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5月22日。1969年的這一天,美國大學生佔領校園,爆發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反戰革命。1885年的這一天,大作家雨果逝世。

美國爆發反戰革命

1969年這個年份很重要,每當聽到這個年份,每當聽到《加州旅館》這首歌里唱的een sixty nine(1969),我就想到有一個重要的人在這一年出生,那就是本人。所以1969這個數字讓我覺得很親切。

1969年美國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反戰革命,持續了好幾年。20世紀60代末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當時美國面臨著整個國家的巨大轉變,從一個各方面都很保守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奔放、革命、性解放的國家。這是為什麼呢?所有的歷史課本里都說這是因為越戰。當時媒體上登出光著身子的小女孩兒,被燒著的村子,士兵在街頭直接頂著腦袋槍斃人……美國人民都快瘋了,說光榮的美國軍隊怎麼能幹這種事呢?於是美國人民開始反戰。但是其實歷史上美國人乾的壞事也不少,為什麼這個時候年輕人會爆發如此巨大的反戰革命呢?

以前美國是個性保守的國家,墮胎是違法的,也沒有好的避孕措施,所以大家都很保守。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發生了兩件事,一個是發明了避孕藥,另外一個是法院開始判墮胎合法。這兩件事同時發生了之後,所有年輕人就像被從魔瓶里放出來一樣,整個美國迸發了年輕人的那種激情。這種激情任何時候都可以爆發,只是需要找一個縫隙,這個縫隙可以是政府腐敗,也可以是反戰,總之美國學生是逮著反越戰這事了。東西海岸是左派根據地,從西海岸的伯克利大學,一直到東海岸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以及波士頓大學,學生們全都起來開始反戰革命。當時有一種圓頭的德國大眾的bus(巴士),在美國最為暢銷,在那個時候成了革命的象徵。電影《阿甘正傳》演到革命那一段的時候,阿甘的女朋友要跟一個搖滾樂手走,阿甘特別傻地問:「你真的要跟他走嗎?」旁邊停的就是這樣一輛圓頭的德國大眾的bus。《阿甘正傳》是一部極為考究的電影,每一個歷史階段的細節都表現得特別到位和典型,裡面的每一件道具都是美國歷史的見證,包括那輛圓頭的bus、長頭髮的搖滾樂手,以及他女朋友後來吸毒,等等,都是那個年代美國革命的標誌。

我導演過一部電影叫《大武生》,這部電影的美國製片人當時五十八歲,1969年就是非常激進的學生,當時他開著一輛大眾牌子的圓頭bus,載著他的同學從美國西岸一路開到了華盛頓,去參加百萬學生大遊行。那個事件由鮑勃·迪倫發起,在伍德斯托克的荒野里上演了一場大型搖滾演出,四十萬學生脫光了在泥地里翻滾,爆發了大規模的性解放運動。不管是五月風暴,還是哪兒的學生革命,實際上是年輕學生的荷爾蒙迸發,是大家一種無意識的聚集。學生革命中青春煥發的慾望其實是最重要的,所以學生真的很容易煽動。

越戰確實是非常不人道、非常醜惡的一場戰爭,人們反戰的情緒從這兒釋放出來。當時這些年輕學生的革命口號就是「要做愛,不要作戰」。要做愛其實是最重要的,不要作戰當然也很重要。於是四十萬學生光著身子在伍德斯托克的泥里亂滾。伍德斯托克搖滾演出是反戰革命時期最大的一次演出,也是迄今為止美國最大的搖滾樂演出。歷史上這種搖滾演出只辦過三次,除了1969年這次,還有就是1994年和1999年的一次。1969年這次是所有的學生脫光了在泥里滾。而1994年那次,就是二十五年以後,就是這些人的孩子去了,很多觀眾都說是父母給錢讓來的,他們的父母很多都是二十五年前的革命學生。這些人大都是二十齣頭,反戰革命以後出生的孩子,也可以說是革命的成果吧。

這次反戰革命也誕生了很多詩人,還誕生了搖滾樂,那個時代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好歌。當時眾多搖滾大腕兒高呼著各種反戰口號,鮑勃·迪倫和約翰·列儂都寫了大量的反戰歌曲,在年輕人中廣泛地傳唱。那時候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曾經裸體在床上躺了一個星期,接受全世界媒體馬拉松式的採訪,主題就是反戰、抗議。那個年代很多搖滾樂大師已經脫離了純粹音樂的範疇,成為了政治旗手,對於反戰革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反戰革命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大家去焚燒兵役證。柯林頓競選總統的時候,共和黨候選人抨擊柯林頓說:「我為國服過役,差點兒犧牲。你算什麼?你是燒兵役證的逃兵,你是懦夫,你根本不愛這個國家,你憑什麼來競選美國總統?」意思是說大家不能相信一個焚燒兵役證不去為國服役的人。歷史上美國總統大多都服過兵役,表現出自己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而柯林頓回答得特別好,他說:「在1969年的那個特殊年代,焚燒兵役證就是愛這個國家,那時候當兵就是去越南屠殺,去做屠夫,是對這個國家的背叛,燒兵役證證明我愛這個國家。」所以大家沒有因為柯林頓燒過兵役證就不選他當總統,可見全體美國人對那場反戰革命的背景都非常清楚。

