暢地打到長江邊。後來馮玉祥孤軍守在南口,戰敗了,打敗以後就撤到了五原,這個時候全軍還是比較完整的。

馮玉祥在失敗後就跑到了蘇聯,學習了革命理論,這時馮玉祥從一個舊軍閥變得非常先進,還入了國民黨,他是孫中山先生的信徒,喜歡蘇聯的革命,回來的時候已經戴上了蘇聯的八角帽,還帶著蘇聯援助的機槍。馮玉祥從蘇聯回來後,就在五原誓師北伐,所以當時從南向北打的是北伐軍,從西向東打的就是馮玉祥的西北軍(即國民聯軍)。西北軍先解西安之圍,然後出潼關,之後在河南和北伐軍會師,會師以後又一起向北打。這個時候第三支力量才加入了北伐,也就是閻錫山率領的晉綏軍,閻錫山是老財主式的那種人,善於察言觀色、坐山觀虎鬥,他看西北軍和北伐軍打得差不多了才出來。所以打倒北洋軍閥的主力就是從廣州出發的北伐軍以及馮玉祥的西北軍。

北伐結束以後,中國出現了「四大軍閥」,稱為「四大集團軍」,就是蔣系、馮系、閻系和桂系。蔣系就是黃埔系以及黃埔系周邊的中央軍,馮系就是馮玉祥的西北軍,閻系就是閻錫山的晉綏軍,其實力還不如馮系,桂系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部隊,桂系的實力是最弱的。實際上馮玉祥率領的西北軍是當時最強的一支部隊,馮玉祥不聽蔣介石的,才導致後來連續爆發的戰爭,包括1929年的蔣馮戰爭、1930年的中原大戰等。中原大戰是民國時期最大規模的一場內戰,雙方出動了一百幾十萬大軍,當時馮軍全部上了前線,而且是反蔣軍隊里最能打的。在中原大戰中東北的張學良坐山觀虎鬥,最後兩邊都爭取張學良。

中原大戰打得不可開交,馮軍在隴海線前線歸德,也就是今天的商丘這個地方,兩次差點兒生擒蔣介石。現在我們很多歷史課本中都沒多寫這個中原大戰,都是一帶而過,其實當時馮軍的吉鴻昌、孫良誠等都非常驍勇善戰。在隴海線前線,馮軍、蔣軍雙方一天總共能發射四萬顆炮彈,這個在當時很落後、很窮的中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在8月13日講過淞滬戰役,淞滬戰役是抗日期間最激烈的一場戰役,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我軍一天發射過兩萬顆炮彈,但這還不如中原大戰時期一天發射的炮彈多。

馮玉祥學習了孫中山,學習了社會主義,學習了各種標榜先進的東西,特別關心人民,從來不穿那些舊式軍官穿的靴子,大家看馮玉祥的照片,永遠都是穿著士兵的衣服,老棉襖、緬襠褲,標榜自己跟士兵一條心。但實際上在馮玉祥的內心深處,他還是個封建大家長,他對手下的將領就跟他當營長的時候對那些兵一樣,要打就打,要罵就罵,最後大家紛紛叛離了馮玉祥。中原大戰最後其實不是蔣介石打敗了馮玉祥,而是由於大批的主力幹將叛離了馮玉祥,最主要的是「十三太保」排第一的韓復榘叛離了他。韓復榘本來是馮玉祥軍中最能打的將領,也是第一個打到北京的,那最後韓復榘為什麼叛離他呢?據說在一次作戰會議上,馮玉祥說要怎麼怎麼做,韓復榘這時候已經是軍長、省主席了,他說咱能不能這樣,結果馮玉祥不但不聽韓復榘的建議,還當場扇了他一個大耳光,而且讓他到門口去和自己的哨兵一起站崗。你想當時韓復榘已經是軍長了,下面都是自己的親信和將領,讓他到門口去站崗,在大太陽底下曬著,而且會議結束後大家都走了,韓復榘還一直在那兒站著,韓復榘的戰士都哭了。正好這時候蔣介石來找韓復榘,蔣介石可比馮玉祥要現代、文明多了,娶了會說英文的老婆,信基督教。蔣介石說你看我對你多好,不像馮玉祥那麼對你,咱倆像兄弟一般,我還給你錢,馮玉祥一分錢也不給你,你跟我幹得了。

韓復榘一想也是,這馮玉祥一點兒不給我面子,還抽我大嘴巴,讓我站崗,蔣對我多好,於是就離開了馮玉祥,跟了蔣介石。

當時中原大戰打到最後的時候,馮玉祥打電話到前線,像吉鴻昌這樣驍勇善戰的軍長都得跪下接電話,而且馮玉祥在電話里還要問:「吉鴻昌你跪下了嗎?」吉鴻昌當著軍部所有人的面跪在那兒說:「馮先生,我跪下了。」他們那個年頭沒視頻,要是有視頻馮玉祥估計得看一看是不是真的跪下了。在蔣系的部隊里,大家管蔣介石都叫「主座」,不管蔣介石擔任什麼職務,都這麼稱呼。

而在馮系的部隊里,不管馮玉祥擔任什麼職務,馮系的將領都管馮玉祥叫「馮先生」。那個時代軍隊還是很封建的,大家就只認自己的主子,就像三國的時候說的主公,現在聽著有點兒像《上海灘》里的馮先生。大家都是那種「生是馮家人、死是馮家鬼」的勁頭。

南口大戰最後撤退時,劉汝明那個師殿後,走到大同的時候,前面打頭的韓復榘、石友三都已經被閻錫山收買了。閻錫山對韓復榘、石友三說,五原那麼小的城市,哪兒容得下你們十幾個師,連部隊的糧草都不夠,乾脆留到我們這兒吧,我給你們錢。於是韓復榘、石友三就留在了大同,假裝歸了閻錫山,其實主要是為了吃他的飯。劉汝明率領著最後一個師,已經打得衣衫襤褸,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