越戰再加上這場反戰革命,讓好萊塢誕生了無數獲奧斯卡獎的電影,包括《生於七月四日》《獵鹿人》等等。反戰革命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革命,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反戰革命之前美國人民對政府非常信服。從那之後美國政府就完全成了負面形象,現在好萊塢電影以及美劇里出現的美國政府大都是負面的。近年很火的電視劇《紙牌屋》依然是抨擊美國政府、議會的腐敗與黑暗。

維克多·雨果去世

1885年,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去世。如果讓中國讀者說出三個西方偉大的作家,我猜絕大部分人都會提到雨果。雨果的作品影響之大無與倫比,很少有作家能有這樣的成就。以《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這兩個作品為例,小說不但賣到了全世界,而且幾乎所有語言的版本都暢銷無比。《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不但寫得好,根據這兩部著作改編的電影也家喻戶曉。這兩部小說的音樂劇也長盛不衰,演了二十多年依然風靡世界。音樂劇的名字叫《悲慘世界》和《鐘樓怪人》,其中《鐘樓怪人》就是根據《巴黎聖母院》改編的。

我曾經看過一個特別浪漫的大型演出,慶祝《悲慘世界》上演二十年的演出,十四個國家的演員用各種語言,包括捷克語、波蘭語、俄語、日語、韓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英語和法語,登台演唱冉·阿讓的那個最重要的詠嘆調,看得我熱血沸騰。中國版的《悲慘世界》的音樂劇其實一直在籌備當中,我已經翻譯了其中很多段落,在我的博客上放過一大部分。本來我想把這部音樂劇全部翻譯出來,但是翻譯到一半的時候,麥金托什公司跟我說,我們現在在中國找不著能演冉·阿讓的演員,所以就先不翻譯了。麥金托什公司是英國做音樂劇的最大的公司,《貓》《悲慘世界》都是這個公司做的。他們說用中文能唱出那麼高的高音的人都比較胖,但冉·阿讓肯定不能是一個胖子。希望中國能趕快出現一個不那麼胖的男高音,咱們也要演《悲慘世界》的音樂劇。

看過這兩部小說還會知道,《悲慘世界》是五本非常厚的書,《巴黎聖母院》也很厚。實際上電影或音樂劇的容量也就是短篇小說的容量,稍微長一點兒也就是中篇小說的容量。所以要把這麼長的小說改編成電影非常困難,只能選取小說中的一小部分事情。比如說只能講冉·阿讓逃跑碰見主教,然後芳婷死了留下個孤兒,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只是把那五本《悲慘世界》里非常少的部分給提出來連在了一起。

從雨果的這些長篇小說中我們還可以看出為什麼雨果被稱作浪漫主義作家,他和托爾斯泰不一樣,托爾斯泰是個現實主義作家。現實主義作家一定要連貫地把每件事、每個人物都塑造得符合邏輯:人物怎麼塑造,怎麼轉折,故事怎麼發展,怎麼積累,等等。而浪漫主義作家不管這些,所以雨果的小說連貫性就很差,寫著寫著就跟這件事沒關係了。最開始的那版五卷本的《悲慘世界》,中文版用的還是繁體字,我從小看的就是那版,當時看到第三本的時候,發現雨果居然上來就用了半本寫滑鐵盧戰役,跟冉·阿讓、芳婷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但他就是這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家,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隨心所欲。雨果描寫的滑鐵盧戰役是我見過的寫得最浪漫的滑鐵盧戰役,裡面有很多小標題,比如說早晨六點就開始,然後下了一場雨。對戰役有各種精彩的描述,尤其寫到法國騎兵衝鋒,那些字句印在了我的腦子裡,我今天都記得非常清楚。一想起書中的描寫,就彷彿自己已身臨其境:先聽到雷鳴一般的馬蹄聲,緊接著在一片硝煙和霧霾中先看到三千把雪亮的戰刀,然後戰刀下逐漸露出三千個鋼盔,鋼盔下露出三千大鬍子,然後三千張嘴齊聲大喊皇帝萬歲,然後再衝鋒……就衝鋒這一件事情他都可以描寫得這麼精彩。最後一章描寫的是全軍潰敗時的情景,當時看得我也是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